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世諷

武術家,白鶴拳的傳世人。

永春乃白鶴拳發祥地。自明季清初方七娘創白鶴拳以始,迄今三百餘年來,永春民間習武成風,歷代英傑輩出。正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十年”。潘世諷先賢是近代一生致力於弘揚、發展、創新永春白鶴拳的一位傑出的人物。
潘世諷(為行文便利,後文凡遇人名,則直稱其名諱,恕有不敬之罪,敬希原諒),諱名祿詠字世諷,榜名潘標,號韻齋。福建省永春達埔鄉達中村五水頭厝人。生於清鹹豐八年(1858年)戊午十二月十三日亥時(公元則為1859年1月17日),為潘奕宣之次子。
世諷之父“奕宣,諱英齊,號東海,太學生。為人醇厚正直,取與必衷於義,經營拮据,未嘗暇逸。方翼克享大年,詎意中途辭世,母王氏池娘,撫育二孤,長子祿泮早殤,次子祿詠弓矢成名,辛勞備嘗。雖家道貧欲,而輒出有餘,以周濟貧窮,種種懿行,難以盡述,至今猶掛人齒頰雲。①”正因為有此庭訓,道德薰陶,育就了世諷一生之人世風範。
世諷既自幼失怙,其兄又早殤,兒孤母寡,自然嘗盡人世冷暖。“雖家世素封,然自勵儉勤,常操勞役,以勵其志。就傅讀書,聰穎過人,氣概卓然與群兒異。②”小時候,每聞師長暢談太平軍起義,邑人武生林俊連絡紅錢會、黑錢會舉兵回響,反抗清廷事,未嘗不肅然起敬。憐花惜枝,其外祖父對世諷鍾愛有加,小時即隨外祖父練武,學習白鶴拳,以強身護體。
稍長,目睹鴉片戰爭以還,朝政腐敗,外夷侵凌、國土滄喪,痛心疾首,乃棄毛錐,欲效祖逖投鞭報國。於是,外祖父逝後,即拜永春白鶴拳名家葉笑(1828—1887,諱鼎笑,字音惠號揚聲,鄉飲賓。永春白鶴拳早期名師葉福派系)為師,習拳械弓馬。葉師為達埔溪園村學堂村角落人,兩家相距不遠,見世諷天資聰穎,青睞有加,過從甚密,長期與其住焉,朝夕相處,晨昏課徒,嚴加指教,傾囊相授,是故師徒之情,若父猶子。而世諷勤學上進,苦練不輟,不負所望,多年下來,技藝有成,為葉笑老師之最得意者。葉師仙逝後,再從名家宗叔貞團(1845—1927,字奕圓,永春白鶴拳早期名師潘賢派系)習藝。潘師年長世諷十三歲,器重有賴,每外出設館授徒,世諷常侍左右,代師之勞。日與研究論武,夜複比解講技,感情篤好,亦師亦友,稱譽武林。
世諷尊師重道,虛心相與,每聞雞起舞,精勤不懈。人雖清癯,然膂力過人,360斤重之義勇石,雙手能拎起鏇身一周,蓋苦練之功也。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丙戊科,年二十九,以學名潘標應永春州試,以刀馬步箭巧力見稱,拔得頭籌。由州 陳宗師錄取武庠第一名秀才。
本擬挾餘勇赴省鄉試考武,博取功名,報效國家,以酬夙志。一日與二三好友外出,偶遇一江湖相士。好友請相士為世諷看相,預測功名。相士曰:“君之‘功名紋’未現,此科有所挫折,功名難中。”世諷笑謂:“功名於我如浮雲,唯技藝在身,有心報國無門是實耳!”不以為意,後族中長者鹹請世諷赴省應試,以光宗耀祖。遂至福州省城應考,試前攜族弟世春、族侄瑞旺等人,事先到南台校場一一試過刀騎射舉諸項,皆得心應手,輕鬆自如,而“義勇石加關刀”一項,試舉謂輕,志在必得。遂偕友歡宴於酒肆,互相激勵。
夜半時分,因中午飲酒過量,宿疾痔瘡復發,脹痛不已,舉步維艱,夜不能寐。翌日考武場中至“義勇石加關刀”提舉時猛力提肛,痔瘡突發破裂出血,痛如刀割,一時失手。雖刀馬步箭已過,但仍痛失武舉。大嘆時耶運耶命耶!時人為之扼腕嘆息,謂時運不濟;相士之讖,也不幸而言中。自此無意功名,也深自懊悔,以飲酒過量為戒。
鏇思國事日非,非求兼善之道,無裨實用。乃求精諸拳術傷科正骨,秉承前傳後教,繼緒懸壺種德,以冀積健為雄,活人濟世。
世諷謙遜好學,凡有一技之長者,無不悉心求教,即技在已之左者,亦禮遇有加。其之為人,疏財仗義,逢貧病拮据者,時給周濟,扶難解困,譽滿方圓。其交遊也甚廣,座中客常滿,雖家資日竭,而待人不薄。
世諷嘗與學第潘嗣清、潘孝德二君游技閩贛間,遍訪名師,以武會友,切磋拳藝。世諷年長二君廿余歲,誘掖關愛備至,亦曾輔師於福建省內及江西省玉山縣設館授徒。凡先後獲益於十三位名師,集諸家之長,熔於一爐。同治,光緒年間,世諷與潘貞團精研永春白鶴拳術,在固有基礎之上,進行改革,去蕪存箐,總結提高,創編新套路,充實、豐富其技術內容,增大運動量,使其結構剛柔虛實、吞吐浮沉更趨合理,套路飄逸舒展,彈抖震顫分明,更富於攻防意義和健身價值,又具有觀賞性,並在其後授徒生涯中,身體力行,廣為傳播。流傳至今有:七步三戰十三步搖、十三太保、美女梳妝、鴨子汆水、穿心中拳千字打法、白鶴展翼、白鶴獻爪、螳螂照日、猛虎施威、力士脫靴、八分寸法、雙龍出水、魁星點斗、太公釣魚、南蛇纏竹、青龍滾水、掃雪鋤霸、走馬回鞭、單刀赴會…….等數十個徒手、器械和對練套路及練功方法,使白鶴拳的功法益臻完善。
自是,技力隨年華俱進,遠近慕名求習者益踵相接。世諷無不悉心傳授,德藝並重,武醫相兼,故門弟子精其藝者尤多。世諷遠傳永安、尤溪、大田、德化等縣,桃李滿門,本縣除次子嗣迥、四子瑞盪外,猶有潘世金、葉斗、潘希烈、潘嗣生、顏國促、潘嗣川、林芳瓊、林芳超、鄭良明、潘嗣澤、柯劍鋒等多人,至於學生者,則難以計數。如今已再傳至第三、四、五代了,世門下濟濟眾眾,活躍在各地武術活動中。
光緒末年,有河南老翁者,孑然一身,逃澇至永,慕名與世諷論拳竟日,餐寢俱廢。老翁身懷絕技,公尊拜為師,奉養在家,敬若諸父。時公年近知天命,而篤學之心彌堅,得其真傳“鐵排打”之術藥。嘗兩足開立門檻之上,以腹迎棍,令十餘健兒次第以手頂推之,竟不能摧,自是技藝臻於博奧之境。後師老病,侍候湯藥,未嘗稍怠。及逝,執弟子禮厚葬之,春秋二祭不替。深為時人褒揚欽仰,謂有古長者風,武林同道尊崇之,有“古有鄭禮叔,今有祿詠伯”口碑。
民國初年,鄰縣安溪東溪曬穀坪,鄉里習武成風,有“拳頭巢”之稱。每年正月初三至初七日連日演戲酬神。陳姓鄉紳亦為當地出名拳師,下貼請世諷過境飲宴看戲。世諷云:“宴無好宴,席無好席,看戲是虛,試拳是實。進人鄉里,地形不熟,如蟋蟀跌落大肚蟻巢之中,須預為提防為要。”
至時,卜邀其徒潘世金、葉斗、潘希烈等八人,每人肩挑一長竹竿,上各系八盞油紙燈籠,自備乾糧,午後從達埔起程,沿山跋涉,酉時時分行抵曬穀坪外山上,但見各竹竿上燈籠齊明,行進間宛如長陣火龍。至村外山中時,燈籠齊熄,倚藏路旁,各人挽袖為記,分別潛入村中。陳姓村人,平素除農作外,依靠做米粉為業,各家各戶門口道旁,設有曬米粉之用木楔竹架。世諷吩囑其徒,所遇之木楔竹架,悉數搖松拔起,仍插原位,預留為家俬(器械)之用;吩咐兩人注意戲台油燈,四人分守戲台四角柱邊,一有變故,咳嗽為號,打熄油燈,拆倒戲台,乘亂作退路之計,已乃帶二徒大步入村。陳姓鄉紳出迎,邀至客廳茶敘。茶來手接,飲茶回杯,一來二去,已試過功夫,各人心知肚明,大笑而復坐。有好事者,見占不得上風,私語鄉紳,謂:“僅來三人,我等勢眾,何不打他一頓出氣?”鄉紳怒目而斥退之。有長者誡鄉紳曰:“適才山中小道,有數十盞燈火齊明,至村外燈火齊熄,恐已有五六十人潛入村中,有備而來,若打起來,將禍及鄉里,後果不堪構想。況且是我等下貼盛邀前來看戲,如此無禮待人,敗壞村風,徒惹惡名,不可為也!”鄉紳納勸,熱情陪同世諷看戲,戲完飲宴,相辭歸來。返回途中,山上數十盞燈火復又齊明,蜿蜒如龍。其村人見狀,暗自慶幸消災免禍。世諷歸來後,謂眾徒曰:“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古之弊端。學武不易,做人更難,夸強好勝,乃取禍之道也。講和扮戰角(色),時刻須斟酌。”世諷之大智大勇,於此可見一斑。此事迄今為猶為人所津津樂道。
辛亥革命以降,國家多事,有志之士愛國激情高漲,尚武聲浪,響徹雲霄。上世紀20年代初,世諷應陳嘉庚先生之聘,就任集美學村、廈門大學國術教練(時稱教授),以培養武術人才為已任。1926年重陽佳節,世諷應當政者之邀,在永春西校場表演拳術,藉以倡導,名列榜首,當場受金質獎章一枚獎勵。
民國十七年(1928年)十月,南京行將舉辦全國首屆國術考試(亦稱國考)。訊息傳來,農曆七月二十日,當政者召集全縣武術行家在西校場進行表演,參加赴考選拔。世諷見獵生喜,不顧年逾古稀,欣然應命出場。步馬所過,地上嫩草若爛,觀眾嘆為觀止。邑選世諷和潘嗣清、潘孝德、李萬悅、陳世德、鄭譽金、宋忠達、王忠瑛、林寶山等應考員九人,公列首選,以王世英為秘書長。經“呂(角劍)縣長給資保送晉京會試③”八月初十日成行。是時福建全省參賽者僅二十人耳,而邑人竟占其半。
十月抵南京,十五日編隊應考。據《申報》“國考特刊”中載:“預試計到考員341名(實到333人),……最先表演者潘世諷,精神矍鑠,”數百選手中,世諷被選為全國第一位最先表演者之殊榮,足見尊崇之至。他銀髯飄拂,布履長衫,結紮快當,精神矍鑠,健步登台。但見拳腳到處,枝節剛似鐵戟銅牌,手指柔如隨風擺柳,身如白鶴輕盈,足似枯樹盤根,各處筋骨關節,一齊運氣行力,一舉手一投足,無不恰到好處,一展南派永春白鶴拳風姿。“一時觀眾喝彩四起,掌聲如放爆竹。考試委員長、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亦擊節嘆許,贈以‘國術超群’獎章獎賞”④為碩老嘉勉。
永春應考員林寶山參加擂台賽,與一北派對手交鋒。前夕,在旅邸求教於世諷。世諷云:“此次國考,拳派薈萃,高手雲集,各有專長。吾永之拳並不後人,然臨陣全在膽壯智生、藝熟技變耳。若能以靜待動,以動引靜,觀其虛實,識其心事,以拈弓搭箭之法,先防寓攻,伺機後發先至,可保無虞。”翌日,林登台角技,遂以此招對陣,疊馬尋中,直逼對手退守無門,頻呼“不打!”甘拜下風,稱北面焉!獲中等排名第十六,論者以林之勝,系世諷指點之功。
是夕,永春應考員慶賀取得佳績。潘嗣清私邀世諷“二枝接”(散招交手)後,謂眾人曰:“老哥叔年逾古稀,氣力未退,寶山已勝,我等明日也報名參賽,以竟全功!”世諷曰:“鼓餘勇誠好事,但凡事須知已知彼,方可百戰不殆。若憑一時血氣之勇,個人勝負事小,永春聲名事大,況且汝等大都皆已年近五旬,拳怕少壯,若體力不支,難以久持,恐有不便之處,如有閃失,反為不美。”世諷之深謀遠慮,全局思想,自有高人之處。
永春應考員出場者八人(其中陳世德因故未能成行),預賽獲勝,均取得及格證書,榜上有名。二十日發給證書,至世諷時,中央國術館館長、本屆國考委員長張之江含笑地謂:“潘老同志,你明年須得再來,今兒須留下個玉照。”⑤遂叫攝影師攝一八寸小照,囑高掛於中央國術館,亦為尊崇殊榮之至。時《崇道報》以《特色出眾終屬潘老》為題報導此段佳話。
載譽歸來途中,廈門永春會館及精武體育會各機關致意歡迎;泉州當局派隊伍、培元學校學生集隊到泉州新橋頭歡迎榮歸。翌日表演國技,參觀者數千人,可謂榮矣!至永春時,各界人士連日治筵,搭錦棚唱南音,演大班唱戲慶賀,並為諸永春應考員掛匾揚名,甚為榮熱。為答謝家鄉父老深情,世諷等各攜證書並宣傳品在永春潤中公學介紹國考盛況,並舉行匯報表演。
先是時國考後,張之江館長,宋淵源(子靖)理事(永春人)等親自接見永春應考員,致祝賀之忱,“復殷殷勖以回永創辦國術分館,訓練青年,為國樹人諸大義⑥。”並委潘世諷、王世英等為籌備員,籌創“中央國術館永春分館”,及返永後,公等積極奔走呼號,各界人士亦應聲而起,經有關當局批准備案,籌備處印發宣言,遂選擇五里街“翁公祠”(祠祀前清永春州循吏翁學本)為館址,於十一月廿四日下午假商民學校召開成立大會,創辦“中央國術館永春分館”(俗稱“永春國術館”或“翁公祠國術館” ),世諷領各職員宣誓就職,為創始人之一。永春分館直接受中央國術館指導,有關人員由其寄發任命書。首議公推世諷為館長,而世諷為誘掖讓賢,辭以年邁家遠,僅任常務教師負責傳藝而已。四個月後,永春分館改選,眾望所歸,被推為館長。即以館為家,兢兢業業,口傳身授,為培養武術後繼人才嘔心瀝血。國術館舉辦二期每期四個月,共有學員128人,國術館成為在理論上,實踐了比較完整系統地傳授永春白鶴拳之陣地。
1929年春,南(安)永(春)安(溪)三縣運動會在南安詩山登科頭舉行。永春派出80多人代表參加。世諷備受推崇,任三縣運動會國術總評判長,他識見獨到,評判公正,術德遠揚。時福建省省長方聲濤在混成旅旅長陳國輝陪同下,特地觀看了世諷等之白鶴拳表演,深為讚揚。
陳國輝轄永時,對世諷深為敬慕。令二兵士挑白銀二擔(每百元稱一擔),造廬禮聘。世諷深感軍閥據地禍民,不為所動,辭以老,不許,乃外走避禍,未有歸期。陳曾從其徒顏國促學武,顏婉告其意,陳知之無奈何,囑人請歸,不得已乃親至縣衙面陳請辭。陳奉為上賓,治筵相敬。時有原任陳部國術教官某者,亦頗有名氣,正當盛壯,孔武有力。見陳殷勤,又恐奪其職俸,欺世諷癯瘦年邁,陽為請教,實包藏禍心。世諷窺其意,婉辭再三,彼更盛氣凌人,以為膽怯可欺,亦強之者三,陳又面命:“玩玩無妨”,情逼不已與之較量。世諷捧定昭揚,以待來勢,某者氣盛勢洶,硬橋硬馬,直竄中門,世諷遂用青龍出水之勢搖開,轉以白鶴纏脖之法擒拿以接,逋一粘橋,鉗扼其腕,扣其脈穴,某雖欲發欲脫者三,終不得解。某欲引拳入懷,世諷乘勢復使白鶴伸頸之法稍一寸勁抖挫,食指已如探囊取物輕點其胸即止矣。時外人均未之覺,僅見某者仰身後退半步,世諷復又拉回,輕握其手,笑謂幸教,並薦某留任,已乃堅辭。某者翌日烏紫瘀斑浮腫腕臂,既折服,復感其德,另日登門當面拜謝,長相往來。觀夫君子之風,不亦如是乎!
八月,世諷等應愛國僑領陳嘉庚之邀,為弘揚國粹,滌除積弱,乃組織“中央國術館閩南國術南遊團”(簡稱“閩南國術團”)於十月底抵新加坡,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各地巡迴表演獻技,一新國際觀瞻。一行廿人,世諷任國術團正主任,次子嗣回(時年四十八)、四子瑞盪(時年二十七)、孫儒聳(時年十三)、徒柯劍鋒等皆為團員。父子祖孫三代遠征重洋,弘揚國術之精神,備受陳嘉庚讚揚,亦傳為武林佳話。
蒙陳嘉庚先生贊助,及陳鏡清、李鐵民(新加坡《功報》總編輯兼督印人)二先生多次會見,獨多助力,關懷備至。11月1日晚上首演前與他們合影留念,壯其行色,使其表演獲得完滿成功。首演在新加坡小坂塗橋頭陳嘉庚公司製造廠新樓舉行,場面布置氣派,氣勢恢宏,首先映入眼帘者是門首上和梯門高懸之兩幅對聯。對聯寫著:
勿忘黃帝兒孫任人魚肉
相率中原豪傑為國干城
橫批: 國術重光 誰號東亞病夫此恥宜雪
且看中華國術我武維揚
讀來令人心情振奮,備感親切自豪,充分體現了海內外炎黃子孫之愛國激情。
首演氣氛熱烈,連演三日,盛況空前。11月17日下午,陳嘉庚偕福建會館執監委員在新加坡怡和軒俱樂部設宴招待該團,並與全體成員合影留念,滿懷愛國激情,書作以上兩幅對聯贈送該團。席間演說國術團出訪表演之精點和意義,勖勉永春白鶴拳師弘揚國粹,滌除積弱,為國雪恥揚光。真正是切中時要之金石之言,即在今天振興中華,將中華武術推向世界之時,仍然令人感到犖犖大端
經福建會館之廣為籌備,海外僑胞熱烈歡迎和全力支持,新、馬各地華文新聞媒體專題報導介紹、印發號外、國術專號,廣為宣介,各地社團、僑胞以最大之熱情,分別組織大會歡迎。世諷率團奔波獻演於新、馬各埠。該團除義務獻演外,其門票收入,半為經費,半捐贈當地僑團、學校,為我中華文化教育事業貢獻力量。又應海外僑胞要求,留下部分拳師,先後在新、馬各地設立國術館,傳授技藝,為永春白鶴拳風靡於東面亞奠定了堅實基礎。1930年中秋,世諷率團載譽榮歸。
閩南國術團新加坡之行,乃我國民間武術團體第一次出訪,開創以武術對海外進行文化交流之先河,使古老之民族瑰寶成為聯結海內外同胞之紐帶,架設聯繫各國人民友誼之橋樑,意義重大而深遠。世諷光榮其事,業績自在人心。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公以七十有三高齡,再度應陳嘉庚之聘,就任集美學村、廈門大學國術教練,為造就下一代武術人才貢獻餘熱。
時有一歹徒拳痞,前來學村啟釁,氣勢囂然。為保護莘莘學子,世諷憤然而出,正氣凜然,橫眉冷對。歹徒左蹦右跳,張牙舞爪,然終不敢稍近。世諷之威儀雄風,令歹徒心驚肉跳,恐自取辱,悻悻而逸。時至今日,猶有當時學生之後裔,前來尋訪故居,要求來永習藝。
世諷畢生以“持四善懍十戒”之戒約條文以教後人,勉勵學生身體力行,德藝雙修。
持四善者:善修其身,善正其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
懍十戒者:戒好鬥、戒好勝、戒好名、戒好利、戒驕、戒詐、戒浮夸逞能、戒弄虛作 假、戒挑撥離間、戒為非作歹。
1931年初,世諷因奔波勞頓,積勞成疾。病中復勵後輩宜宣揚國術精神,謂為強國健身之本。農曆辛未年正月初二(公元1931年2月18日)日午時,一代永春白鶴拳宗師,溘然長逝,享壽虛齡七十有四。噩耗傳來,永春各界人士數百人前往弔唁。因次子嗣回尚在馬來西亞任教,故停柩於厝。越年次子返國發喪。殯日,當局派軍警一連護柩以行,送殯隊伍長達一里許,可謂生榮死哀。世諷葬於達埔大呂山飼水垵,坐巽向乾兼辰戍,水出乾口,內附有壙志銘文。
潘世諷先賢於白鶴拳發祥之鄉,繼承各地高手秘傳,一生篤於弘揚、發展、創新永春白鶴拳術六十餘春秋。案中存有《白鶴仙師祖傳真法》、《白鶴拳家正法》及《八仙過海方編》拳法醫書三冊。惜乎手澤真跡,二十多年前毀於天火,祝融無情,遺物盡焚,致未能窺其全貌耳,豈不惜哉!
躬逢盛世,緬懷先賢,挖掘整理,繼承發展,貴在吾儕,夫豈多讓哉!看今朝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舊人,振我中華雄風,揚我中華武術,立於世界武林之中,先賢如泉下有知,當亦含笑也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