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在不久前舉行的“家家悅杯·威海年俗剪紙大賽”中,28歲的小伙子潘周獲得了二等獎。 潘周喜歡剪紙,是受姥姥的影響。年幼時,姥姥經常給潘周剪一些小動物,有時還會手把手地教,耳濡目染,潘周從小就喜歡剪紙。
看到潘周喜歡剪剪、畫畫,7歲那年,父親把他送到住在乳山縣城的胡翹然那裡學習小寫意畫(胡翹然是齊白石的弟子,小寫意畫自成風格)。此後11年時間裡,一到周末,潘周都要背上畫架子,到胡翹然那裡學畫畫,一直到1997年,他考上威海藝校美術專業為止。
1992年,潘周14歲,上初二。這一年,潘周顯示了在剪紙藝術上的天賦。為迎接一次檢查,全校18個教室的牆報需要配插圖,時間卻非常有限。老師找到了潘周,他靈機一動,找來大紅紙,操起剪刀,一次剪6幅畫,批量製作。只用了不到半個小時,就把18張牡丹、月季和荷花插圖貼在了教室後面的牆上。
簡介
“傳統剪紙其實就是寫意畫!”總結今天自己在剪紙藝術方面的成就,潘周認為自己少年時學習寫意畫的經歷,打下了由繪畫進入剪紙領域的堅實基礎。“寫意畫法不講究細部,只以輪廓表現出意境,這一點與傳統剪紙藝術有異曲同工之妙。”
跟繪畫藝術比較起來,剪紙創作更講究素材積累。積累越多,創作的空間就越大。為收集剪紙創作素材,潘周可謂用心良苦。在同學家吃飯,放在地上的暖瓶被打碎,淌出來的熱水在地上瀰漫開來,就像一隻雄雞。同學起身找笤帚要打掃,潘周卻一邊阻止人家,一邊找來紙,立刻畫了下來。當天晚上,素描就變成了一張神靈活現的雄雞剪紙。
只要有圖案尤其是工筆圖案的東西,潘周都很在意、很留心。瓷器、連環畫、書畫、掛曆、煙紙盒都是他收集的素材,光收集的連環畫就有300多本。除此之外,潘周還非常重視自己的原創性素材收集。冬天,潘周不喜歡睡有暖氣的房子,因為玻璃窗凝結不出冰窗花。冬天早晨,潘周醒來的第一件事情是看窗花,看到中意的馬上找紙畫下來。走在路上,看到婆娑多姿的樹影,他也會立刻畫下來。十幾年下來,潘周積累了上千張這樣的寫生素材。科班出身的潘周還非常善於向民間剪紙前輩學習,如他的剪紙技法“打細毛”,就是向石島民間剪紙藝人方桂鳳學來的。豐富的素材積累,使潘周形成了自己的剪紙藝術風格,那就是在現代剪紙藝術的精緻之中,蘊涵著傳統剪紙藝術的質樸。
在本次剪紙大賽中,潘周的《放鞭炮》創作靈感就來源於他12歲那年的一次有心收集:一位同學拿了一本年畫縮印本,其中的一張“楊柳青”年畫吸引了潘周。好話說盡,同學才把這張畫撕下來送給了潘周,他保存至今。2006年年底,用這幅年畫作基礎素材,再加上自己平時的其他積累,潘周用一周時間創作了《放鞭炮》:五個古裝打扮的孩子頭挽朝天髻,或挑著成串鞭炮,或用火點燃鞭炮,祥和、質樸、喜慶的感覺躍然而出。
限於表現載體———紙張的屬性,傳統剪紙藝術作品很難流傳下來,更難登大雅之堂。對此,潘周總感心中有遺憾,為破解這個難題,2002年,潘周開始嘗試用書畫裝裱技術裱糊自己的剪紙作品。裝裱過的剪紙作品可以以條幅或中堂形式懸掛室內,給人一種與書畫截然不同的美感體驗。對此,潘周分析說,剪紙作為一種根植民間的藝術形式,具有繪畫所不具有的貼近性、親近性。例如,畫一條逼真的蛇,絕對不可能掛在居室內,而用剪紙藝術形式表現的蛇卻可以掛在屋內,因為剪紙圖案都是擬人化的,這就是傳統剪紙藝術的魅力所在。
潘周的剪紙作品受到越來越多愛好者的青睞,不少人登門拜訪。2004年春天,乳山新華書店的門上貼的一幅吉祥圖案剪紙,引起了一位台灣遊客的極大興趣。這位遊客輾轉找到了創作者潘周,在翻看了他的其他作品之後,希望潘周為他創作一套12生肖剪紙帶回去。潘周用3個月時間,創作出了28個風格統一的生肖形象,最後挑選出了兩套,製作了100本送給了他。2006年,張裕集團慕名上門,約請潘周創作一千幅“雙麟抱葡萄”商標圖案,用做高檔禮品酒的隨盒贈品。
從1992年,剪紙作品《植樹節》獲得威海市剪紙大賽二等獎以來,潘周多次在國內剪紙或傳統藝術大賽中獲獎,作品入選《當代中國剪紙藝術》、《中國剪紙藝術精品》等專業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