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泥療法

一般每2天治療l次,每次15-20分鐘。 治療後用溫水沖洗揩乾,靜臥休息30-60分鐘。 5、使用熱泥療法,應掌握泥溫,避免燙傷。

基本概述

濕泥療法是用濕泥或藥物濕泥敷在人體一定的部位,或將整個身體臥在泥中,以此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已漸為人們重視,一些省市還設立了專門的治療機構

本療法套用較早,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載有用井中泥敷於傷面治療疾病的方法。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載有用井底泥敷於局部,以治療蠍螫傷等。唐代孫思邈、王煮等的醫書中也載有類似內容,如《千金要方》中用灶心土(伏龍肝)加香油調和塗敷,治療杖瘡腫痛;《外合秘要》用蚯蚓泥加水調和塗敷,治療丹毒等。宋代《太平聖惠方》記載用蚯蚓泥研細,加水調和作餅,敷貼囟門,治療小兒頭熱、鼻塞不通。明清時期,本療法套用更為廣泛。《本草綱目》、《普濟方》、《理瀹駢文》等均有不少的泥療內容。

[基本內容]

一、泥土的選擇與加工

1、根據病情性質,選擇泥療用土,常用的有以下幾類:

(1)淤泥:多存積於井底,池沼、鹽水湖、礦泉、海灣、河流入海口三角地帶等處。又稱為無機淤泥。
(2)腐植泥:由淡水湖沼及田野的粘土、砂粒和一些能形成有機物質的動植物殘渣混合而成。又稱為有機泥。
(3)泥煤:由潮濕的沼澤地帶的各種動植物殘體與泥土等在地殼運動和重力、壓力下相互混合及長期作用下形成的治療用泥。
(4)粘土:由極小的礦物質微粒,無機膠質和腐植物質等多種成分混合而成。
(5)其它泥:如蚯蚓泥(蚯蚓排泄物與泥土混合而成)。上蜂窠泥(土蜂銜泥築成的泥窠)、白鱔泥、赤土、黃土、白蟻泥等。

2、治療泥的加工

(1)天然泥:揀去其中的石子、貝殼等雜質和大顆粒,用冷水調和;粘土要用篩子篩過,然後再調和。一般不添加藥物或進行加熱處理。
(2)人工泥:可分為藥物泥(將藥物研成細末或水煎取液,與泥調和)、熱泥(將天然泥加熱至50-60℃)、藥物熱泥(藥物泥進行加熱處理)等三種。

操作方法

l、全身治療法

(1)全身冷泥浴法:將所選治療泥的溫度控制在25℃左右,調成泥漿狀,並傾入浴盆,讓患者浸浴在泥漿中,每日一次,每次40-60分鐘。9浴後用32℃左右的溫水沖洗乾淨,靜臥休息30分鐘。

(2)全身熱泥浴法:將所選的治療泥用熱鹽水、礦泉水或自來水稀釋成泥漿並加熱至35-38℃,讓患者浸浴在泥漿之中。一般每2天治療l次,每次15-20分鐘。治療後用溫水沖洗揩乾,靜臥休息30-60分鐘。

(3)全身冷泥敷法:將治療泥揉和,做成大泥餅,置於平坦處,讓患者裸體仰臥在泥餅中央,再用泥自腳部向上敷塗到胸部乳頭處為止。厚度為6厘米左右。每日治療一次,每次30-60分鐘。

(4)全身熱泥敷法:具體方法同上,不同的是,①在日光下進行治療,先將治療泥在日光下曬熱,治療時用布棚或遮擋物將頭頸、上胸遮蔭,以避免日光直射。②如在室內進行,則將治療泥加熱至40℃左右,敷好後用棉布單、雨布、布床單和棉被等依次包裹。但前額及心前區一定要放置冷濕布。一般每2天一次,每次15-20分鐘,10-15次為一個療程。

2、局部治療法

局部治療的方法基本同全身治療相同,主要用於四肢.頸項、肩背、胸腹.耳部等。具體有:局部冷泥浴法,局部熱泥浴法、局部冷泥敷法,局部熱泥敷法等,還有局部冷泥罨包法(將冷泥裝在布袋中,敷在患處,用繃帶固定)、熱泥罨包法(將熱泥裝在布袋電敷在患處,用繃帶固定)、間接泥罨法(敷在患病處附近)等。

[注意事項]

l、惡性腫瘤、肺結核.心力衰竭、動脈瘤.腎性高血壓,重症哮喘、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阿狄森氏病、骨折、內臟出血、惡性貧血、白血病、皮膚濕疹等忌用本療法。

2、應根據疾病的性質、部位和患者的身體狀況等,選擇不同的浴、敷方法。慢性虛寒性病症不宜用冷泥療法;熱性、急性病症一般不宜用熱泥療法。

3、熱泥療法時,可現出現脈搏加快,呼吸加速,體溫增高,周身不適,疲倦乏力,頭暈頭痛,多汗失眠、食欲不振等不良反應。此時可延長兩次泥療的間隔時間或縮短每次治療時間,也可以降低泥溫和減少治療用泥量,或暫時停止套用。

4、要保持治療場所的溫度適宜,並通風良好,防止中暑或受涼。保證每次治療後的清水沖洗,禁止用肥皂擦浴。治療結束後要臥床休息30分鐘以上。如熱泥療法,應準備鹽汔水、糖鹽水或溫茶等飲料,以保持水與電解質平衡。

5、使用熱泥療法,應掌握泥溫,避免燙傷。製做熱泥時不要用火直接燒烤,以免焦枯,降低效果。套用熱泥療法宜增加蛋白質、糖和維生素的攝入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