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塌菜白斑病

烏塌菜白斑病

烏塌菜,別名塌萊、黑菜,塌棵菜、塌地菘等,其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每百克鮮葉中含有維生素C高達70毫克,鈣180毫克,還有較豐富的鐵、磷、鎂等礦物質,既可清炒、煮湯,做各種配菜,還可醃漬。

信息

中文學名:烏塌菜白斑病
..

病原中文名:蕓薹假小尾孢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烏塌菜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

為害症狀

烏塌菜整個生育期均可被害,初在葉上出現白色至灰白色或黃白色圓形小病斑,後逐漸擴大為圓形或近圓形,邊緣帶綠色,中央灰白色至黃白色,病部稍凹陷變薄,易於破裂,濕度大時病斑背面產生淺灰色霉狀物,病斑直徑1~2厘米,嚴重時,病斑融合,致葉片枯死。

病原形態特徵

Pseudocercosporellacapsellae(Ell.&Ev.)Deighton稱蕓薹假小尾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白菜類白斑病,過去稱蕓薹尾孢,現劃入蕓薹假小尾孢。繁殖體生在葉兩面,多數生在葉面,子座明顯,由無色細胞組成;分生孢子梗彎曲無色,多由氣孔伸出,基部略粗,向上漸細,孢痕不明顯,梗多單生,少叢生,每叢小於10根,大小10~50×1.75~3微米,梗0~3個隔膜,不明顯;分生孢子在培養基上難於形成,田間偶然可以見到,分生孢子無色,棒狀、針狀或略彎,具隔膜3~7個但不大明顯,孢子兩端鈍圓,大小35~82.5×2.25~2.75微米。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主要以分生孢子梗基部的菌絲或菌絲塊附著在地表的病葉上生存或以分生孢子粘附在種子上越冬,翌年借雨水飛濺傳播到白菜葉片上,孢子發芽後從氣孔侵入,引致初侵染。病斑形成後又可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此病對溫度要求不大嚴格,5~28℃均可發病,適溫11~23℃,旬均溫23℃,相對濕度高於62%,降雨16毫米以上,雨後12~16天開始發病,此為越冬病菌的初侵染,病情不重,生育後期,氣溫低,旬均溫11~20℃,最低5℃,溫差大於12℃,遇雨或暴雨,旬均相對濕度60%以上,經過再侵染,病害擴展開來,連續降雨可促進病害流行。白斑病流行的氣溫偏低,屬低溫型病害。在北方菜區,本病盛發於8~10月,長江中下游及湖泊附近菜區,春、秋兩季均可發生,尤以多雨的秋季發病重。此外,還與品種、播期、連作年限、地勢等因子有關,一般播種早或反季節栽培、連作年限長、下水頭、缺少氮肥或基肥不足,植株長勢弱的發病重。

防治方法

基本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
(2)實行3年以上輪作,注意平整土地,減少田間積水。
(3)適期播種,增施基肥,中熟品種以適期早播為宜。

藥劑方法

發病初期噴灑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混殺硫懸浮劑600倍液,對上述殺菌劑產生抗藥性的地區要改用50%多·霉威(多菌靈加萬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667m2噴對好的藥液50~60升,間隔15天左右1次,共防2~3次。採收前3天停止用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