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屠格涅夫創作長篇小說]

煙[屠格涅夫創作長篇小說]

《煙》是俄國作家屠格涅夫創作的長篇小說。《煙》寫於1865年11月至1867年1月,發表在《俄國導報》雜誌1867年第2期,同年出單行本。 《煙》講述一個姓列特維洛夫的俄國青年的愛情故事。 《煙》這部作品充分暴露了作者的思想中複雜的矛盾:在小說中既批判妄想恢復農奴制的貴族賴米羅夫將軍,又對僑居國外的谷柏廖夫等進步分子的形象作了歪曲和諷刺,而作者的理想人物列特維洛夫不過是貴族自由主義者。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列特維洛夫出國學習農業,在德國的遊覽勝巴登等待他的未婚妻塔吉亞娜。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遇見了十年前熱戀過的伊蓮娜。他們曾熱烈相戀,但伊蓮娜為追求豪華生活而拋棄了他。她現在是位將軍的妻子,在社交界享有很高的聲望。重新相遇,使她又燃愛火,列特維洛夫經不起誘惑,殘酷地撕毀了與未婚妻的婚約,要偕伊蓮娜出走。但十年的豪華生活使伊蓮娜中毒太深,放棄了出走的機會,為了貴族式的虛榮豪華生活她再一次拋棄了他,而列特維洛夫只好隻身回國。

創作背景

《煙》是以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為時代背景的:小說通篇都圍繞著怎樣看待農奴制,俄國改革出路問題展開描述。屠格涅夫本人是一位漸近主義者,贊成改革而不贊成革命。1861年俄國頒布的廢除農奴制的宣言,使他欣喜若狂。他說這是“農民問題的最終解決,俄國開始了新紀元。”

但由於這場自上而下的改革具有極大的欺騙性,農民由於改革而失去了土地,且實際上仍依附於地主。革命形式並沒有緩和下來,各個社會集團之間的鬥爭更加激烈更加明朗化了。作為一個對社會有敏銳觀察力的現實主義作家,屠格涅夫感到“到處都是萎靡不振,難以通行的‘泥濘’和貧困二一片令人優愁的景象。”他關心祖國,卻又找不到正確出路,產生了濃厚的悲觀情緒。在思想上充滿苦悶和矛盾,他讀叔本華的作品,也曾產生遁入象牙塔的念頭。他的思想產生了危機,《煙》就是在這個時候寫成的。

人物介紹

伊蓮娜

伊蓮娜是沒落下去的皇族鄂西寧家的小姐,她家有地位卻缺錢的矛盾狀況,使她從小看到人情冷暖,培養了她追求真誠的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在她身上滋長了追求豪華生活的虛榮心。

青年時代的伊蓮娜真誠地愛上了正直純潔的列特維洛夫,嚮往將來和他在一起“工作”,“讀書”和“旅行”,甚至在參加歡迎沙皇的舞會前一刻她還真誠地對列特維洛夫說,只要他說不去,她可以撕掉一切打扮“留在家裡”。但是,參加舞會後她經不起豪華生活的誘惑,變了心,拋棄了真誠相愛的列特維洛夫,到了彼得堡,當了沙皇的情婦。

十年豪華腐化而又黑暗可怕的生活並沒有完全扼殺伊蓮娜真誠的一面,當她重又見到列特維洛夫時,重新燃起了對一真誠的愛情,對真正的生活的追求之火。但是十年腐化生活使她養成了愛虛榮求享受的習慣,養成了把講假話,損人利己當成家常便飯。真誠和虛偽是對立的,卻畸形地結合在她的身上。當她一邊真誠地揭露貴族生活的黑暗時,一邊卻繼續追求著他們的虛榮的生活方式,她並不覺得這樣做是矛盾的、反而覺得十分自然。

上流社會的生活已經把她改造成為一個雙重性格的人,她中毒太深,不能自拔了。最後她雖坦自地告訴列特維洛夫她不能自拔,但仍然為了豪華生活再一次拋棄了愛情,拋棄了他。她雖不是有意玩弄感情欺騙意志薄弱的列特維洛夫,事實上卻扮演了這樣的角色。

作者雖也暴露了她的虛榮心和利己主義,但更多地是通過她的遭遇來揭露貫族社會的黑暗和道德的墮落。

列特維洛夫

主要人物列特維洛夫,作者是把他當成平民知識分子,英沙羅夫和巴扎洛夫的後繼者來看待的,但是,他卻失去了英沙羅夫、巴扎洛夫身上的堅強的性格,在許多方面更象“多餘的人”那樣意志薄弱。

他在巴登焦急地等候未婚妻的到來,但一見到伊蓮娜之後他對未婚妻的愛就發生了動搖。開始他也用責任心來壓抑感情,採取了貶、躲、逃三招。“貶”就是儘量把她想像成不值得愛的“庸俗”、“朝三暮四”、“表里不一”的女人,但這一切都被事實否定了;“躲”就是請他不去,見她就避,但她派人來請,主動找他談心,躲也躲不了;最後是“逃”,趕緊逃離巴登,但也沒逃了,就在要逃走的當天,感情壓倒了理智,他們發生了暖昧關係,他對未婚妻的愛徹底地垮了。

他有誠實的一面。他尊重未婚妻,沒欺騙她,把事情真相告訴了她。他也明白未婚妻是個值得尊敬,值得同情的人,但他仍冷酷地毀了約,使她痛苦地離開。他有正派的一面。他要求正派地過夫妻生活,不願充當伊蓮娜情夫,當她不願跟他走只要保持情夫情婦關係時,他雖愛著她,仍痛苦地離開了她。

他從焦急等待到毀約,從熱愛到分手,感情上變化是很快的,但也是經過劇烈的思想鬥爭的,不過鬥爭沒取得勝利,這一切說明他仍是一個意志薄弱的人。雖然作者安排他最後和未婚妻破鏡重圓,但仍沒改變他對現實無能為力的特徵。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1867年發表的長篇小說《煙》,暴露了屠格涅夫此時思想和創作上的危機。小說整體情調悲觀,其中那些所謂的進步青年形象也不被肯定,他們不懂得俄國的實際需要,他們的一切活動,到頭來不過是煙消雲散一場空。

就作家用“煙”的變幻莫測、轉瞬即逝,對當日俄羅斯現實生活做出否定性藝術總結而言,小說體現了屠格涅夫對俄國資產階級革命民主主義運動的懷疑,以及作者內心深處無法排解的悲觀主義傾向。這或許不盡符合某種特定的政治尺度,但確實反映了屠格涅夫思想藝術探索的不斷深化,即在前期與農奴制誓不兩立的“漢尼拔宣言”的基礎上,開始了對俄羅斯現代化進程歷史道路的新的獨立思考。

藝術特色

結構

《煙》的藝術結構有其特殊之處。一般而言,屠格涅夫的長篇情節單純,結構嚴謹,脈絡分明,通常只有一條情節線索,一兩個主要人物。然而,《煙》的結構卻由主次明暗多條線索構成。列特維洛夫因愛情衝動而逸出生活常軌是情節的主線明線,拉特米洛夫在上流社會追名逐利、古帕約夫在民間從事政治活動,是情節的次線暗線。圍繞著這幾條情節線索,伊蓮娜與列特維洛夫的奇特初戀,伊蓮娜娘家的升沉榮辱,塔吉雅娜的純樸可親及其在愛情與婚姻上的被動等待;軍事貴族復辟農奴制、鎮壓民主運動的叫囂,胖將軍和任性的將軍的升遷,波圖金的玫瑰夢和人身依附式生活,他所收養的小女孩的神秘身世;蘇哈契柯娃追求婦女解放,伏羅希洛夫歷煉成人,彼什查爾金務實肯乾自得其樂,賓達索夫以無賴行徑終其一生,巴巴耶夫從政治追隨者淪為家奴等,作為情節性因素有機地穿插於主次明暗幾條情節線索之間,極大地豐富了小說的藝術內容,充實了作品的生活意義。

心理分析

心理分析在這部作品中很突出。屠格涅夫反對過分細膩的心理分析,他指出:“心理學家應該隱藏在藝術家後面,正如骨頭架子隱藏在活生生的、溫暖的肌肉後面,並成為它的看不見的堅實的基礎一樣。”他在這部作品中貫徹了這個原則。

在列特維洛夫身上心理分析用的最多,為了使心理分析更精練有力,作者使用了打比方和以景襯情等手法。

先說打比方。當列特維洛夫發覺自己由於伊蓮娜的出現動搖了對未婚妻的愛,作者說他的心情象“在賭盤上輸了錢”一樣。當他和伊蓮娜幽會後去迎接未婚妻時,作者寫道:“偷兒在第一次盜竊之後也可以領會到一點這樣的心境。”當他在未婚妻到達後第二天向她表明自己不愛她時,“凡是謀殺人的兇手,該會體會到這種感覺”。到後來他聽取未婚妻最後意見時,說他已經象“精神病患者”那樣麻木。作者就這樣用一系列比方來表明他的心理狀態的變化,簡明又富形象性。

再說以景襯情。當列特維洛夫打算逃離巴登去向伊蓮娜告別,見面時卻向她表白了愛情,這時“房間裡一切都悄然無聲,一隻誤飛進來的蝴蝶夾在窗簾和玻璃中間,掙扎著,拍著翅翼,”它既描寫了房間的靜寂,也視託了他進退兩難的心理。當列特維洛夫痛苦地離開巴登時,看著火車頭噴出的煙和水汽,想著一切都是煙。既寫景又表達了他的心情。簡練又含蓄。

作品影響

《煙》是一部政治性很強的社會小說。作者在小說中更直接,更鮮明地宣揚了自己的政治觀點,更尖刻、更犀利地諷刺了自己所憎惡的人和不滿的人。《煙》中揭露和批判力度大大加強了,對沙皇專制統治和上層貴族地主的反動腐朽的揭露是《煙》對現實主義的貢獻。

作品評價

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俄羅斯文學講稿》:在《煙》中,屠格涅夫表達了對俄國社會各個階層的痛恨。

作品爭議

作品出版後,曾引起廣泛的關注與興趣,但也招來了各方面的責難。政治激進派譴責屠格涅夫對他們的漫畫式嘲諷;上層反動分子對其空前尖銳而才氣橫溢的對於社交界的諷刺與抨擊憤恨不已;斯拉夫主義者為俄羅斯民族性批判所激怒;好空想的年輕姑娘們,則因為屠格涅夫所塑造的價值觀悖謬又無力自拔的女主人公而忌恨作者。

作者簡介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1818~1883),俄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出生於世襲貴族之家,1833年進莫斯科大學文學系,一年後轉入彼得堡大學哲學系語文專業,畢業後到德國柏林大學攻讀哲學、歷史和希臘與拉丁文。1843年春,屠格涅夫發表敘事長詩《巴拉莎》受別林斯基好評,二人建立深厚友誼。1847~1851年,他在進步刊物《現代人》上發表其成名作《獵人筆記》。

19世紀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創作的旺盛時期,他陸續發表了長篇小說:《羅亭》(1856)、《貴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與子》(1862)、《煙》(1867)、《處女地》(1859)。

拼音是yan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