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解釋
基本信息
詞目:爛柯
拼音:làn kē
詳細釋義
(1).指歲月流逝,人事變遷
南朝 梁 任昉《述異記》卷上:“信安郡石室山,晉時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數人,棋而歌,質因聽之。童子以一物與質,如棗核,質含之,不覺飢。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爛盡,既歸,無復時人。”後以“爛柯”謂歲月流逝,人事變遷。
宋陸游《東軒花時將過感懷》詩:“還家常恐難全璧,閱世深疑已爛柯。”
(2).謂荒誕不可信。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十:“況人一夕不寢必困,豈有兩晝夜而不覺,朝廷為之廢務?殆幾於爛柯之說矣。所以孟子有‘盡信《書》’之嘆。”
(3).借指下棋。
唐竇常《哭張倉曹南史》詩:“麗藻嘗專席,閒情慾爛柯。”
清錢謙益《〈棋譜新局〉序》:“安知夫爛柯之老,橘中之叟,不揶揄竊笑耶?”
(4).作聽琴的典故。
清俞樾《茶香室叢鈔·爛柯事有異說》:“宋朱翌《猗覺寮雜記》云:爛柯多用為棋事,聽琴亦然。”
清魏源《粵江舟行》詩之五:“隔江更爛柯,趾麓闑棖值。”自註:“隔江爛柯山即端溪硯坑也,與七星厓對峙水口。
典故簡介

信安郡石室山,晉時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數人棋而歌,質因聽之。童子以一物與質,如棗核,質含之而不覺飢。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盡爛。既歸,無復時人。
(傳南朝 梁·任昉《述異記》)
翻譯:

信安郡在今浙江衢州,故事中所說的石室山,因為這個美麗的神話故事,已經被人們稱
為爛柯山了。故事說晉代王質砍柴的時候到了這山中,看到有幾位童子有的在下棋,有的在唱歌,王質就到近前去聽。童子把一個形狀像棗核一樣的東西給王質,他吞下了那東西以後,竟然不覺得飢餓了。過了一會兒,童子對他說:"你為什麼還不走呢?"王質這才起身,他看自己的斧子時,那木頭的斧柄已經完全腐爛了。等他回到人間,與他同時代的人都已經沒有了。
圖為明代張以寧所作《爛柯山圖》。
圍棋還有一些其它的別稱:黑白、方圓、楸枰、手談、坐隱、木野狐、紋枰等。
爛柯經

博弈之道,貴乎嚴謹。高者在腹,下者在邊,中者在角,此棋家之常法。
法曰:
寧輸一子,不失一先。擊左則視右,攻後則瞻前。有先而後,有後而先。兩生勿斷,皆活勿連。
闊不可太疏,密不可太促。與其戀子以求生,不若棄之而取勝;與其無事獨行,不若固之而自補。彼眾我寡,先謀其生;我眾彼寡,務張其勢。
善勝者不爭,善陣者不戰;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亂。夫棋始以正合,終以奇勝。
凡敵無事而自補者,有侵絕之意;棄小而不救者,有圖大之心。隨手而下者,無謀之人;不思而應者,取敗之道。
《詩》云:“惴惴小心,如臨於谷。”
此之謂也。詩曰,
棋盤為地子為天,色按陰陽造化全。
下到玄微通變處,笑夸當日爛柯仙。
黑白令
《黑白令》是一部以衢州核心文化——“兩子文化”為素材的世相小說。30萬字的作品中,爛柯山成了世上偉大棋士心中的普羅旺斯。可誰也沒想到,爛柯山上的一場巔峰對決,竟會關乎山下衢州全城百姓的性命,更升級為兩個民族、兩種文化的生死較量。至少在那一刻,爛柯山成了世界的中心。從來沒有哪個小說能像《黑白令》那樣既詳盡介紹了爛柯山的前世今生,又重新詮釋了爛柯精神,還對爛柯山進行了匪夷所思的遐想。這個爛柯山,是個更美的爛柯山!
不過,除了爛柯山上的棋事,作者熱衷於描述棋士間的故事。情愛、求仙、江湖尋仇、搞笑、悲情、計謀、殉國……這本書總有吸引你的地方。所以,著名作家、《人民文學》雜誌編輯部主任邱華棟在序中說:“暢銷書的寫法,文采飛揚的點綴,加上深度提問,什麼樣的讀者都能在《黑白令》中找到他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看了《黑白令》再游爛柯山,會發現這座小山原來那么巍峨!
(該書於東方出版社出版,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0)第175235號,ISBN 978-7-5060-3985-7 定價39.80元,全國新華書店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