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柄宮革命舊址

澳柄宮革命舊址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白沙鎮澳東村,古榕掩映的澳柄宮與澳柄橋舊址包括澳柄宮、澳柄橋、列寧國小、興隆法壇和靈應法壇。

簡介

澳柄宮革命舊址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白沙鎮澳東村,

古榕掩映的澳柄宮與澳柄橋古榕掩映的澳柄宮與澳柄橋
舊址包括澳柄宮、澳柄橋、列寧國小、興隆法壇和靈應法壇。澳柄宮是清代重建,奉祀建澳柄橋“祖師”的宮廟。在此發生的主要革命事件有:1926年成立農會和莆田山區第一個黨支部,1928年成立莆田第一支工農游擊隊,1929年游擊隊擴編為紅軍第23軍第8師207團,1930年鄧子恢和張鼎丞在此召開擴乾會議等。澳柄橋是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建的平梁石橋,為紅軍、游擊隊重要哨卡。列寧國小是紅軍在閩中創辦的第一所學校。興隆法壇和靈應法壇是紅軍、游擊活動的重要據點。

澳柄宮、澳柄橋、列寧國小

澳柄宮位於涵江區白沙鎮澳東村,已有800多年歷史,始建於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年),現存建築為清代重建。該宮臨溪而建,坐北朝南,面闊五間,由門廳、主殿、左右宮房、天井、走廊等組成,古樸典雅。宮前植有兩株百年古榕,老乾新枝,根深葉茂。該宮當年專為奉祀興建澳柄橋的“開山祖師”而建,主殿還祀媽祖、齊天大聖等。
澳柄橋橫跨澳柄溪,為平梁石橋,南北走向,位於澳柄宮前。它長30米,寬3米,高11米,由六座橋墩支撐,橋欄望柱雕有獅子,橋南仍保存著始建年月碑刻:“紹興十三年四月題”。
澳柄宮前是一條鵝卵石鋪成古驛道,為當年連線莆田、仙遊、永泰三縣交通要道,而澳柄橋則扼其沖。正因為所處地理位置重要,這裡便成當年革命活動重要據點。
1926年,中共莆田黨組織創建。同年10月,便在澳柄宮成立全縣山區第一個黨支部,並組建農會。從此,該宮成了中共領導莆田革命據點。
大革命失敗後,中共莆田黨組織即於1928年在澳柄宮成立第一支工農游擊隊,打響武裝鬥爭第一槍。1929年,莆田各地游擊隊整編,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23軍第8師207團,團部亦設在澳柄宮。1930年,中共福建省委派鄧子恢、張鼎丞來莆,又在澳柄宮召開擴乾會議,進一步掀起革命鬥爭高潮。
這一時期,澳柄橋一直設有紅軍游擊隊重要哨卡,而興隆法壇、靈應法壇亦是紅軍游擊隊活動重要據點。
列寧國小則是紅軍在閩中地區創辦的第一所學校,專門招收貧苦農民、紅軍游擊隊員和農會會員子女入學,分初、中、高級3個班,用以教授傳播馬列主義,培養革命接班人。
如今,澳柄宮革命舊址已開設紅軍207團陳列館,成為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