特魯氏中喙鯨

特魯氏中喙鯨

特魯氏中喙鯨資料不多,也尚未有確切的海上鑑別記錄。分布範圍與許多中喙鯨屬重疊,但是可由雄鯨下顎前端的兩隻小牙來加以區別。柯氏中喙鯨的牙齒位置與特魯氏中喙鯨的差不多,但其頭部顏色較淡,嘴喙較不明顯且體型較大。雌性與幼鯨可能難以辨識,除非擱淺,才能進一步詳細檢查。特魯氏中喙鯨可能有兩種類型:最為人知的一類生活在北大西洋;另一類則出現在南半球的部分地區。

基本信息

簡介

特魯氏中喙鯨 物種名稱→特魯氏中喙鯨
拉丁文名→
Mesoplodon mirus
英文名→
True's Beaked Whale
科→ 喙鯨科
現況→ 不詳
現存→ 不詳
背鰭位置→ 中央偏體後方
初生重量→ 約136公斤
成年重量→ 約1-3噸
族群大小→ 1-3
良好食區→
不詳
簡介>>
特魯氏中喙鯨資料不多,也尚未有確切的海上鑑別記錄。分布範圍與許多中喙鯨屬重疊,但是可由雄鯨下顎前端的兩隻小牙來加以區別。柯氏中喙鯨的牙齒位置與特魯氏中喙鯨的差不多,但其頭部顏色較淡,嘴喙較不明顯且體型較大。雌性與幼鯨可能難以辨識,除非擱淺,才能進一步詳細檢查。特魯氏中喙鯨可能有兩種類型:最為人知的一類生活在北大西洋;另一類則出現在南半球的部分地區。兩者的顱部與體色有少許差異。特魯氏中喙鯨的資訊得自40具標本,其中75%發現於北大西洋。1913年,美國生物學家弗雷德里克.特魯將之命名為“mirus”,意即“奇妙的”。初生2.3米,成年4.9-5.3米.
行為>>
從末在海上鑑別出,所以對其行為一無所知;缺乏確切的目擊記錄可能只反映出在海上辨認的困難。背部和體側的擦傷與疤痕顯示雄鯨間會彼此爭鬥。可能會進行深潛。
別名>>
(舊稱:特魯氏喙鯨),奇妙喙鯨
雄/雌>>
雄性(南半球
下顎呈白色,嘴喙大小適中,前額稍微隆起,噴氣孔稍微凹陷,背部與體側有擦傷與疤痕,背部呈暗灰或藍灰色,小背鰭彎曲(有個體差異),後緣向內凹,軀體後1/3段呈白或淡藍灰色,尾乾狹窄背面有脊,兩眼周圍有黑眼圈,胸鰭背,腹面皆呈灰色,胸鰭位置偏低,腹部呈斑駁的灰色,間以黃褐色調。
雄性(北半球)
腹部呈淡灰褐色,背部呈中灰色,胸鰭可收攏,置於腹部的胸鰭窩內,胸鰭窄小。
尾鰭>>
末端尖銳,尾鰭色澤比軀體的後1/3段暗(只有南半球者),後緣向內凹,沒有凹刻;但有些會向內微凹
雄性的顎骨>>
牙齒小而向前傾,牙齒長在下顎前端
胸鰭窩>>
就像其他中喙鯨一樣,特魯氏中喙鯨在軀體兩側的胸鰭與胸部連線之後各有一個小凹處,稱為“胸鰭窩”。鹹信當它們游泳時,會將胸鰭收在窩內,貼緊體壁。只有仔細檢查擱淺的個體時,才能看見這兩個胸鰭窩。
何處觀賞>>
在1959年的南非印度洋沿岸發現一頭標本之前,一直以為特魯氏中喙鯨只出沒在北大西洋。從那時起,南非,澳大利亞等南半球地區即陸續發現紐西蘭也有一起未經證實的記錄。這些情況可能呈現地理上隔離的族群,或者分布範圍遠比目前少數的記錄要廣泛地多。大多數的擱淺都發生在北大西洋西部,但北大西洋東部椰油一些記錄:主要是在愛爾蘭的西岸以及英國,法國與加納利群島。可能與灣流有關。

鑑別清單

下顎前端有小牙齒
前額略微隆起
噴氣孔稍微凹陷
嘴喙中等大小
背部呈暗灰或藍灰色
兩眼的周圍有“黑眼圈”
身上有擦傷或疤痕
軀體的後1/3段顏色較淡
可能非常害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