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華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

潘華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
潘華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潘華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醫學教育家。獻身於教學和科研事業50餘年。培養了大量的生物化學家和臨床研究人員。在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研究領域中,開闢了生物膜基礎理論與臨床相結合的道路,重點研究紅細胞膜結構功能與溶血的關係,以及細胞老化和凋亡膜結構的改變等,多次獲部級科技進步獎。

基本信息

個人履歷

1925年12月18日 生於北京

1943~1947年 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化學系

1947~1948年 北京衛生實驗院營養系工作

1948~1949年 北京協和醫學院進修生物化學

1949~1951年 濟南白求恩醫科大學教學,助教

1951~1956年 廣東中山醫學院教學,講師

1956~現在 北京協和醫科大學教學,基礎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1980~1981年 瑞典烏布薩拉大學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1991年 離休

生平簡介

潘華珍,原籍江蘇江寧,1925生於北京。1931年入北京師大第二附小時,正值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東北。校內張掛著中國地圖,標出被日本占領的我國東北三省,激發同學的愛國思想。每天下課後校長帶領全體師生高喊口號“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在許許多多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趕走帝國主義,不做亡國奴”的種子。高小畢業時正逢七七事變,北京淪陷,為避日偽控制學校,幾次轉學。先考入英國聖公會主辦的篤志女中。1939年英美對日德宣戰,篤志女中被封。無奈只好轉入美公理會主辦的貝滿女中,1941年又因日美宣戰被迫停課。複課後貝滿女中改為北京女十二中,開始增添日文課。她記憶最深的是第一次上日文課,中國老師含淚在黑板上寫日文字母,教室里一片寂靜,個個悲憤滿腔,心情萬分沉痛。從那時起,她立志要為民族富強而努力,永不做亡國奴。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許多名校南遷,留下的學校也都受日本統治,只有輔仁大學可在淪陷區不掛日本國旗,不修日語,遂於1943年考入輔仁大學化學系。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結束了亡國奴的日子,但在腐敗的國民黨政府統治下,百業蕭條、物價飛漲,民不聊生,百姓又重陷入苦難之中,心情異常苦悶。1948年入協和醫學院進修。正直解放前夕,學生運動一浪高過一浪,揭發國民黨腐敗黑暗,倒行逆施,秘密宣傳共產黨的思想,使她思想上起了很大變化,積極參加共產黨組織的讀書會,投入準備共產党進城的活動,參加了保護院校重要基地,以及散發入城八項安民告示等地下革命工作,用實際行動迎接北京解放。

主要論著

1.Zhang Zhinan, Pan Hua Zhen, Huang Wen Xi et al. Observation on red cell membrane of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PNH),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1981, 94:207~212

2.潘華珍,張之南.蛇毒因子溶血試驗的診斷意義.中華血液學雜誌,1984,5(1):41~42

3.潘華珍,張之南.生物膜與疾病,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

4.Pan Hua Zhen,Feng Li Ming, Zhang Zhi Nan. Lipid peroxidation of erythrocytes in PNH. Beijing symposium on Bioenergetics and Biomembranes, 1987, 53:53~58

5.Pan Hua zhen. The membrane events of aging process in human erythrocytes. Biotechnology of cell regulation,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1991, 4:389~394

6.Pan Hua Zhen, Ji Zhi Fang. Erythrocytes vesiculation in PNH.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1991, 17:84~88

7.許彩民,潘華珍.紅細胞膜肌醇磷脂結合蛋白的研究.生物化學雜誌,1992,8(2):186~189

8.許彩民,潘華珍.PNH患者紅細胞乙醯膽鹼酯酶缺失的研究.中華血液學雜誌,1995,16(8):396~398

9.高穎,潘華珍.氧化誘導K562細胞凋亡機制的探討.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1998,14(3):295~299

10.Pan Hua Zhen, Feng Li Ming, Xu Cai Min. Aging of human mature erythrocytes is like a process of apoptosis in enuelated cel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journal, 1998, 13(1): 20~23

主要貢獻

她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教學,1956年到醫學科學院之後才開始做研究。先在梁植權教授領導的蛋白質組,研究蛋白質與抗原性的關係;後去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曹天欽領導下的蛋白質組進修。兩位導師都教導:研究人員,要有艱苦的創業精神,要能用最簡陋的儀器設備,要有膽識和勇氣提出新構想、新思路開展工作。這些話一直指引著她的研究工作向前邁進。文革後,百廢待興,科學也再次迎來了春天。這時在分子生物學中除核酸、蛋白質外,國際上出現了一個新的領域,即生物膜的研究。生物膜是生物學和醫學各學科分支的一個匯合點和生長點,具有廣闊的理論和套用前景,在醫學界尚很少有人涉足,她首先倡導這方面的研究。1977年開始建立生物膜組。當時一窮二白,一無研究基礎,二無設備,難度很大。從針麻組抽調兩個同志,從教研組調撥了一些儀器設備,正式成立了生物膜組。為了學習生物膜基本理論及方法,兩次請國外專家講學,幫助建立研究膜的新方法。編著了國內第一本《生物膜與疾病》一書,對生物膜與臨床結合起了推動作用。

她多年的研究一直以紅細胞為對象,研究紅細胞結構功能與溶血的關係。與北京協和醫院血液組張之南教授協作,研究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PNH)患者紅細胞膜的異常及溶血機理。PNH是一種後天獲得性紅細胞膜缺陷病,由於對補體敏感易引起溶血。在她所領導的集體共同努力下,做出了一些可貴的結果:(1)臨床診斷:從眼鏡蛇毒提出的蛇毒因子,可增強PNH 紅細胞在補體存在下的溶血,他們率先將此方法用於臨床,有助於PNH的診斷。蛇毒因子溶血實驗,方法敏感、特異性強、簡便,易於推廣使用,成為PNH實驗診斷標準方法之一。(2)由於PNH是一種克隆病,病人的骨髓幹細胞中正常與異常克隆共存,所以紅細胞也有兩種。過去幾十年國外所做的研究都是正常與異常混雜的細胞,結果不理想,在國內他們首先套用免疫磁珠分離柱,將兩種細胞分離,得到純化的PNH異常紅細胞。(3)PNH病人較少,不能及時得到樣品,與科學院遺傳所協作,將PNH病人B淋巴細胞進行EB病毒轉染,建立了國內第一個PNH永生型B淋巴細胞株,這些方法的建立為PNH機制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4)PNH紅細胞膜蛋白:經分析發現PNH紅細胞膜與正常無大異常,PNH紅細胞易受自由基氧化破壞。但最特殊的是乙醯膽鹼酯酶含量明顯降低,乙醯膽鹼酯酶屬於一組新型的蛋白稱“糖化肌醇磷脂(GPI)錨固蛋白”,通過GPI錨固在膜上,她們證實紅細胞膜缺少乙醯膽鹼酯酶是由於不能生成GPI,所以雖然有酶蛋白但不能錨固在膜上。GPI錨缺失原因是由於合成糖的PIG-A基因發生突變。她們檢測了8例PNH患者的PIG-A基因,發現5例為第2外顯子單鹼基置換或缺失,其中單鹼基置換中的4例均有GPI錨固蛋白嚴重缺失。

(5)基於PNH紅細胞表面缺少乙醯膽鹼酯酶,用螢光標記乙醯膽鹼酯酶單抗,結合流式細胞技術定量分析,並可計出PNH細胞數,由於能直接計出異常細胞數,所以比過去任何方法更特異、敏感,她們率先據此原理髮展成為診斷PNH的一種新方法。現知GPI錨固蛋白已有百種,與信息傳遞、膜運轉多種功能有關,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醫學上多以PNH為模型研究其功能。由於她們較早以PNH為研究的切入點,成為國內的先驅,並進入了國際先進行列。以上這些研究曾多次獲高教部及衛生部科學技術進步獎。自由基是細胞老化及凋亡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於發現膜有缺陷的PNH紅細胞膜易受氧化損傷,從而將研究延伸到氧自由基與細胞老化及凋亡的關係。仍以紅細胞為對象,研究氧自由基存在下膜結構的變化。發現細胞膜骨架蛋白交聯,相互集聚,變形性差、易產生囊泡、氧化還原酶活性降低及膜磷脂醯絲氨酸外翻。用自由基誘發凋亡,發現淋巴細胞凋亡的特徵與老化紅細胞也很相似,從而提出紅細胞的老化過程與凋亡有相似之處。她們構想紅細胞在成熟過程中,在脫核以前,可能凋亡因子已合成,在一定條件下啟動凋亡。但當時有人認為細胞無核也有凋亡是無稽之談,直到1994年Jacobson報告證實了無核細胞也有凋亡,這種提法才被認可。自由基與多種疾病有關,20世紀80年代她們建立了一系列抗氧化作用的指標,開始篩選中藥的抗氧化成分,篩選了十幾種中藥有效純品,甚至長途跋涉到重慶黃角岈中藥研究所去請教唐耀書教授。從重慶市區到黃角岈需乘3~4小時汽車,再步行1小時,到研究所門口還需上100多步階梯,才能見到要找的專家唐教授。唐教授見她如此執著,虛心求教,將他多年分離提取的許多純品甚至是最後的珍貴存樣,慷慨解囊,贈送研究。經她們的多年探求,最後發現從紅參中提取出的一種小分子化合物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深入研究了它的作用機制,並開發成防皮膚衰老的霜劑。紅細胞老化及抗氧化劑的研究分別獲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50年來她對教育事業和科學研究始終如一,孜孜不倦,勤奮努力,抓住科學前沿方向,鍥而不捨,開拓進取。鄭板橋的詩:“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正是她工作的真實寫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