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頭炷香,即是第一爐香(特別是中國農曆大年初一的第一炷香),民間流傳新年的第一爐香功德最大,可以得到最佳的保佑和祝福。因此,善信在除夕午夜之前已預先排隊,爭燒第一爐香。在現代社會,社會民眾已將頭炷香理解為爭做第一位上香者,並成了特有的新年習俗。
發展演變
燒頭香是隨著燒香習俗的盛行逐漸發展起來的。關於其最早記載,可見於宋代。《東京夢華錄》卷八《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記載了農曆六月初六唐時人崔府君生日時,民眾在京城中的崔府君廟祭祀他的情況。從“在廟止宿,夜五更爭燒頭爐香”,可以看到人們對神的虔誠和敬仰,也可以據此推測,燒頭香在宋以前就應該比較流行。同時還表明了在宋代,燒頭香主要是在道教或民間信仰的道場中。所以燒頭香很可能最先出現在世俗或道家的神靈崇拜中,它應該屬於一種民間信仰習俗。
宋代《異聞總錄》記載的韓元英因未燒到頭香而卒的故事,及元人鄭廷玉雜劇《看錢奴》中周榮祖夫婦燒頭香而得到了兒子的訊息並找回了屬於自己家的財寶的故事,都反映了民間信眾認為,燒頭香不僅能表現一個信徒的虔誠,還可以將自己的心愿第一個傳達給神靈,使神靈能夠感應,實現自己的願望。當然有些人燒頭香是因為他做了虧心事,期盼通過燒頭香來祈求神靈的護佑。
佛典中也有“頭香”一詞,不過其含義卻是一種香的名稱,如乳頭香、牛頭香等,但關於燒頭香的記載很少。燒頭香的習俗,後來滲透到佛教寺院,這應該和佛教的中國化是分不開的,因為許多中國本有的習俗都滲透到了佛教信仰當中。而現在的燒頭香中又以除夕之夜搶燒農曆新年頭香為主。近年來,各地佛寺還相繼拍賣第一炷香的進香權,盛況空前。今人黃宗英《小木屋》也有言:“都說燒頭香的人有福了”,並在文中記載了除夕燒頭香的盛況。
宗教背景
燒香之俗,在中國古已有之。最初起源於早期祭祀活動,歷史悠久。大致說來,燒香可分為祭拜神靈的祭祀燒香和日常生活燒香。祭祀燒香發展到後來,無論敬神拜佛、供祖宗、敬各路鬼怪,都要燒香。且廟裡要燒,家裡也要燒。由於祭祀神靈日益成為燒香的主要作用,所以今人所謂燒香,主要是敬神拜佛。
佛教誕生以後,便以燒香用於迎請、供養佛菩薩之行事中。佛典中有很多經文都說明了在迎佛儀禮中有燒香之禮。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印度的燒香習俗也傳入中國,並對中國佛教與民間的燒香習俗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燒香的種類很多,並隨著佛教發展時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一致的。因為在佛家看來,燒香禮佛的真實意義和目的在於表達對佛祖的尊敬、感激與懷念。去染成淨,奉獻人生,覺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俱足,心想事成。在燒香人看來,可以通過燒香與神靈心靈相通,將自己的心愿傳達給佛祖,使自己心想事成。因此,在佛家又有“香為佛使”之說,即香能通達人之信心於佛,猶如佛之使者,故稱為佛使。
文化淵源
燒頭香從形成到現在依舊傳承不衰,在中國已成為一個特定習俗,並在一些節日尤其是春節十分流行,這與人們祈求神靈保佑的宗教心理有很大關係。
梁漱溟先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說:“中國人宗教意味淡薄,中國文化缺乏宗教。”季羨林先生也曾說:“漢族不能算宗教性很強的民族。”然而在中國卻可以看到這樣的事實,不管是佛教的菩薩,還是道教的玉皇大帝,不論是自家的灶王爺,還是村口的土地公,都是老百姓崇拜的對象,這在世界上其他國家是極其少見的。可以說,中國人的心中不是沒有宗教,而是在他們心中,佛教、道教及民間宗教的神靈都是一回事,他們常常模糊對待,不去區別,也不想去分別,只要能保佑自己,能給自己帶來好運,不管是哪路神仙都要禮敬到。所以國人的宗教信仰往往不是出於對崇拜對象的虔誠信奉和超自然力量的真摯信仰,更多地表現為一種世俗功利目的。對此,費孝通先生有言:“我們對鬼神也很實際,供奉他們為的是風調雨順,為的是消除災禍。我們的祭祀有些像請客、疏通、賄賂,我們的祈禱是許願、哀乞,鬼神對我們的是權力,不是理想;是財源,不是公道。” 這段精妙的描述十分敏銳地擊中了中國人敬神拜佛的深層心理。信眾認為,除夕燒頭香,可以得到平安順利的一年,這給人們帶來很大的心理慰藉。
燒頭香一是可以表現信眾的虔誠,二則會為信眾帶來好運和福氣,使他們的心愿及早傳達給神靈,實現自己的願望,得到神靈的極大保佑。而對於現代人來說,追求好運和吉利仍然是永恆不變的主題。
古籍記載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為繁盛……夜五更爭燒頭爐香,有在廟止宿,夜半起以爭先者。”
清·袁枚《子不語·燒頭香》:“凡世俗神前燒香者,以侵早第一枝為頭香,至第二枝便不敬。有山陰沈姓者,必欲到城隍廟燒頭香,屢起早往,則已有人先燒矣,悶悶不樂。”
清·俞樾《茶香室叢鈔》卷十五:“(韓元英)遣一親信仆持香往岱嶽祈謝,謂曰:‘聖帝惟享頭爐香。’……按此知世俗有燒頭香之說,由來久矣。”
法師解讀
在佛教界內部而言,並沒有燒第一炷香的教義規定,這只是信眾基於歷史文化遺傳下來的心理因素的外在闡發。佛陀在世時,弟子們就以香為供養。中國佛學院行空法師認為,爭燒第一炷香,更多的是信眾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他們多認為燒第一炷香表示上香人對佛的重視程度和虔誠,並且第一炷香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福運。這種傳統已經延續了上千年之久,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儀式程式。
北普陀寺的妙忠法師認為“頭柱香”對於信眾來說是一種信仰需求,佛教講究的是隨順引導的原則。燒香能表達對佛陀的尊敬,也是佛法。當然信徒爭先恐後地在新年花高價買第一炷香是不必要的,但他們可能還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燒香最主要是看心態,即以什麼樣的心態來燒香禮佛,更何況佛教敬佛方法眾多,只要虔心敬意,什麼樣的方式都是可以的。
商業化
2007年春節四川成都寶光寺的除夕頭炷香拍賣出99萬元的天價。
2010年杭州靈隱寺售出6000張頭香門票,每張標價200元。
2011年3月6日(農曆二月二),河南舉行太昊伏羲氏大典,當天公祭大典的第一炷香由河南房企業以118萬元“天價”競得,祭獻的第一爵酒也被以8萬元的價格拍出。
山東省招遠市淘金小鎮景區舉行的淘金小鎮首屆廟會頭炷“金”香拍賣活動,該頭柱香因由“真金”打造而受追捧。從事房地產業的金女士出價29萬元,在諸多競拍者中一馬當先,該房地產商新春願望是求“房價暴漲,順利解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