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潘天強,男,1954年出生,祖籍上海松江,成長於江西省南昌市,上大學前曾當農民、工人10年。1979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現任影視與新媒體藝術教研室教授,文藝學、電影學碩士生導師。電影學科點負責人。兼任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影視藝術》主編,全國馬列文論學會理事、副秘書長。研究領域
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當代文藝思潮,影視美學主授課程
馬列文論(本科),中外文藝思潮(本科)西方電影史經典影片鑑賞(全校本科人文素質課),世界電影史(本科),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碩士),影視美學(碩士)。主持研究課題
主持人民大學精品課程《馬克思主義文藝學》(2006年立項)主持人民大學教改項目《影視與新媒體藝術課程建設整合》(2006年立項)
主持211項目中文系子課題《新編馬克思主義文藝學》(2004—2005)
主持人大社科課題《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名著提要及其思想評述》(2003年12月立項)
主持完成國家社科青年基金項目《形式本體論評析》(1993-1998)
參加研究課題
歷史唯物史觀與當代文藝思潮(04SZD026)陸貴山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004-)當前文藝現象重大問題研究(970BZW001)陸貴山主持國家社科基金(1997-2000)
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96AZW001)周忠厚主持國家社科基金(1996-1999)
電影電視批評理論與實踐(98BZW003)王振民主持國家社科基金(1998-2001)
論著
《銀海揚帆——電影批評理論與實踐》(參加,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王振民主編)《新編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復旦博學文學系列(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西方電影簡明教程》(獨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教育部推薦研究生教學用書(06年),國家十一五重點教材(06年)。
《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發展史教程》(參加,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周忠厚主編)
《中國當代文藝思潮》(參加,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陸貴山主編)
《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概論》(參加,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陸貴山、周忠厚主編)
《影視藝術鑑賞》(副主編,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金元浦等主編)
《中國少兒百科全書》(撰寫文藝詞條3萬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
《唐詩擷英》(參加,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褚斌傑主編)
《馬克思主義與當代文藝思潮》(合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陸貴山主編)
《人類謀略寶庫》(參加,撰寫詞條,中國廣播出版社1992,甘華鳴主編)
《馬列文論導讀》(參加,作家出版社1991陸貴山等主編)
《人學辭典》(參加,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0,黃楠森等主編)
《中國當代文藝思潮概論》(參加,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陸貴山主編)
《早起的蟲兒——柏楊雜文選》(主編,華岳文藝出版社1988)
論文
《中國電影的代際問題》(文藝研究)2009年第12期《電影〈活著〉:一種超越歷史的影像震撼》(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第6期)
《在類型電影與作者電影之間——中國電影的策略》(文藝爭鳴2009年第7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影視藝術2009年第11期)
《論英雄主義》(人文雜誌[西安]2007年3期)p20-25
《英雄主義及其在後新時期中國文藝中的顯現方式》(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p140-146
《論現當代文學中英雄人物的塑造》(江蘇行政學院學報07年第2期)p120-126
《電影史回顧:百年的坎坷與輝煌》(《藝術學》叢刊2006年第三卷第二期)
《溫柔的軍團:論好萊塢文化霸權的多面性特徵》潘天強、韋嘉(江蘇行政學院學報06年第3期)
《英雄主義的歷史闡釋與消費時代》(社會科學,2005年第7期p108)
《電影的第一個里程碑》(中國人民大學校報,2004年12月15日4版)
《來如彩雲,去如疾風——送04畢業生》(中國人民大學校報2004年7月5日4版)
《馬克思主義人性觀的現代解讀》(《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4年第3期p20)
《多媒體時代如何對待審美疲勞》(《光明日報》2004年4月21日B2版)
《一對姊妹一對冤家——談電影和電視的異同》(文藝報,2004年2月7日第3版,)
《新時期形式主義文藝思潮的發展軌跡》(《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p117)
《片面的深刻與整體的偏狹——對影響新時期文學發展的幾種形式主義理論的學術剖析》(《南都學壇》2004年第1期p70)
《尺度的差異價值的分歧——新時期文學中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的比較》(《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科版》2003年第6期p62。)
《中外教育理念的差異——談該不該讓孩子出國讀書》(中國教育報,2003年11月8日,4版)
《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邏輯依據》(《馬列文論研究》13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p50)
《白求恩故居尋夢——人格魅力的現代解讀》(中華讀書報國際文化版2002年6月5日21版)
《回顧尋根文學》(《南大語言文化學報》新加坡,第五卷第一期,2002年,4萬字)
《馬克思主義文藝形式理論淺析》(《馬列文論研究》12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P332-344)
《從思潮和流派的角度看電影發展的歷史》(載蒲元振、杜寒風主編論文集《電影理論:邁向21世紀》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年7月版,P49-60)
《人生就是連環畫/談攝影文學歷時性特徵》(《文藝報》攝影文學導刊2001/04/25)
《科技美學——21世紀的顯學》(大眾科技報,北京2001,4,15,6版)
《韓國社會文化的民族性與兼容性》(《東方》北京,1999,第3期)
《敢闖泥潭的左翼文化人》(北京晚報,1999,3,7,B17-20版)
《坎坷艱辛17年》(北京晚報,1999,3,7,B17-20版)
《冒險家樂園產生的怪胎》(北京晚報,1999,3,7,B17-20版)
《一江春水流出風光無限》(北京晚報,1999,3,7,B17-20版)
《決不重複的張藝謀》(北京晚報,1999,3,7,B17-20版)
《追求藝術真諦的謝晉》(北京晚報,1999,3,7,B17-20版)
《把攝影機看到街上去——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北京晚報,1999,3,7,B17-20版)
《奧遜·威爾斯的反叛》(北京晚報,1999,3,7,B17-20版)
《電影院裡的政治黑幕》(北京晚報,1999,3,7,B17-20版)
《〈奇遇〉帶來的革命》(北京晚報,1999,3,7,B17-20版)
《從〈現代啟示錄〉看美國電影新生代導演》(北京晚報,1999,3,7,B17-20版)
《“啟斯東的浴盆”——好萊塢的製片廠制度》(北京晚報,1999,3,7,B17-20版)
《巴黎大咖啡館裡的幽靈》(北京晚報,1999,3,7,B17-20版)
《愛森斯坦與他的〈戰艦〉》(北京晚報,1999,3,7,B17-20版)
《明星的價值——鮮為人知的秘密》(北京晚報,1999,3,7,B17-20版)
《懸念大師希區柯克》(北京晚報,1999,3,7,B17-20版)
《格里菲斯的遺產》(北京晚報,1999,3,7,B17-20版)
《爆竹聲聲在美國》(中國文化報,文化周末1997,12,5,3版)
《夏威夷的防災系統》(南方周末,1995,12,25,6版)
《論形勢與形式及小說的衰弱》(《文藝評論》哈爾濱1994,第4期)
《世界真奇妙,“賣淫”也有假——〈騷土〉的性文化騙局》(載陳傳才、周忠厚主編論文集《文壇西北風過耳——“陝軍東征”文學現象透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論現實主義文學形式在當代文學中的發展軌跡》(《浙江大學學報》1993,第2期)
《鏗鏘的木斧聲——讀木斧詩印象》(《詩刊》北京1992,第9期)
《論社會主義文藝的主鏇律與多元化》(《陣地》北京1992,第7期)
《在馬克思主義文藝體系中理解〈講話〉的精髓》(《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2第3期)
《簡論新時期文學的文化意識》(《學術界》合肥,1992,第4期)
《尋根文學中的文化意識》(光明日報,1991,4,7)
《〈渴望〉轟動之謎——類型性格與人物命運》(《電影作品》成都,1991,第5期)
《需求、滿足、與精神文明》(光明日報,1990,12,4,3版)
《論電影的運動造型特徵》(《文學論集》第9集,和平出版社1989)
《高中語文總複習自測題》(北京科技報高中版1987,2,3)
《略論電影的抒情》(《文學論集》第8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
《西方電影流派概說》(《文藝爭鳴》長春1986,第3期)
《碩大的胸懷——青海風情錄》(中國人民大學校報1985,12,24)
《標點符號的興起與發展》(北京晚報1984,3,5,2版)
《電影《活著》:一種超越歷史的影像震撼》(TheJournalofJiangsuAdministrationInstitute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