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台山

炮台山

炮台山名稱一般源於舊時在山上曾設有烽火台或瞭望哨,也稱煙墩山。沿海設立烽火台或瞭望哨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防備海盜和倭冠的侵擾。炮台山區的具體範圍,為清風街天橋以東,炮台山道/大犟街以西之區域。炮台山風景區位於宜蘭蘇澳的蘇花公路旁(台9線105公里處南邊),海拔約200至300公尺。炮台山只留下台基殘跡,神社已改成「天君廟」,碑文也未加珍惜維護。清朝末年為了籌建北洋海軍,清政府於1887年在大連灣一帶修築海防工程,當時環大連灣海防工程要建6座炮台,其中徐家山是一座陸防炮台。

淮口炮台山

位於成都以東40餘公里的淮口鎮,又名靈開寺,光緒年間開山建造。

香港炮台山

基本信息

炮台山炮台山

位於香港東區西部,屬於北角西部。1985年,香港捷運港島線通

車,並於北角西部設一車站,根據附近的炮台山而命名為「炮台山站」。從此之後,香港人普遍稱該區為炮台山區。

地理位置

炮台山區的具體範圍,為清風街天橋以東,炮台山道/大犟街以西之區域。清風街天橋以西一般被稱為天后區,炮台山道/大犟街以東則一般被稱為北角區。

歷史

昔日的炮台山區也是北角的一部份。1880年,英軍於炮台山區堡壘街一帶設立炮台,據聞是其附近山頭取名為炮台山的來源,然而當時仍慣常以北角稱呼該區。直到1985年捷運炮台山站的落成,才使該區被稱為炮台山區。

交通

主要交通幹道

東區走廊

英皇道

公共運輸

捷運

港島線:炮台山站

電車

巴士

新巴:2、2A、2X、8、8P、18、18P、19、23、23A、23B、25、26、38、42、63、66、81、720、M722

城巴:1、5、8X、10、77、85、780、788、789、A11、A12、E11

過海隧道巴士:103、108、109、110、111、112、113、115、116、170、182、601、603、619、671、680、681、690、692、914

小巴

綠色專線小巴

25、39M、49M

紅色公共小巴

銅鑼灣-筲箕灣

黃岩炮台山

院橋炮台山清初,鄭成功在東南沿海抗清。順治十四年(1657)八月,鄭成功水軍攻占縣城,二個月後被清兵收復。順治十八年,清廷下達遷界令,禁民出海與義軍聯絡,撤沿海30里居民入內地,片板不許下海,拆毀民房築木城,徵集民工于山口高地,建烽火台暸望。舊志記載:“南自店頭至隘門(今屬溫嶺),東南自北洋台至惠東南閘,相其山之遠近,連綴如星。”康熙二十二年(1683),台灣降清,開海禁,遷民復居沿海。烽火台白日升旗,夜間懸燈,配置信炮、火把、銅鑼清初的烽火台今日難見遺蹟。1998年11月,於院橋炮台山頂原烽火台遺址,重建仿城門樓形式的烽火台。

台灣炮台山

基本信息

炮台山風景區位於宜蘭蘇澳的蘇花公路旁(台9線105公里處南邊),海拔約200至300公尺。清光緒十五年時,鑒於法軍曾想入侵蘇澳之故,清廷便在此處建立二座海防炮台和營房,便於防禦外海,「炮台山」之名即由此而來。一八八九年,游擊鄭雲泰鑒於軍事要塞的考量,便在山上構築炮台和營房,以防外敵再犯。日治時期,又增設「金刀比羅」神社及豎立「祈願和平」碑。

炮台山只留下台基殘跡,神社已改成「天君廟」,碑文也未加珍惜維護。但是能被選為鎮守海口的軍事要地,炮台山優越的地理位置已不言而喻。由於炮台山位於蘇澳白米橋轉進蘇花公路右側的小山徑而上即可抵達山頂,登臨炮台山,可遠眺三澳(蘇澳、北方澳、南方澳)的風光,俯看太平洋。

地理優勢

炮台山視野寬闊,向東遠眺,蘇澳港澳,盡收眼底;往西俯瞰,蘇澳街衢,一目了然。山上又有老榕數棵,枝葉茂盛,庇蔭消暑,而樹根盤鏇,交錯排列,蔚為特殊奇觀。炮台山是一處尋古探幽、望海賞景的世外桃源。

大連炮台山

基本信息

炮台山炮台山

位於大連開發區起步區的炮台山,歷史上稱徐家山。清朝末年為了籌建北洋海軍,清政府於1887年在大連灣一帶修築海防工程,當時環大連灣海防工程要建6座炮台,其中徐家山是一座陸防炮台。它北依大和尚山,可控制金州和大孤山的通道,東可控制大窯灣,西可控制大連灣,隔紅土堆子灣和大孤山灣同和尚島三座炮台成犄角之勢,位置十分險要。

的炮台山海拔76米,原來的徐家山海拔90多米,修建炮台時削去20米,將高處泥土填向低處,使山頂部成水平。徐家山炮台東西長180米,南北寬70米,呈馬啼形,口向東南。炮台的周圍建有8米寬、12米高的圍牆。炮台內是水泥澆灌的兵舍和彈藥庫,西北角開一大門,門楣用漢白玉鑲嵌,上書“徐家山炮台”。

徐家山炮台是環大連灣6座炮台中最大的一座。炮台雄偉堅固,裝備16門大炮,其中16厘米加農炮4門,8厘米野炮8門,4厘米野炮4門。這些炮都是從德國克虜伯工廠購買來的,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能上下左右前後自由鏇轉的大炮。1894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日軍第二軍第一師團10月24日自花園口登入,11月6日占領金州城,師團長山元治想乘勝攻占通往和尚島炮台的交通要道——丁官寨(大房身),便將部隊集結於金州城南。守衛徐家山炮台的清兵發現這一情況,急轉炮口,猛轟集結起來的日軍,日軍傷慘重。當時守衛大連灣的清軍將領趙懷業,下令守衛大連灣的清軍連夜撤退,逃向旅順。日軍於7日上午將徐家山炮台和大連灣的其餘5座炮台占領。

1895年清政府向日本交付3000萬兩白銀,贖回遼東半島。1895年12月25日,日軍撤出徐家山炮台。撤退時將炮台兵舍、彈藥庫炸塌,把大炮的零件拆走。1896年1月,清軍接手是“受到嚴重破壞”的炮台。1898年3月28日,沙俄軍隊又霸道地占領了徐家山炮台。1904年2月9日,爆發日俄戰爭。5月30日,日軍占領了徐家山炮台。沙俄軍隊在撤退時,將徐家山炮台炸毀,所有的大炮都成了廢物。

名字來源

“炮台山”一名始於1984年創建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時。那時徐家屯已被夷為平地,徐家山留給人們惟一的印象是當年山上的“無雙之利器”的大炮,就這樣,“炮台山”替代了徐家屯。

雙鴨山炮台山

古代聚落址

在黑龍江、松花江、烏協里江的三江匯流所形成的三江平原上,經過文物考古工作者多年持之以恆的野外調查迄今已發現漢魏時期的古代聚落址、古城址千餘處。它們以雙鴨山市分布最為密集而重要。其中,隔七星河相望的炮台山古城。俗稱“對面城”,是三江平原中兩座規模最大的結構最複雜的古城,蘊含著它們在當時至高無上的歷史文化地位。

城址位於雙鴨山寶清縣七星泡鎮平安村東北2公里、七星河南岸200米處,炮台山古城的考古學文化面貌。

其他

2008年10月14日,這裡召開中國·雙鴨山挹婁文化論壇。

青島炮台山

基本信息

炮台山炮台山

青島山炮台遺址公園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亞洲唯一戰場戰爭遺址,海拔128.5米,位於新老市區中心,背依鬧市,面臨大海,為島城最佳觀景平台。

歷史

1891年,青島設定後,清軍即在此山修築炮台。1897年,德國侵占青島後,稱俾斯麥山,建有著名的要塞地下指揮部。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完善的一站時期地下軍事建築。

園內建有知春、翠波、覽趣、梅友等春、夏、秋、冬四景。1997年炮台遺址對外開放。後又續建炮台遺址展覽館、北炮台、“福”字照壁、倫克忠烈士紀念碑等景點。

現況

青島山炮台遺址公園是一處集教育、休閒、遊覽、娛樂為一體的新的人文景觀。現為山東省、青島市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

龍泉山炮台山

位置

位於成都平原東北部金堂縣境內龍泉山脈中段,與著名的雲頂山風景區隔沱江相望。

傳說

鱉靈峽峽口是傳說中鱉靈拓寬金堂峽的地方。據當地人介紹,這裡一邊是龍泉山脈中的雲頂山,另一邊是炮台山,鱉靈峽就夾在兩山中間。過去峽谷很深,要在公路邊探頭才能見到水面,拓寬水面後,河水已經能夠在公路邊歡跑了,看起來更象一個湖。谷口寬約4、50米,相信在拓寬前也就10餘米,難怪這裡成了洪水的瓶頸,古時候頻繁淹沒成都平原的城邑,以至鱉靈神相怒而開山導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