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塌菜病毒病

烏塌菜病毒病所屬蔬菜病毒之一,主要危害作物:小白菜、蘿蔔、蕪菁、芥菜、菜薹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烏塌菜病毒病
英文名:Wuta—cai mosaic
病原中文名:蕪菁花葉病毒、黃瓜花葉病毒、菸草花葉病毒、蘿蔔花葉病毒
病原拉丁學名:蕪菁花葉病毒(TuMV)、黃瓜花葉病毒(CMV)、菸草花葉病毒(TMV)、蘿蔔花葉病毒(RMV)
病害類型:病毒
主要危害作物:小白菜、蘿蔔、蕪菁、芥菜、菜薹等。
主要為害部位:全株

為害症狀

此病全生育期均可發生,以苗期和生長期發病損失嚴重。田間常表現兩種類型症狀,即花葉縐縮型和蝕紋壞死斑症狀。前者表現不均勻花葉或斑駁,心葉和嫩葉畸型,葉脈略透明,葉肉嚴重縐縮,凹凸不平,嚴重時植株生長緩慢或停止生長,外部葉片黃化枯死;後者病株染病後外部葉片上出現許多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白色至灰褐色壞死斑,限制病毒向心葉發展蔓延。隨病害發展,多個病斑連線成片,致葉片壞死枯焦。

病原形態特徵

目前已知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毒源有蕪菁花葉病毒(TuMV)、黃瓜花葉病毒(CMV)、菸草花葉病毒(TMV)、蘿蔔花葉病毒(RMV)。其中主要是前3種,但各地略有不同。如湖南的小白菜主要毒源是TuMV、TMV、CMV和少量AMV(苜蓿花葉病毒),其中以TuMV為主,CMV和TMV次之,AMV發生很少,與國內外報導小白菜TMV、CMV比例較大有所不同。蕪菁花葉病毒(Turnipmosaicvirus簡稱TuMV),粒體線狀,大小700~800×12~18納米,失毒溫度55~60℃經10分鐘,稀釋限點1000倍,體外保毒期48~72小時,通過蚜蟲或汁液接觸傳毒,在田間自然條件下主要靠蚜蟲傳毒。除十字花科外,還可侵染菠菜、茼蒿、芥菜等。目前已知其分化有若干個株系。黃瓜花葉病毒見黃瓜病毒病。廣州地區烏塌菜病毒病毒源為蕪菁花葉病毒(TuMV)的兩個株系,即油菜系和蕪菁系侵染引起。油菜株系致死溫度60℃,稀釋限點1000倍,體外存活期144小時;蕪菁株系致死溫度60℃,稀釋限點1500倍,體外存活期72小時。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南方由於終年長有上述十字花科植物,則無明顯越冬現象,感病的十字花科蔬菜、野油菜等十字花科雜草都是重要初侵染源。十字花科蔬菜種株採收後,桃蚜、菜縊管蚜、甘藍蚜等遷飛到夏季生長的小白菜、油菜,菜薹、蘿蔔等十字花科蔬菜上,又把毒源傳到秋播白菜上,如此循環,周而復始,此外病毒汁液接觸也能傳毒。新近研究指出TuMV和CMV除蚜蟲傳毒外,還發現有自然非蚜傳株系存在,給防治帶來困難。但對研究植物病毒又開拓了新領域。至於TuMV兩株系主要在西洋菜、鵝腸菜天蓬草、碎米芥、野油菜、薺菜等寄主上越夏,借桃蚜、蘿蔔蚜傳毒,蚜蟲數量大時,傳毒率明顯提高,至於黃條跳甲、斜紋夜蛾,或菟絲子及直接與病土接觸均不傳毒,小白菜根部受傷後,再用病汁液浸根,只能少量傳毒。冬季不種十字花科蔬菜的地區,病毒在窖藏的大白菜、甘藍、蘿蔔或越冬菠菜上越冬,冬季如栽植十字花科蔬菜,病毒則在寄主體內越冬,翌年春天由蚜蟲把毒源從越冬寄主上傳到春季甘藍、水蘿蔔、油菜、青菜或小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及野油菜上。

防治方法

(1)選用耐熱、抗耐病優良品種。如梧州早芥藍等。
(2)調整蔬菜布局,合理間、套、輪作,發現病株及時拔除。
(3)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高溫乾旱季節,注意勤澆小水。發病期加強管理,適時迫肥。注意及時防治蚜蟲,重病株應儘早拔除。
(4)有條件的地方町採用遮陽網或寒冷紗覆蓋栽培技術。
(5)育苗地應遠離菜田,定植時注意剔除病苗、弱苗。
(6)收後及時翻曬土,採用配方施肥技術,促進白菜生長,提早收穫,可大大減輕為害。
(7)發病初期開始噴灑5%菌毒清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0.5%抗毒劑1號水劑300倍液、20%毒剋星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隔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採收前3天停止用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