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為什麼有的孩子天生愛笑、愛動,而有的孩子卻天生愛哭、膽小?除了遺傳基因的影響,還有什麼可以決定孩子的天性嗎?日本醫學博士,美國產前和圍產期心理學會(APPPAH)日本顧問池川明,歷時八年調查研究了胎內記憶後,對這些問題給出了一個明確的答案。
作者親自對兩千多個三到四歲的孩子和家長進行了調查,發現不僅三分之一的孩子有胎內記憶,十分之一的成人也有類似的記憶。這些記憶不僅讓孩子出生後或愛哭鬧,或對未見面的親人微笑,還對他們長大成人後的生活造成了影響——有些人之所以憂鬱自閉,正是因為不愉快的胎內記憶。
在調查中,作者經歷了許多讓人驚奇的事情:孩子笑著出生,孩子能說出媽媽結婚典禮上發生的事兒……這些經歷讓作者逐漸形成了這樣的觀點:愛在出生前,育兒始於懷孕時。
作者用媽媽的口吻講述了這些經歷,用婦產醫生的視角詮釋了這些奇事,用醫學博士的學識作出這樣的判斷:胎內記憶是人生記憶的起點,雖然長大後大多數會被忘記,但這些記憶依然會銘刻在某個基因之上,引發人們最原始的反映。
作者簡介
池川明,1954年生於東京,畢業於日本帝京大學醫學系,醫學博士,美國出生前和圍產期心理學協會(APPPAH)日本總顧問,曾任上尾中央綜合醫院婦產科科長,後於1989年開設池川診所。作為胎內記憶研究第一人,池川明在日本廣受關注,其文章大量發表於各大雜誌以及報刊,並受邀在全日本舉辦巡迴講座。池川明希望,在充分了解母親和孩子的需要和想法的基礎上助產和治療,並以此作為奮鬥目標。 主要著作有《我在媽媽胎內的事情》、《媽媽,是我選擇了您的肚子》、《育兒從胎教開始》、《和孩子好好交流吧!分娩前的育兒經》等。 合作執筆 矢鋪紀子 翻譯家,1971生,日本慶應義熟大學畢業,致力於治療讀者身體和心靈的創傷。著有《聆聽鷹的心聲——學習印第安人的人生哲學》,譯著有《女神的心》、《所謂感謝》等。
目錄
序言
序篇 子宮裡的記憶
無法解釋的“生前”記憶
子宮裡的記憶
追蹤“生前”記憶
三分之一的人有“生前”記憶
關於“生前”記憶的數字
張伯倫博士的忠告
第一章 精子和卵子的記憶
記憶與優生
媽媽的想法決定分娩的質量
胎兒也會流淚
父親的角色
周圍人溫和的話語
並非白紙一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