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所屬地區:山東·濟南
文化遺產名稱:濟南泥塑
遺產編號:Ⅶ-28
遺產類別:民間美術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濟南市民眾藝術館
遺產級別:市
相關人物
薄自洋今年64歲了,是我省泥塑的代表人物。他所用的泥都采自黃河,他說黃河孕育了中華兒女,也是他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薄自洋已經與黃河膠泥打了四十多年的交道,現在每個星期也會去黃河灘區選招膠泥,雖然很累,但薄自洋說這也是他最快樂的時候,找到合適的泥,就是找到了一個個充滿生靈的人物形象。鑄就輝煌
多年來,薄自洋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幾經磨練,雕塑創作近年來頗有建樹。許多作品曾在法國、西班牙、日本等國家展覽。改革開放以來,他參加設計製作了大明湖北極閣”神像、靈岩寺一山門“金剛、力士”、千佛山神像、曲阜城標“迎賓曲”,博山“白石洞”16尊神像的創作,並參加了“梁山一百單八將”大型彩塑的創作設計和製作。同時完成了《水滸》、《三國志》、《紅樓夢》三部歷史名著的彩塑人物系列創作,並舉辦了“薄自洋彩塑藝術展”。自此,他的彩塑藝術到了一個新境地,並形成了自己的彩塑藝術風格。
1997年,薄自洋為迎接香港回歸,又創作了華夏五千年著名歷史人物,總計三百餘尊。至此,薄自洋在藝術殿堂里達到了頂峰時期。他並沒有滿足已取得的成績,又用六年的時間,以超人的膽識和魄力及堅韌不拔的毅力完成了一項宏偉工程,即“齊魯名人雕塑”,近年還出版了《薄自洋齊魯名家雕塑集》。該書所收雕塑作品涵蓋年代久遠,既有大舜、孔子、孟子、李清照、諸葛亮等古代聖賢,也有王仲武、徐北文等現代名家,雕塑作品匯聚了薄自洋老先生的畢生心血。送給今人、留給後人,薄自洋無愧於生他養他的古老齊魯,為他的雕塑事業劃了一個段落的句號。省政協副主席、原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朱銘評價薄自洋的泥塑作品:“心追手摹、潛移默化,可謂深得箇中三味,在我省雕塑界是這一方面少見的專家!”
兒時夢想
1942年,薄自洋出生在山東省日照薄家口村。1950年,隨父母流落到濟南。父親靠賣火柴、賣菜、拉黃土養活全家,身為長子的他跟隨父親走家串戶,寒冬酷暑,小小年紀就為父母分憂。因為家裡窮,把飯吃飽就算不錯了,更不用說有什麼玩具,薄自洋就和黃泥捏小泥人玩,薄自洋說自己幹了雕塑這行,和小時有很大關係。
薄自洋酷愛畫畫,沒有錢買紙和筆,就在牆上和地上畫,父親看他如此痴愛畫畫,就在薄自洋11歲的時候送他到趵突泉夜校工人掃盲班去學習,在那裡,薄自洋度過了2年的學生生涯,之後因為家庭的經濟問題,薄自洋到磚瓦廠當了臨時工,雖然不能讀書了,但薄自洋沒有放棄自己學習畫畫的興趣。在17歲那年到了濟南市搞雕塑生產合作社,由於自己的努力,他和三名工友有了到無錫學習彩塑的機會。當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每個人每月只有28斤糧食,許多學徒都不止一次在學習過程中餓暈。而薄自洋餓了,就跑到食堂要蔥吃,到菜地里偷南瓜……當很多學徒紛紛離開時,他留下了,他學到了彩塑的基本技法。
師承名門
回到濟南後不久,他又被領導派往濟南市手工業管理局工藝美術研究所學習泥塑。薄自洋泥塑創作技藝不斷提高。後又拜山東著名雕塑藝術家王昭善為師,當時薄自洋是學習的中國民族傳統手法,而王昭善大師的泥塑為西方藝術流派,兩者藝術風格顯然不同。但薄自洋憑著自己的悟性和刻苦,將兩種風格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王昭善誇獎薄自洋悟性強,不錯!
自拜師王昭善老師後,薄自洋更加刻苦地學習雕塑。技藝大增。西方的“逼真”、東方的“神似”,在薄自洋作品中慢慢凸現出來,自成一體。隨著薄自洋技藝的提高,與王昭善的師徒關係也變成了一種親密合作關係,兩人一起合作了很多優秀作品。提起已故的王昭善,薄自洋都會敬重的說,沒有我的老師,就沒有我的今天,可他走的太早了。薄自洋將老師的遺作“李清照”擺在了最顯眼的地方,說這是一種激勵。
薄自洋在創作的同時,還收了不少了徒弟,他說要讓泥塑發揚光大,所以教學生的時候,都會傾囊而授。問他今後的打算時,他說不會放棄雕塑,活到老,乾到老,這是他一生的追求,看著他堅定地眼神,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還將看到薄自洋更精彩的作品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