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
【出處】:《楞嚴經》卷一:“法筵清眾,得未曾有。”
唐 萬齊融《阿育王寺常住田碑》:“ 阿寶塔 之莊嚴,得未曾有。”
唐 萬齊融《阿育王寺常住田碑》:“飯食經行,臭若香風,味同甘露,遍滿一刼,周流十方,聞之者得未曾有,食之者鹹登正位。”
清 史震林《西青散記》卷三:“﹝ 宇亭 ﹞初不識字,禮大士三年,忽生神慧,經律論悉了了無礙,隨問即答,得未曾有。”亦作“ 得未嘗有 ”。
宋 蘇軾《與郭功甫書》之一:“昨辱寵臨,久不聞語,殊出意表,蓋所謂得未嘗有也。”
基本內容
【成語】:得未曾有【拼音】:dé wèi céng yǒu【釋義】:從來沒有過。【出處】:《楞嚴經》卷一:“法筵清眾,得未曾有。”【例句】:承先生封都給我回信,於“小鬼”實在好像在盂蘭節,食飽袋足,~了。(魯迅《兩地書·七》)【用法】:作謂語;指前所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