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古時即為官道驛站,今天更成為四縣的物資集散地,信息、技術、人才交流中心。全鎮轄68個行政村,72個自然村,總人口6.9萬,勞動力4.6萬;鎮域總面積110平方公里,耕地13萬畝,盛產優質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等。
歷史沿革
【沿革】1958年設牛屯公社,1983年改鄉,1987年改鎮。1997年,面積110平方千米,人口6.4萬,轄南何莊、黃營、牛屯東街、牛屯北街、牛屯西街、老灣、牛屯南街、小莊、周王莊、高營、李建、河東灣、雪坡寨、乾村、沙圪當、馬居寨、懋德林、白馬寺、鄭莊、西揚莊、大班、高班、杜莊、齊莊、鴨固集、王鴨固、後鴨固、馮付、、馮付寨外、前樊、黃默村前街、魏園、尹莊、盧村、南暴莊、徐莊、小王莊、蔡村、聶家寨、晉營、賀林、西常、雙獅、丁林等67個行政村。
行政代碼
【代碼】410526105:~201東街村 ~202北街村 ~203西街村 ~204南街村 ~205小莊村 ~206周王莊村 ~207高營村 ~208李建村 ~209河東灣村 ~210老灣村 ~211雪坡寨村 ~212馬居寨村 ~213於村 ~214沙圪當村 ~215白馬寺村 ~216懋德林村 ~217鄭莊村 ~218西楊莊村 ~219黃營村 ~220大班村 ~221小班村 ~222高班村 ~223杜莊村 ~224齊莊村 ~225鴨固集村 ~226王鴨固村 ~227後鴨固村 ~228馮付村 ~229寨外村 ~230前樊村 ~231何莊村 ~232東楊莊村 ~233張營村 ~234米莊村 ~235後寺村 ~236前寺村 ~237大王莊村 ~238后街村 ~239位園村 ~240尹莊村 ~241蘆村 ~242暴莊村 ~243徐莊村 ~244前街村 ~245聶家寨村 ~246小王莊村 ~247蔡村 ~248晉營村 ~249賀林村 ~250丁林村 ~251西常村 ~252東朱村 ~253大王村 ~254小王村 ~255王村 ~256雙獅村 ~257東姜村 ~258馬小集村 ~259尚劉莊村 ~260前馬村 ~261後馬村 ~262大馬村 ~263馬圪當村 ~264西姜村 ~265宋林村~266申林村 ~267程坡寨村 ~268車夫屯村
經濟狀況
牛屯鎮鎮域總面積110平方公里,耕地13萬畝,為市級特色農業鄉鎮,盛產優質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等,特色農業有金銀花、尖椒、蔬菜(其中金銀花3千多畝,尖椒基地5萬畝);2010年全鎮糧食總產量達6萬噸,金銀花產量200噸,棉花總產量達0.2萬噸,油料總產量達1萬噸,金銀花、尖椒、蔬菜等特種經濟作物已步入產業化種植道路,其中3000畝金銀花,5萬畝尖椒喜獲豐收,總收入9950萬元;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實現了4.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501元。豬羊雞養殖專業村17個,2009年豬、羊、雞的飼養量分別達到18萬頭、100萬隻、184萬隻。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實現了10.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201元。
交通
牛屯鎮區位優勢明顯,東鄰大廣高速,西鄰京港澳高速,長濟高速貫穿牛屯東西,下道口距政府駐地僅一公里。連線京九、京廣兩條鐵路大動脈的新荷鐵路橫穿牛屯,滑縣火車南站於2010年9月由四級站升級為三級站,火車站貨場年吞吐量達到25萬噸,成為周邊地區農資、糧油的吞吐口岸。
投資環境
牛屯鎮境內王鴨固村有滑縣唯一的火車站——新荷鐵路滑縣南站(始建於1985年,四級站),阿深高速、濟東高速及長濟高速橫貫東西並在鎮區南2公里處設有出入口,籌建中的省道楊小線經過轄區內的申林村,縣道王鄭路、什牛路在此交匯。
牛屯鎮現有空閒場地400畝,其中辦公用房1075平方米,生產用房5320平方米,有容量500萬公斤的糧倉兩棟,漏天倉庫1450平方米,打包倉一棟,專用鐵路線一條,誠招中外客商。
近日,廣州醫藥集團、王老吉集團,先後來到牛屯鎮金銀花示範基地進行考察,實地了解該金銀花示範基地在種植、栽培技術、撫育管理、採收烘乾等方面的有關情況。考察組對牛屯鎮金銀花的質量非常滿意,已有簽訂契約的意向,並承諾簽訂契約後,給於種植戶每畝一百元的補助。近年來,牛屯鎮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條件和交通優勢,把發展金銀花產業作為調整農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大舉措來抓,鼓勵社會各界大力發展金銀花產業。目前,牛屯鎮金銀花產業已具備規模發展的條件,並逐步向“育苗、種植、收儲、銷售”一條龍的產業鏈發展,全鎮金銀花種植面積達1800畝。近年來,經過多方努力,牛屯鎮在徐莊村建立了960畝金銀花示範基地。
2010年在牛屯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滑縣金旺金銀花農民生產專業合作社】在牛屯鎮徐莊村成立,使該村走上了致富之路。
幫扶工作
部分流動人口家庭和計生困難戶家中無人播種,牛屯鎮計生協針對這種情況,組建幫扶隊,幫助計生困難戶和流動戶進行播種。具體做法如下:
一是有組織、有領導、有目的的進行幫扶。召開有鎮計生協和村計生協領導參加的幫扶會議,組建幫扶隊。由村計生協會長任隊長,鎮計生協進行工作指導和督促,確定幫扶對象名單,有組織有步驟的進行幫扶。
二是及時有效地組織好播種工具和糧種。為抓住雨後有利的播種時機,儘快播種,計生協集中了村裡的播種工具優先為計生戶播種,同時派車統一到糧種站拉購糧種,節省了購種時間。僅用兩天時間播種近200畝,將花生和棉種播種完畢。
三是幫扶隊將長期幫扶計生戶,解決實際困難。幫扶隊將繼續幫助計生戶播種玉米等其它農作物,並在麥收時繼續幫助計生困難戶收割麥子,並長期為計生戶解決難題。通過組建幫扶隊幫助計生戶,切實解決計生戶農忙時的後顧之憂,是對擁護黨的計生政策的民眾的照顧,是對計畫生育的有力宣傳。
牛屯大火燒,已有300多年歷史,與道口燒雞齊名。“麵團半斤重,鏇圈十八層;內填豬油餡,外塗豆油烘;爐內翻八遍,兩油相交融;黃焦且酥脆,佳味饋親朋。” 在北滑縣和長垣、封丘、延津縣交界處的牛屯集(現在牛屯鎮)一帶,這首不知作者的,形容“牛屯大火燒”的小詩,多少年來常被說書的藝人當作“開場白”,藉以招徠聽眾。“牛屯大火燒”是一種風味獨特的地方傳統食品。
相傳在二百年前,因牛屯集是北京至開封的“官道”驛站,過往官員至此,必落轎下馬,令店家趕製“牛屯大火燒”,自己一飽口福之後捎走許多,這也是牛集比較繁榮的原因一。直到現在“牛屯大火燒”仍被這一的人們視為款待賓客、饋贈親朋的傳統美味。
據介紹,正宗牛屯火燒的做法是頗為講究的,麵粉、油料、作料都必須用上等品,和面用水冬天為“甩手水",夏天用“陰陽水",春秋為“頂手水"。天熱時斤面兌水二兩許,天冷時斤面兌水半斤,和面時要猛揉慢“醒",做到盆里不留剩水,面里不窩生面,面劑大小適中,打時緊摔慢抻,要求手不離油,面不粘手。將面劑拉得長如腰帶,寬約寸許,再捲成陀螺狀,鏇磨成型後壓平。遇火力炙烤,中間則會自然膨脹鼓出。爐槽里要經常存油錢深,火燒入爐後,需猛火粘手。猛火熏,文火悶,不時刷油,出熟放生,循環往復,短需一刻鐘,長則半小時,方可下爐。帶餡火燒也是牛屯火燒的一大特點,餡為細碎五花精肉 (回民多為羊肉)、細鹽、蔥花、孜然、作料面拌和均勻,面伸開後捲入其中。火燒熟後,買者須從側面利一小縫,以散發其殼內熱氣,否則,將灼熱難以下口。
“牛屯大火燒”的製作工藝及其佐料十分考究。要用綿60攝氏度的溫水和面,拉成長條,攤上鮮豬油塊、花椒麵、茄香面、蔥花和碎鹽,卷十八層成園形麵團,在油鏊上煎硬後,再投入爐膛壁上烘烤,翻轉八遍,遍遍都塗豆油或其他植物油,以使內填的豬油塊熔化外浸,外的植物油內浸。這樣烤熟後,黃焦酥脆,味道鮮美,香而不膩,用手掌一拍即成碎片,牙齒好的人嚼之用聲;若老人食時放在籠上一蒸,軟如蛋糕,香味浸人脾。
近年來,牛屯流行的“夾什"火燒更加豐富了火燒內容,或雞蛋或牛肉或火腿腸或豆腐串或綠豆芽,在爐面上切開攤好,佐以精鹽、蔥花、麻油、孜然、甜麵醬、辣椒麵、胡椒粉,煎熟後,將火燒環面切開一半夾入心內,口感香甜適中,麻辣爽口,風味更是別具一格,未及下爐即香氣四溢,食者讚不絕口,聞者垂涎欲滴。
1、牛屯火燒不僅色香味美,而且價格便宜,莫說達官顯貴,即便升斗小民,也絕無不堪重負之嫌。在牛屯街頭,常見打工力夫引車賣漿者,一個火燒一碗燴麵,吃得滿面流油,三兩元錢,足可填飽肚皮。也有那愛吃零食的少男少女以及上班一族,或時間倉促,或不堪刷鍋洗碗之煩,便買一“夾什"火燒,邊吃邊走,行色匆匆,津津有味,樂此不疲,儼然成為牛屯街頭一流動風景。更有那外地車輛,常駐足牛屯街頭,徘徊踟躕遲遲不行,問其何為?乃等買火燒者也。(中國報導網)
2、 的確,“牛屯大肉火燒”是一種風味獨特的地方傳統食品,相傳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清乾隆年間已開始興盛。“牛屯大肉火燒”之所以能夠紅火起來並揚名全國,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由於它的地理位置:牛屯離汲縣(現衛輝市)2500米,距封丘、延津、長垣均為2500米,是方圓百里聞名的大集市、而且,那時牛屯集是北京至開封的“官道”驛站,過往的官員至此,必落轎下馬,令店家趕製“牛屯大肉火燒”,自己一飽口福之後還要捎走許多,大火燒生意十分紅火,做大火燒的店鋪曾一度達到40餘家。二是牛屯人製作大火燒有一種精益求精的精神,寧缺勿濫,寧肯少打幾個,少掙幾毛錢,也絕不粗製濫造。著名的火燒製作師傅、高家第八代傳人高清武曾留下這樣的傳說:在一個大集市上,買他火燒的人特別多,都想趕緊拿到手,催的高師傅有點煩。但他又不願偷工減料,粗製濫造糊弄顧客,怎么辦?他心一急。端起一盆水,呼的一下子把火燒爐澆滅了,並說:“今天我不打了,你們愛買誰的就買誰的去吧!”。
如今製作“牛屯大肉火燒”的師傅們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又增加了新的原料,烤制出的大肉火燒顏色金黃,口感焦酥,泌人心脾。2009年12月,牛屯大肉火燒被列入滑縣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