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這一幅畫《聖羅馬諾之戰》的作者,是馬薩卓的學生、繼他之後的另一佛羅倫斯藝術大師烏切羅(1397~1475)。 烏切羅注重寫生,善於鑽研透視的學問。為了更好地表現真實,他幾乎窮畢生的精力研究當時還未有人系統深入鑽研的透視學,這種孜孜不倦的鑽研精神在同時代畫家中,他是最突出的。但是,烏切羅的局限性是,他一味孤立地研究在二度平面如何表現立體空間與人物的遠近關係,而且象對待數學那樣,進行繁瑣的測量計算。他常常徹夜不眠地鑽研透視,觀察人與物在與觀者的視線呈不同角度時,應呈現何種狀態。他逐個地測量透視的縮短線條。家裡人勸他該休息了,他卻回答:啊!這種透視法真讓人迷惑不解!
《聖羅馬諾之戰》的內容並不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它是佛羅倫斯市與鄰邦進行的一種區域性戰爭的一個場面。畫家借這個題材是要表現他所鑽研的複雜的透視關係,如圖右側兩騎兵交戰時的前後距離,地上丟盔落槍的透視位置,畫面左側集中的騎馬人物前後關係,倒在地上的戰士的透視縮短形象,背景與近景之間的透視距離,以至連戰士的長矛的不同角度都一一被他作為透視的研究對象。類似《聖羅馬諾之戰》的畫他一共畫了三幅,其中有的以長槍的傾斜度來展示透視關係,有的從馬的後臀蹶起與其身子的透視比例作了深刻的描摹,目的盡在追求透視法。當然,這樣孤立地研究透視,勢必忽視了形象的生動性,以致畫面的真實感都喪失了。形象顯得刻板、生硬,人物缺乏立體感。
這種實驗所造成的缺陷,是當時探索繪畫技法所不可避免的。理論總是從實踐中來的,但它要經過反覆的失敗過程,專求形體與空間透視的精確,勢必忽略了人物運動的連續性,結果是舍本求末。這些只能在進一步完善解剖知識、色彩學知識的情況下求得解決。但烏切羅的繪畫實驗,對於後世畫家重視繪畫的透視學是有一定意義的。繪畫技法的改進正是在這些前人的失敗基礎上達到的。 烏切羅的三幅《聖羅馬諾之戰》,集中在1455-1460年間完成,這一幅是他實驗的首幅作品,約183×320厘米,另一幅(一長槍桿戳地,右側一匹馬的後腿蹶起)有182×323厘米,均作於板上。此幅畫現藏於倫敦國立畫廊,其餘分藏於佛羅倫斯烏菲齊博物館。</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