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特色
烏切羅迷戀科學透視法,是一位風格獨特的人物。他的作品特彆強調遠近法,不拘泥於創作對象的實際顏色,他的作品給人一種超呼現實的印象,對於20世紀的超現實繪畫產生了影響。
繪畫局限
烏切羅的局限性是,他一味孤立地研究在二度平面如何表現立體空間與人物的遠近關係,而且象對待數學那樣,進行繁瑣的測量計算。他常常徹夜不眠地鑽研透視,觀察人與物在與觀者的視線呈不同角度時,應呈現何種狀態。他逐個地測量透視的縮短線條。
代表作品
烏切羅十歲時在吉伯提的工作坊擔任國小徒,這期間的學習,奠定了烏切羅的個人基礎。他活的很久,但給後人留下的作品為數不多。其代表作品有《大洪水》《聖母的誕生》《米凱來托的參戰》《聖喬治亞和巨龍》《聖羅馬諾之戰》等。其中《聖羅馬諾之戰》最為著名,是為當時佛羅倫斯統治者美第奇家族繪製的,表現的是歷史上的一次戰爭,以此歌頌佛羅倫斯。烏切羅注重寫生,善於鑽研透視的學問。他的造型概括整體,注重外形的節奏和韻律感。
作品詳情
1436 年他受佛羅倫斯當局的委託,畫英國傭兵霍克武德[Sir John Hawkwood]騎馬像壁畫。這一壁畫現今仍保存 於佛羅倫斯主教堂。這幅畫首度呈現出對新前縮法的刻意探討:前縮法的用意在於使眼睛產生錯覺,以為作品上的塑像是真實的。事實上烏切羅並不曾把透視法完全的發揮出來,這是由於他把底座和騎士像分別經由兩個全然不同的視點加以處理的緣故。在他的作品中,這種不協調情形是很常見的。
1431 年左右他已陸續為同一教堂畫過幾幅《創世紀圖》[Creation]。 1443 年,他在繪製主教堂鐘面文字盤四周的四位預言家時再次使用了前縮法。 1445 年,他為佛羅倫斯聖母堂的綠色迴廊畫了舉世聞名的《大洪水》[the Deluge]。 《大洪水》把透視法的效果發揮得淋漓盡致。他為麥第奇家族[the Medici]所作的三幅《聖羅馬諾的戰役》[The Battle of San Romano]畫中也可看到前縮法的影子,不過這些畫更重視裝飾性,這種裝飾性在其晚期作品中更為顯著。《聖羅馬諾之戰》(作於1455年)的內容並不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它是佛羅倫斯市與鄰邦進行的一種區域性戰爭的一個場面。畫家借這個題材是要表現他所鑽研的複雜的透視關係,如圖右側兩騎兵交戰時的前後距離,地上丟盔落槍的透視位置,畫面左側集中的騎馬人物前後關係,倒在地上的戰士的透視縮短形象,背景與近景之間的透視距離,以至連戰士的長矛的不同角度都一一被他作為透視的研究對象。類似《聖羅馬諾之戰》的畫他一共畫了三幅,其中有的以長槍的傾斜度來展示透視關係,有的從馬的後臀蹶起與其身子的透視比例作了深刻的描摹,目的盡在追求透視法。當然,這樣孤立地研究透視,勢必忽視了形象的生動性,以致畫面的真實感都喪失了。形象顯得刻板、生硬,人物缺乏立體感。 這種實驗所造成的缺陷,是當時探索繪畫技法所不可避免的。理論總是從實踐中來的,但它要經過反覆的失敗過程,專求形體與空間透視的精確,勢必忽略了人物運動的連續性,結果是舍本求末。這些只能在進一步完善解剖知識、色彩學知識的情況下求得解決。但烏切羅的繪畫實驗,對於後世畫家重視繪畫的透視學是有一定意義的。繪畫技法的改進正是在這些前人的失敗基礎上達到的。 烏切羅的三幅《聖羅馬諾之戰》,集中在1455-1460年間完成,這一幅是他實驗的首幅作品,約183×320厘米,另一幅(一長槍桿戳地,右側一匹馬的後腿蹶起)有182×323厘米,均作於板上。此幅畫現藏於倫敦國立畫廊,其餘分藏於佛羅倫斯烏菲齊博物館。
作品欣賞
聖羅馬諾的戰役
1450 年
蛋彩·畫板,182 x 320 公分
國家畫廊,倫敦[London],英國
說明:
這幅畫是《聖羅馬諾的戰役》[The Battle of San Romano]三幅畫作之第一幅,畫面為尼科洛[Niccolo da Tolentino]隊長帶領佛羅倫斯軍隊開始向西耶納人發起進攻。烏切羅同時在前景和背景採用了兩種不同的透視手法,儘管長矛的指向與背景道路走向顯得不夠連貫,但用色格調相當誘人。前景的戰場衝突場面,是以玫瑰紅地面襯底;遠景步兵戰士的分別以紅色、白色和藍綠色區別各種人物的動作,並使背景透視消失點逐漸朝前景靠攏。戰爭場面以暗色背景反襯前景的指揮官,並以動態定格使整個畫面具有一種超現實氣氛。
大洪水
1446 ~ 1448 年濕壁畫,215 x 510 公分
福音聖母教堂,佛羅倫斯,義大利
說明:
烏切羅被委託繪製福音聖母教堂[Santa Maria Novella]的綠色迴廊壁畫:畫面有上帝起初創造萬物和人類的故事,也有未聽上帝告誡,觸犯戒律的亞當夏娃的故事,以及諾亞方舟和大洪水的故事。
這幅壁畫的最大特色是烏切羅成功地將兩個故事,兩個連續發展的情節,集中表現在一個畫面中,左邊描繪洪水的泛濫,右邊則表現出洪水的退落。兩者並陳的結果,看起來卻能適得其所,並無矛盾之處。
同一幅畫面上,諾亞這個人物就出現兩個形象,一個在船上,一個在地上。這種表現方式,在十四世紀和十五世紀繪畫中是很平常的,但是烏切羅在這幅畫中運用消失點的方式卻是一大突破。畫面中兩隻方舟以透視圖方式會合在背景上,好像一隻漏斗般把突然降臨在人們身上的暴風雨,猛然地投射在前景上。諾亞高大的身影,則茫然不動地佇立在這場悲劇的畫面中央,然後右上方出現的小視窗里,諾亞從船中伸出身體,放出洪水退後飛出的第一對和平鴿。
聖母的誕生
[Birth of the Virgin]
1439 ~ 1440 年
濕壁畫,302 x 361 公分
主教堂,普拉托[Prato],義大利
說明:
普拉托主教堂[Duomo]中升天小教堂的裝飾畫,共有十四幅,其中由烏切羅創作的是共有《聖斯特法諾的辯論》[Disputation of St Stephen]、《聖母馬莉亞的誕生》[Birth of the Virgin]和《聖母馬莉亞朝見神廟》[Mary's Presentation in the Temple]三幅畫。
《聖母馬莉亞的誕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幅,以其複雜的前景、動感的人物姿態、具有個性的人物造型,精雕細琢的筆觸、和反自然主義的鮮艷色彩,使整個畫面充滿非現實的氣氛。尤其令人稱奇的是,前框景中的殿內,烏切羅又加上一個面對觀賞者,正面敞開的正方型小房間,這種處理法能夠帶領觀者一步步的進入畫的深部。
整幅畫面的場景充滿動態感,上下共由兩層構成。在近景部份,有侍女正在精心照顧著幼小的馬莉亞,三個神秘的婦女依序由右邊走進。在遠景部份,小房間中坐在床上的聖安娜,正由兩位侍女服侍著洗手;而在畫面的左邊,有一位婦女從樓梯上走下來。這種處理手法,打破了一般內外空間的界限,把屋裡屋外都集中表現在同一個畫面上。
烏切羅對每一個人物、每一件物品都細心描繪。無論是裹著初生馬莉亞的包袱、侍女手捧的托盤、托盤上面的細頸瓶,或是黑白花紋的白色毛巾,甚至每一個人物的頭髮款式,頭髮上的飾物,乃至天花板上的裝飾圖案,無一不是描繪得十分精緻,栩栩如生。
這幅畫面的畫面結構嚴格,色彩雖然艷麗,但是描繪人物高雅側影的色調卻很和諧。譬如走下樓梯的侍女身穿紅色衣裙;馬莉亞腳邊的侍女穿著綠色衣服;抱著馬莉亞的侍女衣裙則為紫羅藍色;在畫面中間地方有一位手捧毛巾,身穿白色衣裙的侍女,她剛好將右邊身穿玫瑰紅、鮮黃色和藍綠色的三位婦女與左邊的侍女們隔了開來。這幾位婦女都有珠潤般透亮的臉龐,使整個畫面的色調在和諧中不失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