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農故里名勝風景區

炎帝神農故里名勝風景區

門票·開放時間:60元特殊人群: A.免費政策:兒童1.2米以下免票;革命傷殘軍人、現役軍人、70歲以上老年人、持有國家頒發的1—4級殘疾證免票。 B.優惠政策:兒童1.2米-1.4米購兒童票。8:00—17:30交通概況:在市內坐3路公車至隨縣,然後到厲山派出所下車。

簡介

炎帝

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

神農故里風景區位於隨縣厲山鎮,距隨州市城區西北18公里,316 國道、漢丹鐵路、隨岳高速公路、西寧鐵路連線線穿境而過。地處武漢市至襄樊市中間,是去三國古隆中、武當山道教勝地的必經之路,地理位置適中,交通十分便利,人文景觀豐富,自然景觀優美,是旅遊線上的一個閃光點。

傳說

隨縣作為炎帝神農故里源遠流長,從春秋以來的二千多年間,有140多種典籍文獻記載炎帝神農誕生於烈山。在隨縣民間流傳有大量的炎帝神農的傳說。

春秋《國語》魯語上

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穀百蔬,夏之興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三國韋昭註: 烈山氏,炎帝之號也

春秋《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后土為社,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

東漢經學家、天文學家賈逵註:烈山氏,炎帝代號也。

西晉將領、學者杜預註:烈山氏,神農世諸侯。

西漢《禮記》祭法二十三

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則祀之。是故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穀;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

東漢鄭玄註:厲山氏,炎帝也,起於厲山,或曰烈山氏

西晉《帝王世紀

神農氏起列山,謂列山氏,今隨厲鄉是也。

北魏《水經注》卷三十二:水

水北出大義山南至厲鄉西,賜水入焉。水源東出大紫山分為二水,一水西徑厲鄉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傳雲是神農所生處也,故《禮》謂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書所謂神農既誕,九井自穿,謂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則眾水動。井今堙塞,遺蹟存焉。亦云賴鄉,故賴國也,有神農社

唐朝李白在隨州客居期間所作的三篇詩文中都提到神農,尤其“入神農之故鄉”一句,說明唐代就已稱隨縣是炎帝神農故里。

明代知州陽存愚於萬曆年間在厲山立有“炎帝神農氏遺址”碑。

清《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十七湖廣

隨州,厲山在州北四十里,相傳神農起於此。神農號厲山氏,故以名山,山下有厲鄉,即春秋時厲國也。《荊州記》:山有二(一)穴神農所生,謂之神農洞。《寰宇記》:厲鄉西有塹兩重,塹中有神農宅,宅中有九井。

我國學術界的許多專威專家學者們對炎帝神農生於隨也深信不疑。

台灣著名的中國地理學家、歷史學家張其昀先生在他著的《中華五千年史》“以農立國的開端——神農”一節中明確寫道:

“我們試從漢口北上,由平漢鐵路花園站,沿襄花公路可通至襄陽西北的老河口,公路中途經過隨縣,這裡就是神農的故鄉。以現代地理來說,神農是今湖北隨縣人,乃是揚子江流域所產生的第一位大人物,神農氏號炎帝,燒山之時,火光

熊熊,故以為號,其誕生之處,稱曰烈山。”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王春瑜在《遠古的鐘聲》一文中寫道:

炎帝即神農氏,並非子虛烏有,是我們的人文始祖,不僅教先民耕種,還親自嘗百草,發明中藥,醫治疾病。古老的歷史文獻記載,炎帝龍首牛唇,是最早的神人合一的龍形象。我們不是以龍的傳人為榮嗎?自古相傳,炎帝的出身地,即今隨州厲山(又稱列山、烈山)下的“神龍洞”。李白在《題隨州紫陽先生壁》詩中寫道:“神農之後,季梁為大賢”,“神農好長生,風俗久已成”,可見炎帝生於隨州之說,來源久矣。隨州是龍之故鄉,當之無愧。

他還寫詩說:幾回夢裡到隨州,今日來游願已酬。華夏悠悠文明史,烈山腳下是源頭。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第一常務副會長、國家文物局原局長 張文彬於2009年5月21日在“炎帝神農文化高層論壇閉幕詞”中說:古烈山或厲山,在今湖北隨州市,是炎帝神農氏誕生地,是炎帝諸世系或其部落的一處重要活動區域,是我國古代農業發明和發展的重要發源地區之一,更是聯結江南、江北的樞紐地區。因此,隨州炎帝神農文化,是整個炎帝神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慶柱在“炎帝神農文化高層論壇”會上發言說:從現在的考古所得來看,隨州發現的新石器時期遺址,與傳說中炎帝神農的活動時間、活動內容是相吻合的。

隨縣是炎帝神農故里,得到國務院和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的認可。

國務院在以檔案形式批覆隨州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時,有兩條理由,一是炎帝神農故里,二是曾侯乙編鐘出土地。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在出版的《炎黃匯典》中明確定位是:隨州是炎帝神農故里,河南新鄭是黃帝故里,陝西黃陵是黃帝陵所在地,湖南炎陵是炎帝陵所在地,陝西省寶雞有炎帝祠,山西高平有炎帝神農遺蹟。這一權威定位已成為不可撼動的事實。

炎帝神農故里炎帝神農故里

隨縣是炎帝神農故里也受到世界華人的重視和認同。

世界烈山聯宗總會是以呂、盧、高、許、紀五姓聯宗的世界性組織。分布在全世界38個國家和地區。他們在“世界烈山聯宗總總會章程”中寫道:“幾千年來,從湖北省隨縣的烈山開枝散葉,散布四海,今名麗(厲)山的縣治,就是烈山宗親的發源地。”他們把烈山作為自己的根,每年都派代表到炎帝神農故里尋根謁祖,為炎帝神農故里建設捐資。

1987年11月,美籍華人周共·王德樵遠渡重洋,尋根問祖,將保存在美國華岡博物館的始祖炎帝神農畫像贈送給厲山鎮人民政府。充分表達了海外華人對炎帝神農故里的認同感。

隨州市自1991年開始,連年舉辦炎帝神農生辰慶典活動和炎帝神農文化節、節根節,進一步確立了炎帝神農故里不可撼動的地位。

1993年由湖北省文化交流協會、湖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襄樊市人民政府、隨州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中國湖北烈山炎帝神農節”在隨州市隆重舉行開幕式。國家主席李先念題寫了節名。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錢偉長在開幕式上贈送了“和平統一鼎”。 參加開幕式的還有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李葆光,原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劉傑,及來自加拿大、菲律賓、韓國、台灣、香港、澳門等21個代表團共300餘人,國內各界人士2000餘人。海內外幾十家新聞媒體進行了宣傳報導,產生了重大影響。此後,黨和國領導人和薄一波、周谷城、嚴濟慈、楊汝岱、程思遠、王文元、鐵木爾 達瓦買提、周培源和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蕭克、馮征、戴逸、莊炎林、魯諄、屈忠等先後來炎帝神農故里參觀考察、題詞、或參加炎帝神農生辰慶典活動。

2009年5月20日,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辦,湖北省文化廳、湖北省旅遊局和隨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承辦的首屆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昌智、全國政協副主席李兆悼和3000餘名中外嘉賓雲集隨州;人民日報、新華社和中央電視台等200多家新聞媒體聚焦隨州;童安格、祖海等著名歌唱家放歌隨州;由中國社科院領銜的60多位知名專家縱論隨州,形成“古烈山或厲山是炎帝神農誕生地”的權威結論,確立了隨州“炎帝故里”無可撼動的地位;拜祖大典通過中央電視台向世界直播,著名學者于丹和央視主持人張羽直播解讀:“提起炎帝,我們就想到隨州”;金牌主持人水均益、敬一丹解說隨州:“隨州是炎帝神農故里”。隨州萬眾矚目,一夜揚名,吸引了世界的目光,震撼了炎黃子孫的心靈,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情感衝擊力,在海內外華人中產生強烈共鳴和廣泛共識,固化了炎黃子孫對“隨州炎帝神農故里”的記憶,也使得這些年來圍繞炎帝神農故里的種種雜音煙消雲散。這次尋根節,是隨州市有史以來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一次文化盛會,也是湖北省2009年最具影響力的一個文化節慶活動。尋根節的成功舉辦,為隨州走向世界找到了一個最佳的切入口,也讓隨州向世界遞交了一張最閃亮的名片。尋根節的成功舉辦,也為隨縣旅遊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炎帝神農故里建設速度的加快和投資力度的加大,使炎帝神農故里成為“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中6個核心景區之一。

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自1988年開始修復修建神農牌坊、神農文化廣場、炎帝神農紀念館、神農碑、神農嘗百草塑像、神農泉、神農洞、神農廟、功德殿仿古建築群、萬法寺、龍鳳日月旗桿、烈山湖等20餘處人文和自然景觀,1997年被評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99年被評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2年被評為國家AA級風景名勝區,並列入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年接待遊客量20餘萬人,風景區目前

已是海內外炎黃子孫謁祖、旅遊勝地。

2006年5月,中共隨州市委提出“高舉一面大旗,擦亮兩張名片,打好三張牌,建設四個隨州”的戰略思想,並決定成立副縣級的景區管理機構——風景區管委會,實行風景區帶鎮的管理體制。

2007年,市、區兩級共同籌措經費,按照4A級景區、世界華人謁祖勝地的定位,聘請重慶大學編制炎帝神農故里核心景區修建性詳細規劃。該規劃經過多方多輪修改,歷時半年,於2007年10月份順利通過專家評審。

祭祖祭祖

景區規劃總面積3000畝,實行統一規劃、分期建設、滾動發展、生態環境先行的原則,分三期建設,預期投資4.4億元。以“建築返古、環境還野”為特色,以炎帝神農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依託,以炎黃子孫尋根謁祖為核心,以體驗炎帝神農的農耕文化、醫藥文化、貿易文化、原始藝術文化等為根本,主要包括“三線”:中軸線、萬法寺線和功德殿線;“五區”:尋根謁祖朝聖區、聖跡觀光體驗區、民俗商貿及文化展示區、旅遊服務及城鎮發展區和烈山自然景觀區。目前已建成和修復神農大殿、謁祖廣場、聖火壇、功德殿、萬法寺、烈山湖、九孔橋、旭日園、彎月湖等核心景點。

近期規劃

(一)原始部落村,主要體現人類新石器活動時期的村落布局、風貌及原始部落生活情況。

(二)五穀園,設定自由農田,再現親耕的形態,亦可供遊客參與體驗。

(三)養殖體驗區,體現神農“結繩為網,亦田亦魚”,可供遊人觀賞,也可親身操作。

(四)農具製作館,演示早期人類對各種農耕用具製作與改進的過程。

(五)陶藝館,展示原始陶藝製作過程,遊人也可參與製作。

(六)農耕文化博覽園,主要陳設農耕用品,如農具、糧食作物種子等。分室內館展和室外場展兩類。

(七)烈山五姓宗親會館,用於全世界華人成立的宗親大會聚於此時舉辦活動所用。

(八)山茶採摘園,遊人還可以體會到親身參與采新茶的樂趣。

(九)百果園,設定百果採摘園,春可賞花,秋可食果。

(十)日中街,形成古色古香的民間一條街,同時可開闢神農時代的生產、生活工具、服飾等作為旅遊商品。

(十一)飲食、娛樂園,辦當地特色風味小吃和炎帝神農的“五穀飯、百草宴”及民間文藝表演。

(十二)道教神農宮:體現中華道教與炎帝神農文化一脈相承的宗教理念。以上核心景區建設用1——2年時間完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