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川楝子

炒川楝子

炒川楝子,喬木,高達10餘米。樹皮灰褐色,小枝灰黃色。2圓錐狀聚傘花序,腋生,密生短毛及星狀毛;總花梗長達10厘米;花淡紫色,核果長圓形或近圓形,黃色或栗棕色。種子扁平長橢圓形,黑色,長約1厘米。花糊3~4月。果期9~11月。 有舒肝行氣,止痛驅蟲的功效。可除濕熱,清肝火,止痛,殺蟲。治熱厥心痛,脅痛,疝痛,蟲積腹痛。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炒川楝子 炒川楝子

喬木,高達10餘米。樹皮灰褐色,小枝灰黃色。2回單數羽狀複葉,互生,總葉柄長5~12厘米,羽片4~5對,各對間距離疏遠;小葉2~5對,卵形成窄卵形,長4~7厘米,寬2~3.5厘米,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圓形,常不對稱,全緣或有疏鋸齒。圓錐狀聚傘花序,腋生,密生短毛及星狀毛;總花梗長達10厘米;花淡紫色,直徑6~8毫米;萼5~6片,灰綠色;花瓣5~6枚,狹長倒披針形;雄蕊2倍於花瓣數,花絲連合成管狀;子房瓶狀,6~8室,偶或5室。核果長圓形或近圓形,黃色或栗棕色。種子扁平長橢圓形,黑色,長約1厘米。

分布範圍

產地:湖北 。

主要價值

川楝子 川楝子

【炮製】川楝子:揀去雜質,洗淨,烘乾,軋碎或劈成兩半。炒川楝子:將軋碎去核的川楝肉,用麩皮拌炒至深黃色為度,取出放涼。

《雷公炮炙論》:"(楝實)採得後曬乾,酒拌浸令濕,蒸,待上皮軟,剝去皮,取肉去核,勿單用其核,槌碎,用漿水煮一伏時用。如使肉即不使核,使核即不使肉。"

【性味】苦,寒,有毒。

①《本經》:"苦,寒。"

②《別錄》:"有小毒。"

③《珍珠囊》:"酸,苦。"

④《醫林纂要》:"核:苦辛;寒。"

【歸經】入肝、胃、小腸經。

①《珍珠囊》:"入心。"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小腸二經。"

③《本草經疏》:"入足陽明、手足太陰經。"

④《得配本草》:"入足厥陰經。"

【功用主治】除濕熱,清肝火,止痛,殺蟲。治熱厥心痛,脅痛,疝痛,蟲積腹痛。

炒川楝子 炒川楝子

①《本經》:"主溫疾、傷寒太熱煩狂,殺三蟲疥竊,利小便水道。"

②《藥性論》:"主人中大熱,狂,失心躁悶,作湯浴。"

③《珍珠囊》:"主上下部腹痛,心暴痛。"

④《綱目》:"治諸疝、蟲、痔。"

⑤《醫林纂要》:"瀉心火,堅腎水,清肺金,清肝火。核:怡疝,去痼冷。"

⑥《本革求原》:"治淋病莖痛引脅,遺精,積聚,諸逆衝上,溲下血,頭痛,牙宣出血,殺蟲。"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川楝子 川楝子
炒川楝子 炒川楝子

【宜忌】脾胃虛寒者忌服。《綱目》:"茴香為之使。" 【化學成分】 含川楝素(toosendanin)、生物鹼、山柰醇、樹脂、鞣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