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古麵點。清《邗江三百吟》載:春秋冬日,肉湯易凝。以凝者灌於羅(指籮)磨細面之內,以為包子。蒸熟則湯副而不泄(不會漏出)。揚州茶肆,多以此擅長。“到口難吞味易嘗,團團一個最包藏。外強不必中乾鄙,執熱須防手探湯(湯汁不留心就會燙人)”。
歷史
湯包的製作並不複雜。早在清嘉慶年間,甘泉(揚州)人林蘭痴在《邗上三百呤》“灌湯肉包”中就說得很清楚了:“春秋冬日,肉湯易凝。以凝者灌於羅磨細面之中,以為包子,蒸熟則湯融而不泄。揚州茶肆,多以此擅長。”接著,林蘭痴還賦詩一首:
到口難吞味易嘗,團團一個最包藏。
外強不必中乾鄙,執熱須防手探湯。
詩雖一般,但倒也把湯包內藏熱湯、“到口難吞”、容易燙手的特點寫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