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長崎航線

澳門—長崎航線。從澳門運往日本長崎的貨品有生絲、鉛、紅木、金子等,而從長崎運回澳門的則是大量白銀和珍異品。16世紀80年代至17世紀20年代,澳門的轉口外貿盛極一時, 當時形成3條主要航線,史稱“絲銀之路”:一是澳門—果阿—里斯本航線。二是澳門—長崎航線。三是澳門—馬尼拉—墨西哥航線。

簡介

澳門—長崎航線澳門—長崎航線
葡萄牙人於16世紀70年代至17世紀40年代以澳門為基地所開闢的海上貿易三大國際航線之一。是三條國際航線中最短的一條航線。(另兩條是澳門—果阿—里斯本航線澳門—馬尼拉—墨西哥航線)。
澳門與日本間的貿易在這一時期的澳門對外貿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條航線可以看作是前一條航線的向東延伸。日本與中國有傳統的貿易往來。
但從明朝中葉起,倭寇活動日益猖獗,威脅著我國沿海居民的安全,於是中國政府宣布厲行海禁,從此與日本的正常貿易中斷。在這種情況下,澳門的葡萄牙人趁機充當了中日貿易中介人的角色。澳葡與日本的貿易始於1555年。到1569年,長崎成為澳葡在日本的貿易基地。葡商通過澳門取得大量中國貨物,運銷日本,中國的生絲、絲綢、瓷器等在日本非常受歡迎。日本各地的大商紛紛爭出高價搶中國貨,使葡商大獲其利。中日間的金銀比價也有差別。中國以白銀為流通貨幣,銀價較高。日本盛產白銀,又以黃金為通貨,白銀對黃金的比價遠遠低於中國,葡商以日本廉價白銀收購中國貨物,再轉手倒賣到日本,充分利用兩國間的差價賺取利潤。對日貿易利潤的豐厚使得中日貿易艦隊司令的職務成為肥缺。為此,從1619年開始,葡印總督改變了選擇中日貿易艦隊司令的辦法,將這一職務公開拍賣,當年有人以4.8萬歇勒分(19世紀前葡屬印度通用貨幣單位,每歇勒分合300里拉)買下隨後3年的對中日貿易特權。1621年該職務價碼漲到6.8萬歇勒分,到1629年則達到30.6萬,利潤之巨可見一斑。

路線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倭寇禍烈,為此明政府嚴令海禁,禁止中國商民與日本通商貿易。1553〜1557年租居澳門的葡萄牙人乘機大力發展澳門與日本的貿易。開始,葡萄牙商船在日本本戶,橫瀨浦,福田浦等港口進行貿易。明隆慶四年(1570年)始,長崎成為澳門對日貿易的固定商埠,進形成澳門 - 長崎航線。
每年初夏時節,葡萄牙大帆船乘西南季風由澳門北渡日本。一般於同年秋,乘東北季風返澳。運去日本的貨物,有絲綱及絲織品,金子,紅木,鉛錫,大黃,甘草等,其中,絲貨是最大宗商品。由日本運回的則有銀子,土特產品和奴隸等。崇禎八年(1635),對日本貿易權被西班牙國王直接控制,並向澳門派出對日貿易管理人;貿易所得利潤除支付葡澳總督及其警衛部隊薪水外,一律歸屬西班牙國王,葡萄牙商人失去貿易積極性。1637年日本政府宣布禁止外商到長崎貿易,日本人亦不能出海與外商貿易;,1639年底,又把葡萄牙人全部驅逐出境,因而澳門 - 長崎航線完全中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