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出版時間:2011-11-01 | 版次:1 | 頁數:276 |
字數:150.00千字 | 印刷時間:2011-11-01 | 開本:24開 |
印次:1 | 裝幀:平裝 | 原價:¥45.00 |
作者:趙妮娜 | ISBN:9787549507191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內容簡介
《火車印象》是一本關於火車記憶的散文集。 中國人坐火車的記憶,是被擁擠破壞的記憶。因為常常沒有愉悅
感,就有群體性地厭惡和反感,以致連記憶也是不想要的。 忘記坐火車的記憶,如此逆反和缺損,有時是坐火車的人的刻意。可是,那幾乎沒有火車的錯,它只是向前向前…… 再向前一些年,或許我們會發現,坐火車的記憶如此強烈地牽引情感,就像一件記錄著不幸福往事的舊物,再見依然情深。可是現在,我們幾乎已經將它搞丟了。記憶不可或缺,無論悲喜;火車於我們,不可或缺,生活之中,記憶之中。 多年從事鐵道新聞報導的趙妮娜對火車的情感較常人更為深厚,《火車印象》一書中,她用文字來為這段感情寫上一個註解。
作者簡介
趙妮娜,鐵道部《人民鐵道》報社新聞部副主任,主任記者。十餘年的行業報導工作使其熟悉了鐵路行業的組織結構、部門分工,掌握了機車、電務、工務、車務等鐵路專業技術。在工作之便,拍攝並撰寫火車圖片和文字,出版了三本有關火車的圖文書,《記憶火車》(北京三聯書店出版,2006年9月)、《車廠魅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2006年9月)和《往事最多的火車》(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2008年1月),文字、圖片、框架、版式全部個人獨立製作。同時為三家刊物(法國樺榭集團《新探索》,中國鐵道出版社《旅伴》,《中國旅客報》)撰寫鐵路方面的專欄。並於2006年11月在英國倫敦AII畫廊舉辦了《中國火車》攝影展。
編輯推薦
火車,生硬的工業化色彩,加之中國春運給遷徙的人們帶來的夢魘,對多數人而言它只是一種交通工具,沒有對話,沒有人性。本書不是鐵路知識讀本,不是機車技術手冊,她是中國人內心翻騰交織的情感流露,所有的事情和事物,每一個普通人似乎都歷歷在目。作者的文字筆觸獨具女性的柔美,所有圖片的拍攝都是由作者個人完成(由於鐵路部門日趨嚴格的管理及限制,一般民眾是無法到達鐵路內部部門進行拍攝的,這一點作者由於工作崗位的便利,具有很大的優勢),並且其攝影的角度獨具匠心,版式新穎,讀者範圍不僅有鐵路和火車的愛好者、工作者,還有版式設計人員、攝影者。能將硬朗的鐵路和火車形象,描繪成生命不可忘卻的記憶符號,作者的確具備了這種能力。
書摘
有一次在火車上對著車窗外拍照片。車有些晃,硬臥車的過道窄窄,路過的一個男子一半是問一半是自語地說:“拍什麼呢?能拍好嗎?!” 在火車上拍照還是挺扎眼的,在這個小小的空間,端著相機而能表情自然內心放鬆,絕對需要一些定力。不過想想,沒有什麼可看的坐車人,看著你忙乎是自然而然的事。 現在總結了一下,火車上最不尷尬而沒有心理壓力的拍照,是把鏡頭對向窗外,你就拍吧,你看不到別人看你,你一直拍下去,別人也少了看你的興趣。車窗外的照片總是會拍很多,但是最後回到家裡,用了USB插口放大在螢幕上,總是找不出幾張滿意的。在速度帶來的搖晃中,在有粉塵的車窗玻璃後面,你的鏡頭不會有多少能耐。就像男子問的:“能拍好嗎?”真是拍不好的! 那前一個問話:“拍什麼呢?”我不知道別人,我發現自己拍的主要是房子。 有一種心理和光學結合起來的理論,在相機鏡頭之外,你的注視由對面景物的品質決定:而透過鏡頭,你的注視由注視決定。當我發現我拍的多是房子時,我對這個理論的通俗理解是,車窗之外,鏡頭之中,注視常常無處可去,用了心力而不是隨意的對待,房子儘管不是出色的景物,卻必然成為注視的中心。 想一想,火車的車窗之外,在田野的廣闊背景之下,多數時候是不是就是房子和房子、房子連著房子、房子的轉換、房子的風味、房子的故事…… 剛出站時出現在窗外的房子。常常是中老年的狀態。在中國近百年的交通史中,鐵路是絕對的寵兒,多少城市的心臟就是火車站,火車站周邊房子的年齡就是城市的年齡。 車站邊的房子都是中年人了,色彩和結構說著猥瑣、雜亂、煩躁,林林總總的情緒和往事都在那些房子的身體上纏繞,然後擠進車窗後面你的眼你的心裡。火車向前,當房子在車窗外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擠靠近軌道,那是在預示,又一個城市要到了,下一個車站要到了。 許多時候,到一個站或者出一個站,如果走的次數多了,提示的標牌首先是有標誌性的房子,然後才是站牌。這幾乎是一個規律。 坐火車去西安和離開西安,抵達和別離的標誌都是一串磚房子,準確地說,那是一排房子的後背。最顯眼的房子是在原來兩三層的小樓頂上加蓋上去的・用最普通的紅磚,在湊合心態下草草地加灰漿壘起,沒有正規建築明確強硬的線條感,表面更連水泥也不抹,老遠的就看到磚的紅和縫隙間水泥漿流出來的呲牙咧嘴。 那是由侷促帶來的引人注目,卻幾乎成為這一個城市在坐火車的人們這裡的開關,到了這個開關跟前,無形地按一下,西安這個城市的影像要么被打開,要么被關閉。 飛機讓你看到此地的前庭,火車讓你看到此地的後院,那么房子,特別是從車窗里看到的車站附近的房子,是這個地方的貼身衣物,帶著身體的味道,暴露著真實的身材。 你對此類房子的感受,是上班高峰時的公車上站在你身邊的那個少發中年男子,沒有好感,卻早已教會自己不厭惡,因為這才是現實和生活這樣的詞的真實內容。 當有些差異被認為是正常時,常常就被自然地忽略,車窗外的房子也是這樣的命運。我們知道東北的房子和江南的自然不同,在車裡看到,有時連驚奇都不給,應該是那個樣子,也就無所謂那個樣子了。其實房子與房子是永遠不同的,特別是在以移動為目的的火車上看房子,那種轉換會有如電影換鏡頭一樣的效果。 當然,這種轉換有一個算得上有點苛刻的前提,就是要坐白天的火車。現在多數時候我們總是坐夕發朝至的火車,這樣的坐火車在一定程度上已沒有車窗風景、春冬之季,當夜晚早早包抄過來後,你看著那車窗,看到的只是自己的表情,是迫不得已的孤芳自賞。 現在發現,坐動車組列車是看房子轉換的最好工具。從北京出發去上海,上午十點多上車,先看到燕郊精小的平房,朝陽的那一面,整面牆都是透明的門窗玻璃,窗欞的大紅大綠一直俗艷到極點。到了極點的放任,反生出了親切。 吃罷飯到了中原,看到那么多兩層的房子,拼湊的味道從水泥、樓板和門窗的細節中滲透出來,細瘦瘦已過時的鐵窗和鋁合金還在用,感覺如小時候用那種黃黃的草紙包油條油餅,油是一定會滲出來的――的確是蓋成了樓,可是只要搭眼看上去,就知道蓋得有些吃勁。 小睡了一會兒後就發現場景移到了江蘇。房子明顯是好起來了,但是還是沒有好到你的想像。這個地方在全國人民的大腦里都是富裕的,但是卻沒有好到你認為的程度。那些房子仍多蓋成兩三層的樣子,但看起來要比中原的厚實一些,外牆面貼了瓷磚的也多起來。但是稍許留意,就會看到所有房子和房子之間刻意地、明確地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儘管那個距離很小很小,卻還是如裂縫一樣刺眼。你是你的、我是我的氣息從那些即使站在同一排也絕不牽手的房子身上傳出來 鎮江附近,會出現一些老房子,也是兩層的,說明並不是很老,應該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物品,富庶之地的房子的質地明顯是好起來了,又是白牆青瓦。在有些煙朦朧雨朦朧和總是鬱鬱蔥蔥的綠色氛圍中,就別有氣質和韻味了。這幾乎是車窗外最美的房子。 許多年前的冬天,幾個人去東北,坐綠皮慢車,大約在鐵力附近,積雪堵路。火車停下來等鏟雪車過來救,我們就下車了。東北的雪是這樣的。你在屋裡車裡看時大腦的反應是:“噢,有雪。”等真的到了外面,雪光刺目,一不小心掉進鐵道下面,發現那雪到了腰部。 遠處有一個村,雪就把所有的房子全包起來了,已是黃昏,小村的街道上看不到任何人,房頂的煙囪上有煙在飄,房子就有活著的意思了。 而你自己會不由自主就成了自己的提問者:那個房子裡的人是什麼樣的?有什麼樣的生活?想壓制都壓制不住。 車窗外的房子,就是這樣讓你一定要想到故事。 那次,知道所坐火車要路過呼蘭,提前問車上的當地人呼蘭是什麼樣,人說現在是哈爾濱市的一個區了,許多大學的分校設在這裡。到了呼蘭站,發現可以將站台上的站牌換成任何一個內陸中小城市的名稱。蕭紅的家鄉,和許多地方一樣,約好了似的沒有了特點。 而在上世紀初留下的歷史照片上,當年東北的富裕之家會用青磚用心地雕了做門樓的,那些門樓常有你今天構想不到的氣勢和精緻。我想像的土地主之女蕭紅的家是小小的院子,有正房廂房,廂房裡的那個女子狠狠地收拾東西,然後坐火車離開,走時就不再想著回來。P8-15
目錄
前言:片刻
1.景象Sight
車窗外的房子
鐵路上的植物
車上女紅
火車愛情
零食時空
孩子的火車 火車的孩子
那些春運火車的情感氣息
2.記憶Memory
細節中的往事和現實
詹道天佑
往事最多的火車
色味片段
童年的火車站
3.描寫Delineate
關於火車的表達
夜晚旅行者的容顏
撿拾的鋼鐵記憶
妹尾河童的火車
4.行業Trade
聞香識女人 辨色識火車
白色是一種可能
貼地飛翔“D”生活
列車時刻表的製作密碼
在該愛的時候愛火車了
我從青山腹中過
大秦鐵路:世界上運量最大的鐵路
讀者定位
旅遊者,火車愛好者、工作者,設計人員、攝影愛好者
小編薦語
優美的文字,中國人的情感,點滴的鐵路知識,完美的統一在一起!
本次編輯來自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市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