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潘谷公(1883~1946),原名潘善慶,字竹孫,曾用名潘祖彝、潘祖貽,筆名潘谷公、潘穀神。福建崇安縣(今武夷山市)城關人。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潘谷公在日本留學時加入孫中山創立的同盟會。中華民國元年(1912),他由福建省議員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參議會議員。民國9年(1910),他在福州與陳啟濤共同創辦《閩報》,陳任社長,他任主編。後出走廣州,投奔孫中山,出席孫中山就任總統的儀式。民國15年(1926)初,潘谷公到北京,就教於北京工業大學。這年3月 18日,參加北京各界人士5000多人在天安門前集會。後回福州避難,主持創辦福建《民國日報》,任主編。
中國的前途在於革命,只有革命才有光明。1905年冬,潘谷公畢業回國。1906年夏,中國同盟會福建分會成立,總機關設在福州倉前山“橋南公益社”內。這個公益社是同盟會的外圍組織,以辦理戒菸、救火等公益事業為名,暗中宣傳孫中山的革命思想。潘谷公不辭辛勞,奔波於各階層,積極參與孫中山在福建進行的反帝反清革命活動,在青年中灌輸民主革命思想。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11月12日,以江蘇和浙江都督府代表名義,通電17省代表來滬開會,組織臨時政府。15日,各省代表召開第一次會議,決定組織臨時政府案,決議各省代表赴武昌。潘谷公(當時用潘祖彝名)是福建赴武昌的代表。這年12月29日,17省代表會議在南京召開,並選舉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潘谷公參加了這次臨時大總統選舉和孫中山就職臨時大總統典禮活動。次年1月28日,國會臨時參議院成立,潘谷公被推選為福建省出席臨時參議院參議員。隨後,在福建成立省議會時,他又當選為省議會議員。在這期間,深受孫中山革命思想影響和啟迪的潘谷公,通過參與孫中山就職一系列的政治活動,體現了他忠實跟隨孫中山、走愛國反帝反封建道路的信念,也為他日後堅持真理,堅持進步,堅持鬥爭,為實現民主革命的理想而奮鬥打下了牢固的政治基礎。
1912年4月,國內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孫中山正式辭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職務。袁世凱在國內外反革命勢力的支持下,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在此前後,福建也完全納入了北洋軍閥的勢力範圍。於是,福建的革命黨人回響孫中山的號召,於1913年7月參加“二次革命”的反袁鬥爭,隨後於1914年7月,成立中華革命黨福建支部。面對這急劇變化的形勢,潘谷公與林啟濤共同創辦《閩報》,陳啟濤任社長,潘谷公任主編。該報社以擁護“二次革命”、“護國戰爭”、“護法戰爭”為宗旨,積極宣傳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宣傳福建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推動社會進步,為國民革命效力。其間,潘谷公鑒於國勢之危難,時常發表評述福建地方軍閥封建割據、苛捐雜稅、抓兵搶糧、欺壓百姓等諸方面的文章,尖銳地抨擊時政,被當政軍閥所忌恨,下令封閉《閩報》,通令逮捕潘谷公。
青年時代的潘谷公,為人豪爽,留著整齊的長髦,有“潘鬍子”之稱。恰在此時,他剃去長期所蓄的鬍鬚。這期間,正巧他在發瘧疾,晚上又工作到很遲,沒有回家,就在報社工作人員的床上就寢。一天晚上,特務闖到報社,逢人就驗查,聲稱要抓“潘鬍子”,終因屋內見不到有胡髦的人而使潘谷公僥倖脫險。躲過特務的追捕後,他毅然去廣州,投奔孫中山。
1917年7月,孫中山在廣州揭起護法旗幟,潘谷公任護法政府的議員。8月,孫中山在廣州舉行非常會議。這次會議通過《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法大綱》,選舉孫中山為陸海軍大元帥。在這內戰頻繁、政治局勢動盪的年代,潘谷公一如既往,奔忙於廣州、上海、南京等地,積極參與孫中山領導的護法鬥爭,為民主革命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1925年3月,孫中山不幸在北京逝世,潘谷公遵循孫中山的遺願,繼續投身國民革命運動。他因在參議院任職時,結識了李大釗和北京國立工業大學校長馬君武,因此就寄住在北京工大學生公寓。與他同住的有江禹烈(北工大物理系學生,中共黨員,崇安人)、衷志純(北工大電機系學生,中共黨員,崇安人)、潘祖武(潘谷公弟,北京女師大物理學教授,中共黨員)、吳文林(北京俄語學院經濟系學生,崇安人)、劉葆彝(北工大物理系學生,建甌人)等6人。其間,潘谷公在新文化運動搖籃的北京,與上述共產黨人積極參與了北京爆發的以推翻段祺瑞政權和建立“國民政府”為目的的一系列革命活動。
1926年3月13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北京民眾舉行國民反日大會,嚴重抗議日艦炮擊大沽口。17日,中共北京區委組織北京各學校、各團體代表分組赴國務院和外交部請願,要求段祺瑞政府以強硬態度駁回最後通牒,驅逐簽署通牒的各國公使出京。但是,賣國誅民的段政府竟用刺刀回答人民的正義要求,刺傷多人,揭開了大屠殺的序幕。18日,北京各界5000多人在天安門前集會。潘谷公同潘祖武、江禹烈、劉葆彝、衷志純、吳文林等6人,懷著滿腔熱血參加了這次集會。在李大釗主持下,通過了駁復最後通牒、驅逐在通牒上署名的公使、組織北京市民反帝大同盟等項決議。正午12時,2000多民眾開始遊行示威。潘谷公等6人走在浩浩蕩蕩的隊伍里,高呼革命口號,奔赴段政府請願。當請願隊伍進入段政府門口時,段祺瑞的衛隊突然開槍射擊,並以馬刀、刺刀砍殺,致使請願隊伍死47人,傷200多人。閩北的英雄兒女江禹烈、劉葆彝兩位同志當場壯烈犧牲,潘谷公等其餘4人因被烈士屍體壓倒,幸得脫險。
這年5月,迫於段政府的追捕,潘谷公同衷志純、潘祖武等攜烈士遺物、血衣從北京到福州。12月4日,國民黨中央也發電,在福州重新設立國民黨福建省黨部籌備處,丁超五為籌備處主任委員,潘谷公為籌備處委員。其間,潘谷公主持創辦了《民國日報》,隸屬國民黨福建省黨部籌備處領導。編輯部設在省黨部院內,潘谷公擔任主編,董涵球(崇安人,中共黨員)任副主編,衷志純任校對。
1927年3月8日,國民黨在福州的右派頭目方聲濤、冷欣、黃展雲等指使右派團體福州總工會及其控制下的工會等,在南公園集會示威。會後,冷欣親自帶領隊伍包圍省臨時政治會議,公然提出要取消福建民眾運動委員會,解散共產黨員組織的福州店員工會、人力車夫工會等革命民眾團體,以及驅逐潘谷公、馬式材、李培桐、徐深等所謂“請願要求”。在方聲濤、黃展雲操縱下,正在召開的省臨時會議第18次會議,公然作出“徐琛、馬式材、李培桐、潘谷公應暫時停止其職權,以待查明真相,請中央黨部核辦”的決定,支持右派分子的無理“請願要求”。以宋思一為首的黃埔同學會福建分會,向福建臨時政治會議控告潘谷公創辦的《民國日報》,誣稱該報一文對黃埔同學會“有意挑撥、橫加侮蔑”,“呈請嚴辦潘谷公,改組報社”。
民國17年(1928)8月返回建甌後,他以家庭教師的身份作掩護,從事革命工作。民國17年秋,潘谷公離開建甌到杭州,在該市商務印書館擔任外文科學書籍的約稿翻譯。這期間,潘谷公先後完成著作及譯本約有十多種,有的單獨出版,有的收入商務印書館的《萬有文庫》。他在所撰寫的《機械唯物論與辯證唯物論》等哲學專著中。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之後,他的女婿陳昭禮出任新四軍駐漢口辦事處主任。潘谷公經陳介紹,由上海經香港到漢口轉奔重慶,繼續撰寫文稿進行抗日宣傳工作,隨後移居昆明。民國30年(1941),潘谷公到廣東文理學院任教。民國32年(1943),轉到中山大學師範學院任哲學教授。民國35年(1946)1月26日病逝於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