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骨藤[中藥]

烏骨藤[中藥]
烏骨藤[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烏骨藤,中藥名。為番荔枝科瓜馥木屬植物白葉瓜馥木(Hance)Merr.的根。植物白葉瓜馥木,分布於我國廣西、廣東、福建和台灣。具有祛風濕,通經活血,止血之功效。主治風濕痹痛,月經不調,跌打損傷,骨折,外傷出血。

別名

確絡風《全國中草藥彙編》,牛耳風、火索藤《廣西藥用植物名錄》,大葉酒餅藤(廣東)。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微辛、澀,性溫。

歸經

入肝經。

功效

祛風濕,通經活血,止血。

主治

風濕痹痛,月經不調,跌打損傷,骨折,外傷出血。

相關配伍

治癆傷,風濕,烏骨藤21g,見血飛、鐵筷子、五香血藤各15g,泡酒500g,每日服3次,每次15g。(《貴州民間藥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20g;或酒泡服。

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藥理作用

1、提高免疫功能作用。

2、抗腫瘤作用。

使用注意

孕婦禁服。

炮製

採集加工:秋季採挖,除去根須,洗淨,曬乾。

鑑別

藥材性狀:根圓柱形,略彎曲,直徑0.5-1.5cm。表面棕黑色,具淺縱皺紋及點狀突起的細根痕。質硬,斷麵皮部淺棕色,木部灰黃色,有細密放射狀紋理和小孔。氣微香,味微苦、辣。

形態特徵

攀援灌木,長達3米;枝條無毛。葉近革質,長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有時倒卵狀長圓形,長3-19.5厘米,寬1.2-5.5厘米,頂端通常圓形,少數微凹,基部圓形或鈍形,兩面無毛,葉背白綠色,乾后蒼白色;側脈每邊10-15條,在葉面稍凸起,下面凸起;葉柄長約1厘米。花數朵集成聚傘式的總狀花序,花序頂生,長達6厘米,被黃色絨毛;萼片闊三角形,長約2毫米;外輪花瓣闊卵圓形,長約6毫米,被黃色柔毛,內輪花瓣卵狀長圓形,長約5毫米,外面被白色柔毛;藥隔三角形;心皮約15個,被褐色柔毛,花柱圓柱狀,柱頭頂端2裂,每心皮有胚珠2顆。果圓球狀,直徑約8毫米,無毛。花期1-9月,果期幾乎全年。

生長環境

生於山地林中。

相關論述

1、《貴州民間藥物》:“治癆傷,除風濕。”

2、《全國中草藥彙編》:“通經活血,止血。主治風濕骨痛,跌打損傷,月經不調;外用治骨折,外傷出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