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

系源於道情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形式。道情源於唐代“九真”、“承天”等道曲。南宋始用漁鼓簡板伴奏,元明以來流傳益廣,與各流行地區民間俗曲相結合形成各自不同的曲調。演唱內容以歷史傳統與民間故事為主,宗教色彩日漸淡薄。因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漁鼓”,流行於山東境內的統稱“山東漁鼓”。但藝人仍尊道士邱處機,屬“邱祖龍門派”。
演奏形式
山東漁鼓風格各異,流行於臨沂、濟寧一帶的多為寒腔漁鼓,代表性藝人有翟教寅、王永田等。濟寧以北、以東為兩坡羊漁鼓及大、小關腔、靠山紅等少數派別。膠東一帶的漁鼓,沿大沽河入青島,以王太和、高六乙為代表,相傳已有五代,今已絕響。魯北樂陵漁鼓,流傳雖不廣遠,但男女對唱,曲調優美,邊歌邊舞,唱後疊羅漢,熱鬧非常,在漁鼓道情中實不多見。

濟寧漁鼓演出形式簡單,用漁鼓、簡板伴奏,唱白自由,語言通俗,曲調適於述說,幾近吟誦。傳統書目除與道教有關的《三渡林英》、《湘子上壽》等唱段外,尚有反映歷史故事、民間生活的唱段50餘個,中長篇《三紅傳》、《西華街》、《月唐演義》等20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