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聲

民國22年3月,潘終於向社會推出了他精心製造的寶塔牌20孔口琴,這是第一隻國產口琴,填補了中國口琴工業的空白。 民國23年7月,他又連續推出新品21孔、24孔口琴,滿足了消費者的需要。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他創辦華僑口琴廠,致力於口琴產品的改革、製造,設計出音宏、耐吹、輕鬆的闊度音簧,命名為“潘金聲超級口琴”,電台設有潘金聲口琴節目,銷量廣、影響大。

潘金聲是中國口琴的發明家、演奏家,是中國口琴工業創始人、先驅者。

簡介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生,台灣台北市人,少年時家境清寒,14歲離台赴日本半工半讀,後進日本橫浜高等工業學校攻讀機械專業,課餘喜愛口琴

民國17年(1928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台灣總督府任技士,目睹同胞受日本異族統治者的欺凌壓迫,毅然離職到上海。當時上海口琴十分流行,為學生最喜愛的樂器,但市場上都是德國的“真善美”牌、日本的“蝴蝶”牌口琴,遂決心自造口琴與外國人抗衡。他的志向得到北新書局李志雲的讚賞,並集資籌建口琴廠,民國20年,租賃福煦路1242號(今延安中路1234號)100平方米作廠房,定名“中國新樂器製造股份有限公司”,李志雲任董事長,潘金聲任總工程師,負責建廠工作。由於資金不足,既無圖紙、設備,又缺乏技術人才,他不辭艱辛,前後10餘次去西歐、日本考察,回國後自繪圖紙,帶領六七名技工研製,經過一年多無數次失敗、挫折,試製成功8孔、10孔小型玩具口琴,其間,許多股東缺乏信心而離去,而他憑一股愛國熱忱和百折不撓的精神繼續研製。

民國22年3月,潘終於向社會推出了他精心製造的寶塔牌20孔口琴,這是第一隻國產口琴,填補了中國口琴工業的空白。為了不斷提高國產口琴的質量,他親自監督校音,還特聘中華口琴會的創辦人王慶勛王慶隆兄弟倆及光明口琴會會長鮑明珊(中國四大口琴家之一)為監製人;為開拓產品銷路遍做廣告;還將全部產品委託上海商務印書館經營,從此國產口琴打開了國內外市場,結束了中國人不能製造口琴的歷史,打破了德國口琴在中國一統天下的局面,潘金聲被譽為“中國口琴之父”。為推銷、普及國產口琴,他假座中國青年會大禮堂主持召開“潘金聲先生第一次口琴表演大會”,領銜表演口琴獨奏、重奏等精采節目,博得一片掌聲。嗣後又赴新加坡進行演出,擴大中國口琴的影響,很快在星島華僑中形成“口琴熱”。

民國23年7月,他又連續推出新品21孔、24孔口琴,滿足了消費者的需要。由於他在國難時期為提倡國貨,致力於發展民族工業作出了貢獻,深受社會各界人士之推崇,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特題字“國產增光”。

民國25年9月,他以普及口琴,提高國人音樂水準為宗旨,編選了大量口琴樂譜,在《潘金聲選曲標準樂譜》內有《春之歌》、《乘風破浪》等527首,還出版了《潘金聲氏口琴吹奏法》一書,起了輔導和推動作用。

民國2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德國和來口琴廠為了尋找新的經營渠道,在上海收買新樂器公司作為遠東分廠。民國32年9月,他不願寄洋人籬下而離職,在洛陽路146號創辦輕工機械研究設計製造廠,專門從事研究各種金屬製造加工精密自動機械。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他創辦華僑口琴廠,致力於口琴產品的改革、製造,設計出音宏、耐吹、輕鬆的闊度音簧,命名為“潘金聲超級口琴”,電台設有潘金聲口琴節目,銷量廣、影響大。上海作家書社出版發行了他編著的《車床齒輪搭換表》、《沖床工作法》、《金屬防蝕及塗料》等書。

1972年8月病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