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瀟湘神
斑竹枝 ,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 。楚客 欲聽瑤瑟 怨,瀟湘 深夜月明時。
注釋譯文
原文注釋
①瀟湘神:詞牌名,一名《瀟湘曲》。此詞作於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時期,詩中所及山水和故事皆在湘沅間。瀟湘:湖南西南部瀟水、湘水。
②斑竹:即湘妃竹。相傳舜崩蒼梧,娥皇、女英二妃追至,哭啼極哀,淚染於竹,斑斑如淚痕,故謂“斑竹”。
③淚痕點點寄相思:《述異記》載,“舜南巡,葬於蒼梧。堯二女娥皇、女英淚下沾竹,文悉為之斑。”
④楚客:本指屈原,此處為作者自況。作此詞時劉禹錫正值貶官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
⑤瑤瑟:以美玉妝飾成的瑟。古代之管弦樂器。
⑥瀟湘:瀟水在今湖南零陵縣西北合於湘水,稱瀟湘。
原文譯文
斑竹枝啊斑竹枝,淚痕點點寄託著相思。楚地的遊子啊若想聽聽瑤瑟的幽怨,在這瀟水湘江之上當著夜深月明之時。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作者貶官朗州期間(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所作,通過詠湘妃的哀怨而抒發了自己被貶的內心的悽苦。
作品鑑賞
原文賞析
《瀟湘神》,一名《瀟湘曲》。劉禹錫貶官朗州(今潮南常德)後,依當地的迎神曲之聲制詞,寫了二首,創此詞調,此為其中的第二首。瀟湘,瀟水流至湖南零陵縣西與湘水合流,世稱“瀟湘”。瀟湘神,即湘妃。指舜帝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博物志》記載,舜帝南巡,死於蒼梧,葬於九嶷,他的愛妃娥皇、女英聞訊後趕至湘水邊,哭泣悲甚,其淚揮灑在湘竹上,留下斑斑淚痕,遂成斑竹,她們也就自投於湘水,成為湘水女神,亦稱“湘靈”。劉禹錫這首詞,便是題詠湘妃故事的。
“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開頭兩個疊句,一方面是利用兩組相同的音調組成滾珠流水般的節奏,以加強哀怨的氣氛;一方面是反覆強調斑竹枝這一具體事物,以喚起並加深人們對有關傳統故事的印象。詞人在這重疊深沉的哀嘆中,實際上也融進了自己被貶謫的怨憤痛苦之情,從竹上的斑點,寫到人物的淚痕,又從人物的淚痕寫到兩地相思,層層深入,一氣流貫。在詞人的筆下,斑竹成為多情相思的象徵,是一種雋永幽雅的意象,而不再是普通的自然景物。
“楚客欲聽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楚客,本指屈原。劉禹錫當時正貶官在朗州,與屈原流放湘西相似,所以這裡的“楚客”實是作者以屈原自喻,將湘妃、屈原和自己的哀怨,聯繫在一起。這裡的“瑤瑟”,乃瑟的美稱,在作者的想像中,湘靈鼓瑟必然極為哀怨,所以說“瑤瑟怨”。當夜深人靜、明月高照之時,楚客徘徊於瀟湘之濱,在伴和著潺潺湘水的悠揚琴韻中,細細領略其中滋味,此之謂以環境烘托心情。詞中創造了一個淒清空漾的境界,更適於傳達出詞人哀怨深婉的情思,作者和湘靈的怨憤之情融合了,歷史傳說與現實生活融合了,作者的主觀感情與客觀景物也融合了,情致悠然不盡,辭止而意無窮。
全詞雖為祭祀瀟湘神而作,但卻借古代神話湘妃的故事,抒發自己政治受挫和無辜被貶謫的怨憤。作者運用比興的藝術手法,描繪了一個真實與虛幻結合的藝術境界,將遠古的傳說、戰國時代逐臣的哀怨和自己被貶湘地的情思交織起來,融化為一體,賦予這首小詞以深邃的政治內涵,顯示出真與幻的交織和結合,以環境烘托其哀怨之情,雖似隨口吟成,而意境幽遠,語言流麗,留給讀者無窮回味和遐想的餘地。
名家輯評
白居易《夜聞箏中彈瀟湘送神曲感舊》詩云:“苦調吟還出,深情咽不傳。”
黃庭堅《山谷琴趣外篇》:“劉夢得《竹枝》九章,詞意高妙,元和間誠可以獨步。道風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杜子美《夔州歌》所謂同工而異曲也。昔子瞻聞余詠第一篇,嘆曰:‘此奔逸絕塵,不可追也。’”
陳廷焯《詞則·別調集》卷一:古致亦不減上章。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此九疑懷古之作。當湘帆九轉時,訪英、皇遺蹟,而芳草露寒,五銖佩遠,既欲即而無從,則相思所寄,惟斑竹之“淚痕”;哀音所傳,惟夜寒之‘瑤瑟’,亦如萼綠華之來無定所也。李白詩‘白雲明月吊湘娥’,與此詞之“深夜月明”同其幽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