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孟良[河北省作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

張孟良[河北省作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

張孟良 (1928~)筆名弓子艮、大司馬等。天津靜海人。中共黨員。1942年參加抗日游擊隊。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基本信息

河北省作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

筆名: 弓子艮 性別: 男 出生年月: 1928年 民族: 漢族

天津靜海縣義渡口村人。僱工出身,自幼討飯,流浪,賣苦力。1942年參加抗日游擊隊,194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華北軍區炮兵旅醫院護士,志願軍高射炮兵五一一團衛生指導員,解放軍第五十一速成中學副區隊長,華北軍區文化部專業作家,《解放軍文藝》叢書編輯部助理編輯,天津地區文化局創作組副組長、廊坊地區文聯常務副主席。河北省作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河北省第四、五屆政協委員,天津靜海書畫院名譽院長,農民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1949年開始發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張孟良 張孟良

他長期在部隊生活、學習、寫作。曾在部隊和地方擔任過文藝創作員、創作組長、編輯、記者、廊坊地區文聯常務副主席。

主要作品

著有長篇小說《兒女風塵記》、《三輩兒》、《血濺津門》、《沽城蕩寇》、《義霸爭雄傳》、《窪淀烽煙》,短篇小說《血淚古城窪》,報告文學《我們貧下中農有志氣》,遊記《雪山景物記》,文學評論《勝利的紅旗,英雄的步伐》,雜文《談牛》等,共發表作品500餘萬字。他的作品多寫部隊生活和勞動人民的苦難與鬥爭,愛憎分明;傳奇式的描繪,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

作品介紹

《血濺津門》是張孟良繼《兒女風塵記》、《三輩兒》之後的第三部長篇小說。作品寫的是抗日戰爭時期,我津郊武工隊配合天津地下黨組織,摧毀日本駐屯軍侵華基地的英勇鬥爭故事,細緻、生動地描繪了武工隊長郝明在鬥爭中與失散多年的親人瘋姑重逢的奇特經歷,較為成功地塑造了郝明、於芬和地下工作者尹蘭、馮老辛以及青幫頭子袁文會、日本指揮官多多良等眾多正、反面人物形象。書中對大鬧玉清池、殲滅鐵血隊、獨流減河大比武、截糧台軍火、炸毀新倉庫等重點章節的描寫驚心動魄、扣人心弦,是天津人民的一部抗日鬥爭史篇。作者借鑑我國古典傳奇小說手法,情節驚險曲折,故事引人入勝,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天津地方特色。

該書於1981年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曾幾次再版,並拍攝成電視連續劇,熱播大江南北,改編的同名連環畫的發行量突破百萬冊。

《血濺津門》是張孟良先生以家鄉天津為素材創作的精品之作,和他後來續寫的長篇小說《袁文會與劉廣海》連線在一起,從不同的側面真實地記錄了抗日戰爭時期天津人民與日本帝國主義堅決鬥爭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再現了天津人民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是一部反映天津人民英勇抗日的力作,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後由天津電視劇製作中心拍成14集電視連續劇叫響全國,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田連元曾經改編成評書,連續在中央電視台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演播,天津、河北等省市美術出版社改編成多集連環畫冊。該劇以鮮明的人物個性和驚心動魄的場面,真實地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天津人民大無畏的鬥爭精神,被譽為天津人民的抗日鬥爭史。

張孟良於文學創作之同時勤於筆翰。他的畫風朴茂無華,別具洞天。繪畫題材十分廣泛,寫意傳神。山水、花鳥、魚蟲蝦蟹以及案頭小景幾乎無所不及。他的繪畫藝術以水墨見長。或先水而後墨,或墨竭而後水,水墨互濟,酣暢淋漓,層次分明,色彩斑斕,艷而不俗。

獨特的觀念

他主張:一幅好畫應具備畫、書、款、印四佳;畫為帥,統領三軍;書為相,輔佐運營;款為魂,生死攸關;印為幟,定國安民。

有人說張孟良的畫好,書法更好。並非虛妄。他潛心研究古今書法半個多世紀,飽覽諸子百家力作,從中悟出真諦。吸其精髓,取其妙訣,將真行草隸篆融為一體,破法創新,飽含激情,用筆多變,神出鬼沒,風格奇異。左右手反正筆揮灑自如。大氣磅礴,氣度恢弘,令人驚嘆。

他的藝術作品畫中有書,書中有畫。有些界內朋友乍見他的作品共有一種神秘感。

半個多世紀的文學書畫所獲獎項甚多。然而他對這些全不在意。談其榮譽來他說:友者所榮,吾之所榮。友者所譽,吾之所譽。友者不榮,吾榮何來?友者不譽,吾之何譽?高山流水,四海知音,書畫能語,何言其它。

2007年出版《張孟良書畫選》,同時舉辦個人書畫展。有人贊曰:“前十年沒有,後十年難見”。同年參加北京美術館舉辦的“靜海人”書畫展。他畫的一幅荷花受到中外參觀者的好評。

近年來喜愛和收藏他的書畫作品者與日俱增,被津門稱為河西樵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