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藥名 烏骨藤
別名 通關藤、通關散、確絡風、牛耳風、火索藤、大葉酒餅藤。
英文名 Root of Glaucescent Fissistigma
拉丁藥名 Radix Fissistigmae Glaucescentis
原植物 Fissistigma glaucescens (Hance) Merr.
藥用部位 以植物的根入藥。
功效分類 溫經藥;通絡藥。
附註 植物描述,詳見詞條:白葉瓜馥木
中藥藥性
性味歸經
味微辛、澀,性溫。歸肝經。
功效主治
祛風濕;通經活血;止血。用於風濕痹痛;月經不調;跌打損傷;骨折;外傷出血。
各家論述
⑴《貴州民間藥物》:“治癆傷,除風濕。”
⑵《全國中草藥彙編》:“通經活血,止血。主治風濕骨痛,跌打損傷,月經不調,外用治骨折,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20克,亦可酒泡服。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藥方選錄
治癆傷,風濕:烏骨藤21克,見血飛、鐵筷子、五香血藤各15克。泡酒500克,日服三次,每次15克。(貴州明間藥物》)
化學成分
根皮含白葉瓜馥木鹼(fissicesine),白葉瓜馥木鹼N-氧化物(fissicesine N-oxide),鵝掌楸鹼(liriodenine),芒籽寧(atherosperminine),芒籽寧N-氧化物(atherosperminine N-oxide),氧代克列班寧(oxocrebanine),庫夫明(kuafumine)。莖皮含離生木瓣樹胺(discretamine),巴婆鹼(asimilobine),克列班寧(crebanine),N-甲基芒籽寧陽離子(N-methyl atherosperminium),羥基木番荔枝鹼(norannuradhapurine)。莖木含離生木瓣樹胺,克列班寧,氧代克列班寧,鵝掌楸鹼,芒籽寧,N-去甲基芒籽寧(N-noratherosperminine),N-甲基芒籽寧陽離子,羥基木番荔枝鹼。
藥理作用
烏骨藤對大鼠和小鼠移植性腫瘤生長均有較好的抑制作用。烏骨藤注射液20g(生藥)/kg靜脈注射對大鼠瓦克肉瘤(W256)抑制率為61.6%;對小鼠肉瘤(S180)、子宮頸癌(U14)、肝癌(HSC)及艾氏腹水癌(EAC)的抑制率分別為59.74%,65.98%,43.6%,56.67%。肌內注射對實體瘤的抑制率分別為S180 53.45%,HSC34%,EAC70.8%。連續皮下注射10d,對腹水癌的抑制率分別為EAC45.45%,網狀細胞肉瘤腹水型(RAS)56.06%,淋巴瘤1號(L1)52.1%,肝癌腹水型54.55%,S18048.89%。
烏骨藤抗腫瘤有效成分為生物鹼,實驗研究表明其純生物鹼抗腫瘤的細胞毒作用並不明顯,可能通過提高免疫功能而起到抗腫瘤作用。烏骨藤毒副反應很小。
藥材來源
品種考證
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藥材基源
為番荔枝科植物白葉瓜馥木 Fissistigma glaucescens (Hance) Merr.的根。
產地溯源
產於廣東、廣西、海南、福建、貴州和台灣等地。
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根圓柱形,略彎曲,直徑0.5-1.5cm。表面棕黑色,具淺縱皺紋及點狀突起的細根痕。質硬,斷麵皮部淺棕色,木部灰黃色,有細密放射狀紋理和小孔。氣微香,味微苦、辣。
顯微鑑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黃棕色木栓細胞。韌皮部寬厚;韌皮纖維與薄壁組織相間排列;韌皮射線呈喇叭狀,外側有石細胞散在。形成層明顯。木質部發達,導管單個散在或2-3個徑向相連。該品溥壁細胞含澱粉粒和草酸鈣方晶。
化學鑑定
(1)取該品粗粉5g,加乙醇適量回流提取1h,濾過。濾液濃縮至浸膏狀,加少量2%鹽酸捏溶,濾過。濾液滴加改良碘化鉍鉀試液,產生紅棕色沉澱。(檢查生物鹼)
(2)上述酸不溶部分用少量乙醇溶解,加少量鎂粉及濃鹽酸,溶液顯鮮紅色。(檢查黃酮類)
其它相關
中藥名:通光散
別名: 烏骨藤、奶漿藤、通關散等。
藥材基源:為蘿藦科植物通關藤 Marsdenia tenacissima (Roxb.) Wight et Arn.的藤、根或葉。
性味功效:味苦;性微寒。清熱解毒;止咳平喘;通利濕通乳;抗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