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副省長朱靜芝出席儀式並揭牌。長安大學校長馬建致辭,教育部科技司婁晶副司長、交通運輸部科技司洪曉楓副司長出席儀式並講話。
長安大學黨委書記雷達宣讀關於協同創新中心成立的檔案。
長安大學校長馬建在致辭中指出,組建“特殊區域公路大通道協同創新中心”,是為了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教育部、財政部“2011計畫” 的總體部署,依託“綠色交通技術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由長安大學牽頭,聯合行業內外的15家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幹企業共同成立的。
馬建校長表示,協同創新中心將重點實施以人事管理、人才培養、創新資源與要素匯聚、科研組織與評價、協同創新體組織管理、國際交流與合作等六大重點領域的體制機制創新,進而實現特殊區域公路建設與養護、長大橋樑隧道建造、大型結構智慧型檢測與監控、公路運行安全保障與應急處治、綠色公路環保與節能五大方向的技術跨越。協同創新中心將按照“2011計畫”實施意見的要求,結合國家需求明確建設目標,凝練主攻方向,細化任務方案,做好技術創新;梳理協同創新中心組織管理與運行體系,做好組織創新;深化人事制度、人才培養、科研組織、資源配置、國際交流等方面的改革,做好體制機制創新。
教育部科技司婁晶副司長強調,交通運輸是基礎性、先導性行業,在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隨著公路通道建設向縱深方向發展,逐漸向高山、深海、複雜地質條件、惡劣氣候環境等區域延伸,特殊區域公路建養、長大橋樑隧道建造、大型結構智慧型檢測監控、公路運行安全保障、綠色公路環保節能等關鍵技術成為當前我國交通運輸行業的瓶頸制約。長安大學主動適應社會和行業需求,依託“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國家重點學科,聯合行業內外的優勢創新力量,集成優勢創新資源,選取特殊區域公路大通道作為協同創新的方向,具有戰略性和前瞻性。
婁晶副司長指出,中心按照“2011計畫”的指引,以“綠色交通技術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為載體,先期開展了協同創新方向的凝練、協同創新體的組建、創新資源與要素的匯聚、創新環境與氛圍的構建、機制體制改革創新等工作,取得了初步的培育成效,為下一步深化改革、產出成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婁晶副司長希望,中心要以解決特殊區域公路大通道建設中的重大科學問題和共性技術問題為目標,努力產生一批原創性的重大科技成果;要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在組織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養、考評體系、科研組織、資源配置、國際合作以及創新文化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要以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創新能力提升為核心任務,積極探索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模式,著力提升現有學科的實力和影響力,提高發現與解決重大問題的創新能力。
交通運輸部科技司洪曉楓副司長指出,截止到2011年底,我國公路通車總里程已達到408萬公里,高速公路達到8.5萬公里,雙雙躍居世界第二位;覆蓋10多億人口地域、連線20萬人口以上城市的“7918”國家高速公路網正在加緊建設。一些穿越特殊區域的大型公路通道,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國防安全以及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發展中占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建設技術難度大、風險高、系統複雜,將是制約這些大通道建設中的技術瓶頸,也是未來行業科技創新的主要方向。由長安大學牽頭,交通運輸行業內外相關的大學、科研機構和大型企業共同組建“特殊區域公路大通道協同創新中心”,標誌著我國交通運輸行業的發展有了一個全新的跨行業的重要支撐。
洪曉楓副司長希望,行業內有關大學、科研機構和大型企業能夠立足於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的長遠性、全局性和戰略性需求,從國家層面上有效地整合交通運輸領域創新力量和優勢資源,建立新時期科技協同創新的新型機制,以協同創新驅動交通運輸行業的轉型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成員單位要集中各方面力量和智慧,以人才作為協同創新的核心要素,進一步推進基地、平台、成果、儀器設備等創新要素的匯聚和整合,不斷探索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創新能力提升機制,著力加快人事、科研、人才培養領域的機制體制改革,爭取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
長安大學副校長沙愛民主持揭牌儀式。教育部、交通運輸部有關司局領導,陝西省有關廳局領導出席揭牌儀式。
“特殊區域公路大通道協同創新中心”15家成員單位(同濟大學、大連海事大學、長沙理工大學、重慶交通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招商局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西安築路機械有限公司、中國智慧型交通系統有限公司、鄭州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負責人出席揭牌儀式,長安大學校領導、院士、校長助理,學校有關部門和學院負責人,教授代表和學生代表參加了揭牌儀式。
另據悉,在揭牌儀式舉行之前,召開了預備會議。長安大學黨委書記雷達、校長馬建分別講話,副校長沙愛民介紹中心組建方案及協定情況。預備會議由長安大學校長助理賀拴海主持。
新華網、人民網、中國教育報、科技日報、中國信息報、陝西日報、陝西電視台、西安晚報、西安教育電視台、華商報等10家中央及陝西媒體應邀到會進行了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