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水箭竹

瀘水箭竹

瀘水箭竹,為禾本科竹類植物。竿高3-5米,粗8-10毫米;節間長14-32厘米,圓筒形,但分枝一側之基部扁平或具淺溝槽,幼時被白粉,平滑,縱向細肋不明顯,竿壁厚1.5-3.2毫米,內壁平滑;籜環隆起;竿環隆起乃至顯著隆起呈圓脊狀,節內長2-3毫米。該屬幾乎所有竹種都對山地水土保持、減緩地表徑流、涵養水源、調節小氣候環境、促進農業穩產豐產等都起著不同程度的有利作用。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瀘水箭竹瀘水箭竹

種中文名:瀘水箭竹
種拉丁名:Fargesia lushuiensis Hsueh et Yi
種別名: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屬中文名:箭竹屬
屬拉丁名:Fargesia
國內分布:產雲南西北部。生於海拔1780米山腰。模式標本采自滬水縣魯掌。
海 拔:1780
命名來源:【Journ. Bamb. Res. 7(2): 111.f.34. 1988】
中國植物志:9(1):476

相關分類

系中文名:短三角鞘系
系拉丁名:Ser.Yunnanenses
組中文名:箭竹
組拉丁名:Sect.Fargesia
亞族中文名:筱竹亞族
亞族拉丁名:THAMNOCALAMINAE Keng f.
族中文名:北美箭竹族
族拉丁名:ARUNDINARlEAE Nees

瀘水箭竹瀘水箭竹

超族中文名:北美箭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ARUNDINARIATAE Keng et Keng f.
亞科中文名:竹亞科
亞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竿每節分2-9枝,枝與竿以30-45度的夾角於開展,直徑1.5-3毫米,有時在被枝籜所包裹部分還具白粉,枝環極隆起,節間中空。籜鞘早落,革質,長三角形,短於其節間,先端長三角形,背部無毛或被稀疏短硬毛,邊緣無纖毛;籜耳及鞘口縫毛均缺;籜舌截形,紫色,無毛,高1-1.5毫米;籜片位於竿下部籜者直立,上部者外翻,三角形或三角狀線形,無毛,但腹面基:部微粗糙,基部與籜鞘頂端等寬,不易白籜鞘上脫落,邊緣常內卷。小枝具3-5葉;葉鞘長3-4厘米,紫綠色,無毛,縱向脈紋微明顯,上部縱脊極明顯,邊緣無纖毛;葉耳及鞘口縋毛均缺;葉舌截形,紫色,無毛,高約0.5毫米,葉柄長1.5-2.5毫米;葉片狹披針形,長7.6-11.2厘米,寬6-11毫米,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無毛,下表面灰綠色,次脈3或4對,小橫脈略明顯,葉緣近於平滑或微粗糙。花枝未見。

生境分布

生於海拔1780米的山腰。產雲南西北部。

該系概述

籜鞘三角形,短於其節間或與之近等長,革質,先端短三角形而寬度遠較籜鞘基部為窄。模式種:昆明實心竹(Fargesia yunnanensis Hsuch et yi)該系我國產26種。

該組概述

灌木狀或喬木狀。竿芽單一,長卵形,扁平,其內含有不明顯的少數芽,緊貼竿面:髓呈鋸屑狀或數量少而呈海綿狀;竿環平坦或微隆起,通常低於籜環;枝環平坦。籜鞘宿存或遲落,稀早落;籜耳存在或花序下托以由葉鞘擴大而成或大或小的佛焰苞。模式種:箭竹(Fargesia spathacea Franch.)該組所含種類經近年來的發掘,已知近70種。[1]

亞族概述

地下莖為合軸型,惟某些屬的種類之竿柄能延K成假鞭。竿直立:或稀可頂端垂懸;節間圓筒形或在有枝條一側之下部稍扁平或具縱溝槽;竿每節起初生出彼此近同粗的3分枝,惟以後則可增生為多枝,各枝均較竿甚細;葉片小,小橫脈存在,明顯或不甚明顯。花序頂生,亦兼有側生者,呈圓錐狀(疏鬆乃至緊密均有)或總狀,常在花序下方具正常葉片或托以1片佛焰苞或一組逐漸增大的苞片,後者最上方的1片亦可呈佛焰苞狀,花序分枝的腋間常無忱瘤,但在枝基部則生有極小的或不顯著的小型苞片;雄蕊3。模式屬:筱竹屬(Thamnocalamus Munro)該亞族約7屬,分布多在歐亞大陸高海拔山區。我國有4屬140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