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傷脾陽
濕傷脾陽,證候名。脾喜燥惡濕,如寒濕停滯,可致脾陽受損。症見痞滿、腹痛、洞泄、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而滑,脈緩滑。 《溫病條辨·中焦篇》 :“濕入中焦……有傷脾陽,有傷脾陰,……傷脾胃之陽者十常八、九。”治宜溫中健脾,輔以燥濕之法。
濕傷脾陽是一種病症名,出自 《溫病條辨·中焦篇》。
濕傷脾陽,證候名。脾喜燥惡濕,如寒濕停滯,可致脾陽受損。症見痞滿、腹痛、洞泄、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而滑,脈緩滑。 《溫病條辨·中焦篇》 :“濕入中焦……有傷脾陽,有傷脾陰,……傷脾胃之陽者十常八、九。”治宜溫中健脾,輔以燥濕之法。
濕傷脾陰是一種疾病名稱,出自《溫病條辨·中焦篇》中的記載。
脾濕,病症名,可分為寒濕和濕熱,其臨床表現為脘腹脹悶,噁心欲嘔,口中粘膩,口渴不多飲,便溏不爽,小便短黃,肢體困重,或身熱不揚汗出熱不解,面目發黃色鮮明...
脾濕介紹 病因 症狀 飲食 脾濕容易與哪些症狀混淆濕阻是指濕邪阻滯中焦,運化功能減弱,以脘腹滿悶,肢體困重,納食呆滯等為主要臨床特徵的外感病。古代又稱為“濕證”、“濕病”、“傷濕”。 濕阻之病,在江南、...
脾惡濕,是指脾畏惡濕邪,並易受濕邪困擾。出自《素問·宣明五氣篇》。
簡介 其他相關領域濕阻是指濕邪阻滯中焦,運化功能減弱,以脘腹滿悶,肢體困重,納食呆滯等為主要臨床特徵的外感病。古代又濕阻脾胃證稱為“濕證”、“濕病”、“傷濕”。
簡介 病因病機 臨床表現 診斷 鑑別診斷濕熱病,一作濕溫。見於《溫熱經緯·薛生白濕熱病篇》。一年四季內均可發生,以夏秋為多見。臨床以始惡寒,後但熱,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飲為提綱。其病因感受...
濕熱病篇 作者簡介脾腎陽虛證是由於素體陽氣虛,或年老體弱,陽氣不足,或脾陽虛日久,波及腎陽,導致脾、腎陽氣均不足的病證。脾虛陽氣不足,多引起大腸功能失調,表現為或腹瀉,或...
脾腎陽虛 病因 臨床表現 飲食治療濕是一個漢字詞語,拼音是shī,所謂濕,即通常所說的水濕,又稱濕邪,它有外濕和內濕的區分。外濕是由於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濕,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
基本字義 字形結構 詳細字義 古籍解釋 常用詞組脾病,泛指脾臟各種病證。《內經》曾載述脾風、脾熱、脾瘧、脾咳、太陰嘔吐、泄瀉、脾脹、脾疸、脾痹、脾心痛、太陰腰痛、脾疝等多種病證,後世臨床文獻又有較多的...
病因病機 臨床表現 辨證施治 預防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