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由美國人狄樂播建立的樂道院,分別具有醫院、學校、公園。
鴉片戰爭肇始,隨著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封建專制的中華帝國國門大開,西方國家取得了在華自由傳教的權利。由此西方教會和文化勢力由沿海向內陸逐步滲透。
關於前期樂道院的發展歷程,從《濰坊市志》中找到如下記載:
1882年(清德宗光緒八年) 美國基督教長老會派牧師狄樂播偕夫人阿撤拉氏(一說為狄珍珠),來濰縣傳教,並在當地教友的協助下,在老濰縣東關處買地建立“樂道院”,道院由教堂、學堂、診所3部分組成。用以傳教、辦學和開辦診所。
1900年(清德宗光緒二十六年) 6月25日濰縣義和團陳雙辰(又名陳錫慶)率團民火燒美長老會“樂道院”,燒毀樓房42間,平房136間。
1902年(清德宗光緒二十八年)北美長老會用清政府“庚子賠款”的白銀10萬兩在濰縣縣城重建並擴建了“樂道院”。充足的資金,使樂道院得到了較大規模的發展,成為北美基督教長老會的山東總部。
“樂道院”位於當時濰縣東關門東南三里處虞河南岸,其舊址即在今山東濰坊二中及毗鄰的濰坊市人民醫院院內。濰坊二中前身即原樂道院所辦學校——廣文中學,而濰坊人民醫院即是由當時的教會醫院發展而來。當年的樂道院“占地200多畝,曾一度作為昌濰一帶的教會、教育和醫療衛生中心。西方教士、教師、醫務人員麇集在此活動,其場所很是顯要,院內的鐘樓為當時濰縣城東部的標誌性建築物”。
設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日軍於當年底占領膠東半島,由於當時美國等對日本持中立態度,所以日軍對樂道院基本不加干涉,因此先於濰縣淪陷的煙臺、青島等地的外國僑民開始前來濰縣“樂道院”避難,而此時院內的傳教、教學和醫務活動尚能正常開展。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發動蓄謀已久的太平洋戰爭,美英正式對日宣戰。這時在美國夏威夷等地的日本僑民採取種種措施竊取美軍情報,為日本軍國主義服務,引起了美國的強烈不滿,因此美國政府將僑居舊金山等地的6萬多日本人集中到洛杉磯附近指定的地區,並且不準與外界聯繫。日本為報復美國,從1941年底開始,在中國全境搜捕盟國所有在華的牧師、教師、商人等,並將其全部強行收管。
因濰縣靠近膠濟鐵路,交通比較方便,又加之樂道院場地較大,遂被日軍強霸。駐濰縣地區的日本憲兵隊長湯本宣典率領一小隊日本憲兵和一個偽軍中隊包圍了樂道院,驅趕其中的居民。此後,偽軍又帶來一些強抓來的苦力,把院子裡所有的樹木砍伐一空,他們用胡亂拆下的磚瓦做材料壘起碉堡,並在牆上架起了一道道鐵絲網。鏇即,一座陰森恐怖的集中營—“敵國人民生活所”(簡稱C.A.C)便替代了原本典雅幽靜的布道傳教之所。
長江以北的美英等國僑民陸續被擄來關押,集中營(樂道院)最多時關押在華歐美僑民1500多人,一度成為中國境內最大的“集中營”。戰爭中總共有2008名外國僑民被關押於此,其中包括327名兒童(後因交換戰俘釋放了500人)。他們分別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比利時、伊朗、菲律賓、古巴、希臘、挪威、烏拉圭和巴勒斯坦,其中以歐美人士居多。
集中營中有不少知名人士:有曾任蔣介石顧問的美國人雷振遠、華北神學院院長赫士、燕京大學校務長司徒雷登、齊魯大學教務長戴維斯、原輔仁大學附中教師曾任美國駐華首任大使(1981-1986)的恆安石等;還有曾獲奧運會400米冠軍的世界著名運動員英國人埃里克"利迪爾(當時為英語教師,對教學工作有很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在集中營內非常惡劣的條件下,仍盡其所能為裡面的孩子們授課。英國人以他為原型拍攝的電影《火焰戰車》被評為奧斯卡金像獎。因饑寒交迫和操勞過度,利迪爾在抗戰勝利前不久在集中營內去世。);另有多名大學教授、醫生等高級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