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
脾虛生濕,濕郁化熱,濕熱壅遏,氣機不暢,以致血熱血瘀者。
【治法】宣肺益脾,佐以清熱化瘀。
【方名】瀉肺補脾方。
組成
桑白皮5-12克,淡子芩6-8克,茯苓6-10克,生北芪12-20克,黨參6-15克,生黃柏6-8克,白茅根20-25克,陳皮3-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實用中醫效驗新方大全》。
【治法】宣肺益脾,佐以清熱化瘀。 【方名】瀉肺補脾方。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脾虛生濕,濕郁化熱,濕熱壅遏,氣機不暢,以致血熱血瘀者。
【治法】宣肺益脾,佐以清熱化瘀。
【方名】瀉肺補脾方。
桑白皮5-12克,淡子芩6-8克,茯苓6-10克,生北芪12-20克,黨參6-15克,生黃柏6-8克,白茅根20-25克,陳皮3-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實用中醫效驗新方大全》。
中醫治則治法術語。此處專指針灸補瀉。有兩種含義:一是在針刺得氣的基礎上所施用的手法,即常說的補法和瀉法;一是指針對病證的虛實而運用的治療思想,即常說的實...
簡介 分類 針法補瀉補肺湯,中藥方劑,含有黃耆、甘草、鍾乳、人參、桂心等多中草藥,用於肺氣不足,養陰潤肺,化痰止咳。具有補腎納氣、清肺平喘、活血化瘀等功效。
歌訣 組成 用法 功用 主治五臟苦欲補瀉為中醫用藥法則之一,五臟各有天性,遂其性則欲,違其性則苦,本髒所苦為瀉,本髒所欲為補。該理論對後世用藥原則影響深遠,現代臨床運用亦非常廣泛。
概念 解讀 中醫套用補肺散出自醫學典籍《普濟方》卷二三一引《本事》,主治勞嗽。
別名 處方來源 藥物組成 主治 製備方法金貝瀉肺湯是個治療中晚期肺癌較好的中藥方劑,由清代醫學家吳瑭的後裔吳氏中醫世家所創,出自於《吳氏醫方》,全方由金剛片、浙貝母、長春花等八味中草藥組成。
摘要 出處 組成 功能主治 方解補肺散出自醫學典籍《普濟方》卷二三一引《本事》,主治勞嗽。補肺散是一種傳統中藥,主治肺癰。
永類鈐方 衛生寶方 玉案 雲歧子保命集 赤水玄珠內補湯的成分是由乾地黃4兩,升麻1兩,當歸1兩,人參1兩,生薑5兩(切),麥門冬(去心)3兩,芍藥3兩,大棗20枚(擘),遠志(去心)2兩,茯苓2兩,大...
治陰虛發熱 解毒消腫 清肌退熱 處方來源肺熱咳嗽是由於肺內鬱熱、肺氣失宣出現以咳嗽為主的一種症候,多見於免疫力低下的兒童及老人,從中醫學範疇上講,肺熱咳嗽屬於溫病學。現代醫學中的呼吸道感染、急...
概述 症狀特點 病理病機 鑑別診斷 藥物選擇灸法治病,既可補虛又可瀉實;既可溫寒又可散熱;既可扶陽,又可養陰。但是自《傷寒論》提出“火逆”、“火劫”之說,針法屬瀉,灸法屬補的傳統觀念已被奉行了10...
簡介 歷史淵源 現代研究 作用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