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開寶本草》:烏藥,其葉及根,嫩時可采作茶片。拼音名:WūYàoYè
英文名:LeafofCombinedSpicebush
別名
蒡箕茶(《醫林纂要》)來源
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烏藥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nderaaggregata(Sims.)Kosterm.[L.strychnifolia(Sieb.etZucc.)F.-Vill.]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
烏藥,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達4-5m。根木質,膨大粗壯,略成念珠狀。樹皮灰綠色。小枝幼時密被銹色短柔毛,老時平滑無毛;莖枝堅韌,不易斷。叫互生,革質,橢圓形至廣倒卵形,長3-8cm,寬1.5-5cm,先端漸尖或尾狀漸尖,基部圓形或廣楔形,全緣,上面綠色,有光澤,除中脈外,均光滑無毛,下面灰白色,被淡褐色長柔毛,後變光滑,葉脈3條,基出,極明顯;葉柄短,有短柔毛。傘形花序腋生,幾無總梗;小花梗長1.5-3mm,被毛,簇生多數小花;花單性,雌雄異株,黃綠色;花被6片,大小几相等,廣橢圓形,雄花有雄蕊9枚,排成3輪,最內一輪的基部有腺體,花葯2室;雌花有退化雄蕊多枚,子房上位,球形,1室,胚珠1枚。核果近球形,初綠色,成熟後變黑色。花期3-4月。果期10-11月。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向陽山坡灌木林中或林緣以及山麓、曠野等地。資源分布:分布於陝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西、四川等地。
性味
辛;溫歸經
脾;腎經功能主治
溫中理氣;消腫止痛。主脘腹冷痛;小便頻數;風濕痹痛;跌打傷痛;燙傷①《本草拾遺》:炙研煎飲代茗,補中益氣,止小便滑數。
②《本草蒙筌》:下氣。
③《醫林纂要》:溫中燥脾,消食殺蛔。治腹中寒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患處。
附方
治風濕性關節炎、跌打腫痛:烏藥鮮葉搗爛酒炒敷患處。(《廣西中藥志》)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炙研煎飲代茗,補中益氣,止小便滑數。2.《本草蒙筌》:下氣。
3.《醫林纂要》:溫中燥脾,消食殺蛔,治腹中寒痛。
4.《綱目》:烏藥,下通少陰腎經,上理脾胃元氣,故丹溪朱氏補陰丸中往往加烏藥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