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白血病

牛白血病是由反錄病毒科(Retroviridae)腫瘤病毒亞科(Onco-virinae)中的牛白血病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各國學者的命名和分類很不一致。

牛白血病

如美國學者鑒於絕大多數病例表現為腫瘤型而稱其為牛淋巴肉瘤。但牛造白細胞組織增生(leukosis)的命名較能確切地概括持續性淋巴細胞增多和淋巴肉瘤兩種現象。德國首先在1876年報導此病。以後,瑞典、丹麥、美國和蘇聯的某些地區都有發生。因其在地理上似乎存在選擇性,曾命名為地方性牛造白細胞組織增生或地方性牛白血病。60年代後發病地區逐漸擴大,澳洲、美洲、亞洲、非洲等地區和國家也續有報導。在中國,奶牛黃牛水牛都有該病發生。
該病自然感染主要發生於,人工接種則綿羊山羊和小鼠也會發病。可分為成年型( 2歲以上)、犢牛型 (1歲以下)、胸腺型(6月~18月齡)和皮膚型(2~4歲)4種類型。成年型表現為地方流行性,後三型都為散發性。中國發現的多為成年型。牛白血病病毒是成年型持續性淋巴細胞增多和淋巴肉瘤的共同病原。據統計,感染牛白血病病毒的牛群中大約有30%出現持續性淋巴細胞增多,而發生淋巴肉瘤的則不到10%。關於二者之間的關係,有的學者認為前者是後者的亞臨診階段;有的學者認為是在宿主的遺傳因素影響下對牛白血病病毒的兩種不同反應。病的發生有家族史,細胞染色體有異常變化。病毒和遺傳因素在致病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該病主要通過接觸傳播。病毒可從奶排出。用病牛的血製成疫苗使用,或在採血、注射和手術時未嚴格消毒,常會通過血液傳播。吸血昆蟲在傳播中也起一定作用。一般表現為全身體表淋巴結腫脹,尤以肩前和乳房上淋巴結最為明顯。同時有漸進性消瘦和貧血。根據淋巴肉瘤發生部位的不同,可以出現消化紊亂、眼球凸出、癱瘓、流產等不同症狀。當臨診上僅有血液變化時,絕大多數病牛泌乳正常;而在開始出現其他症狀後,產奶量和奶的質量即逐漸下降。
屍檢時腫瘤最多見於真胃,其次是心耳或子宮。用顯微鏡檢查可見腫瘤細胞浸潤或增生。常用血液學檢查其變化,特徵是:周圍血液白細胞總數絕對增加,淋巴細胞增多並出現幼稚型淋巴細胞。1956年德國獸醫師戈策和1959年丹麥獸醫師本迪森提出的兩種血液檢索表仍被各國沿用,或在此基礎上略作修改。中國也已制訂血液檢索表,正在推廣試用。血清學診斷包括免疫擴散試驗、補體結合試驗、中和試驗、間接免疫螢光技術和放射免疫試驗等,以後者更為敏捷。
無特異治療方法。預防一般採用早期診斷、及時分群隔離、重建健康牛群等措施。進口牛和引進各地外來牛時,必須嚴格檢疫。育種時注意查清譜系。牛白血病毒雖有許多研究證明不傳染給人,但在體外卻能使人和猿猴的細胞感染,還可能感染黑猩猩。因此尚無充分論據來排除對人類健康的威脅,在公共衛生方面須予注意。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