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後坐力炮

無後坐力炮

無後坐力炮是發射時炮身不後坐的火炮,主要用於直瞄打擊裝甲目標,壓制,殲擊有生力量和火器,在反坦克戰史上曾立下了汗馬功勞。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人戴維斯利用配重物平衡發射原理,發明了無坐力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1950年代,無坐力炮蓬勃發展,充滿生機,各國軍隊裝備數量很大,是當時主要的反坦克武器之一。進入1970年代以後,由於裝甲技術的發展和反坦克飛彈的裝備,無坐力炮的地位和作用日漸落後。

基本信息

發射原理

無後坐力炮發射原理說明圖 無後坐力炮發射原理說明圖

無後坐力炮的裝填方式非常類似於傳統火炮。但是在開火時,發射藥產生的氣體中有相當一部分從火炮的後方溢出,從而產生一個接近於推動彈丸前進動量的反向動量。這樣就使得火炮本身幾乎不產生後坐力(當然發射時仍舊產生一定的後坐力)。這樣就使得無後坐力炮不需要常規火炮所需的後坐緩衝裝置,使無後坐力炮變得很輕便且易於使用。因此步兵也可以使用無後坐力炮發射大口徑的炮彈。

研製歷史

1879年,法國的德維爾將軍等人發明了火炮的反後坐復進裝置,但它並沒有消除開炮時的後坐現象,只是使後坐炮身能夠自動回復到原來的位置。並且它還會使炮架結構複雜,重量增加,機動性降低。

世界上第一門能夠消除後坐現象的火炮是由美國海軍少校戴維斯研製的。戴維斯的設計思想非常獨特,他把兩顆彈尾相對的彈丸放在一根兩端開口的炮管內發射。射擊時,向前射出的是真彈頭,另一顆向後拋的是假彈丸──鉛油質的配重體,使其作用力相互抵消,從而使炮射不發生後坐。拋射出的配重體散落在炮尾後不遠的地方,射手避開了這個危險區就不會受傷害。戴維斯於1914年發明的世界上第一門無坐力炮人稱 “戴維斯炮”。

“戴維斯炮”還有許多不完善之處,人們對它進行了改進和發展。1917年,俄國人梁布欣斯基取消了配重體,直接用向後噴出的火藥氣體來進行平衡。這樣,拋射固體配重體的後半截炮管也就沒有用了,使無坐力炮的炮管縮短了一半,此後,英國的庫克和蘇聯的特羅菲莫夫、別爾卡洛夫、庫爾契夫斯基(Leonid Kurchevsky)等人對無坐力炮作了新的發展,在炮管的尾部安上噴管,使流過噴管的氣體速度增大,從而減少噴出的氣體量。1936年,梁布欣斯基研製出一種75.2毫米無坐力炮,這是世界上正式裝備部隊的第一種無坐力炮。無坐力炮的第一次實戰套用是1939年—1940年的蘇聯─芬蘭戰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後年代,無坐力炮在各國軍隊中得到廣泛套用,並不斷改進。無坐力炮體積小,重量輕、結構簡單,操作方便,適於伴隨步兵作戰。但後噴火焰大,易暴露。它主要用於近距離射擊坦克等裝甲目標。

20世紀70年代以後,反坦克飛彈和單兵火箭的發展,已大部分取代了無坐力炮的地位。

典型裝備

美國

M40式106毫米無後坐力炮

M40式106毫米無後坐力炮是美國1940年代的一種反坦克無坐力炮。主要裝備在步兵營和裝甲步兵營,作為步兵伴隨火炮使用。該炮機動方便,戰場適應能力強,可配用M79、M92和M149E5三種炮架,既可固定於地面使用,也可以安裝在M274輕型拖車、各型吉普車和M113裝甲人員輸送車上使用;配用彈種多,使用範圍廣。配用彈種包括,殺傷人員的榴彈和對付裝甲目標的破甲彈、碎甲彈;配用新型瞄準系統和新彈後,對目標的命中機率和毀傷增大,與美制型號相比效能有所提高。M40系列無後坐炮自1950年代裝備以來,美軍對其進行了不斷改進。現有主要型號M40A1式、M40A2式和M40A4式。其中,M40式配用三腳炮架,M40A1式和M40A2式配用M79炮架,M40A4式配用M92炮架。此外,該炮還可6門聯裝在M50式奧圖斯輕型履帶車上,構成火力強大的反坦克火力車。

無後坐力炮 無後坐力炮

性能數據

口徑:106毫米

初速:(破甲彈)503米/秒

最大射程:(破甲彈、碎甲彈)7700米

有效射程:破甲彈、碎甲彈1100米、榴彈3300米

射速:(持續)1發/分鐘

炮身長:2692毫米

高低射界:M79式炮架(-17°~+65°)

裝載6聯M40無後坐力炮的奧圖斯輕型履帶車 裝載6聯M40無後坐力炮的奧圖斯輕型履帶車

方向射界:360°

炮架重:(M79式)88公斤

彈種:破甲彈、碎甲彈、榴彈破甲彈

全炮長:3404毫米

全炮重:(不含彈)709.5公斤

炮班人數:2人

中國

75式105毫米無後坐力炮

該炮炮身由線膛身管、錐形擴大藥室、炮閂座、擊發的機構、接架箍等組成,炮閂為斷隔螺閉鎖結構,閉鎖後構成4個帶錐角的拉瓦爾噴孔;接架箍用於安裝瞄準裝置和連線炮架;高低機為齒輪螺桿結構,方向機為渦輪渦桿結構;前架腳裝有膠輪,左右架腳裝有抬手,既可配合膠輪使火炮在地面作短距離移動,也是火炮與炮車的緊固連線件;火炮配有由光學瞄準鏡、雷射測距儀、彈道計算機和電源組成的簡易火控系統。

火炮底盤由BJ212A輕型越野車改裝,備有8個彈倉;火炮在車上有兩個射擊位置,除正常緊固射擊位置外,大仰角射擊時,可將火炮後移,將左、右架腳置於車體後底板的兩個腳窩內。

火炮配有尾翼穩定破甲彈和榴彈。尾翼穩定破甲彈裝有塑膠彈帶,飛行時微鏇,採用雙錐藥型罩;榴彈裝有導向銷,以導向預製槽彈帶進入膛線;彈藥基數40發,車上只載6-7發彈。

75式105mm無後坐力炮 75式105mm無後坐力炮

性能數據

口徑:105毫米

車體長:3810毫米

車體寬:1750毫米

車體高:1990毫米

戰鬥狀態全重:213千克

炮身重:121千克

裝載75式無後坐力炮的BJ212A型越野車 裝載75式無後坐力炮的BJ212A型越野車

炮架重:92千克

炮身長:3409毫米

火線高:1510毫米

全彈重:

破甲彈:16.2千克

榴彈:21.6千克

破甲彈破甲厚度:

180毫米/68度

初速:

破甲彈:503米/秒

殺傷爆破榴彈:320米/秒

射速:5-6發/分

最大射程:

榴彈:7400米

直射距離:

破甲彈:580米

高低射界:-4度-7度

方向射界:左右各115度

炮班人數:4-5人

日本

60式106mm雙管自行無後坐力炮

60式自行無後坐力炮是在美國M40 式106mm 無後坐力炮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該炮於1956年開始研製,1960年裝備日本陸上自衛隊。該炮如今仍在日本陸上自衛隊服役,但在機械化步兵師中正逐漸退出現役,由反坦克飛彈取代。

性能特點:

①具有較強的反裝甲能力。

②發動機後置,主動輪前置,有較強的越野機動能力。

③火炮可以靠液壓或電動裝置提升,也可以通過手動泵升降,具有較好的適應能力,操作輕便、靈活。

④配有75cm立體測距儀以及紅外夜視儀,前方配裝潛望鏡,後方有觀察鏡,火控設備先進。

⑤車體未配三防裝置,也不具備水陸兩棲性能。

基本數據:

口徑 106毫米

初速(破甲彈) 500 米/秒

最大射程 7000 米

有效射程

破甲彈(活動目標)1100 米

破甲彈(固定目標)1370 米

直射距離 550 米

射速

最大 10 發 / 分

持續 6 發 / 分

炮身長 3320毫米

膛線 36 條,右鏇

高低射界 -15 °~ +25 °

方向射界 10 °~ 30 °

炮身重 220千克 配用彈種 破甲彈、榴彈

破甲彈重 16.9千克

破甲彈破甲厚度 (0°著角)550 毫米 彈藥基數 8發

車體型號 SS4 型履帶車底盤

車體長 4300毫米

車體寬 2230毫米

車體高 1590毫米

車底離地高 350毫米

發動機功率88.2~110千米

行駛速度 45~ 55千米

最大行程130千米

爬坡度 60%

側傾坡度 30%

通過垂直牆高 550毫米

越壕寬 1800毫米

涉水深 1000毫米

戰鬥狀態全重 8000千克

乘員人數 3人

識別特徵:

①兩門無後坐炮水平安裝在履帶式裝甲車車體右側。火炮前方裝有蝶形固定器,後方裝防彈鋼板。

②車體為鋼板焊接和鉚接結構,裝甲厚12毫米。發動機後置,主動輪前置。

③懸掛裝置為扭桿式,5對大直徑負重輪 ,3個托帶輪。

義大利

弗格里80毫米無坐力炮

義大利布雷達機械公司1974年研製,可對付各種裝甲目標。其特點是採用無坐力炮技術與火箭增程技術相結合的原理,因所用瞄準鏡不同分兩腳架型和三腳架型兩種。

性能參數

初速:380米/秒

最大射程:4500米,有效射程500米(兩腳架型)、1000米(三腳架型)

最大射速:4發/分

炮長:1850毫米

炮重:17千克(兩腳架型)、27千克(三腳架型)

瑞典

“卡爾.古斯塔夫”84毫米無坐力炮

瑞典“卡爾.古斯塔夫”84毫米無坐力炮有M2、M2-550和M3三種型號,屬瑞典步兵排制式裝備。它的結構緊湊,由線膛身管、後噴管、擊發機構、兩腳架及瞄準具組成。“卡爾·古斯塔夫”84毫米無後坐炮可由士兵用兩腳架支撐發射,也可車載發射,如在輕型裝甲車上發射.

性能參數

M2型

全炮長:1.13米

全炮重:(含兩腳架)14.2千克

炮組成員:1-2名炮手

炮彈初速:310米/秒,射速6發/分

彈種:破甲彈、榴彈、照明彈和發煙彈

有效射程:400米(FFV65式破甲彈,能擊穿400毫米厚均質鋼裝甲)

1.3千米(FFV441式榴彈,內裝850顆鋼珠,配用多用途引信,可觸發或空炸)

M3型

全炮長:1.065米

全炮重:9千克

發射F的FV597式火箭助推尾翼穩定超口徑破甲彈,彈徑132毫米,有效射程250米,可擊穿900毫米厚均質鋼裝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