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川衍派歷史
閩南及台灣民居,每常在門額上鑲嵌“丁號”(丁即男丁,傳宗接代者),以示其宗姓根源。“潁川衍派”、“潁川世胄”、“潁水傳芳”即是其一。凡門額上鐫有這一“丁號”的,必是陳姓人家無疑。但有的錯將“潁”字寫成“穎”,而且以訛傳訛,那是不識潁川來歷的緣故。潁川為古郡名,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以發源於河南嵩山之潁水而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境轄登封、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以北縣地,後世轄境、治所屢有變化。潁川為陳國故地,“控蔡、潁之郊,綰汴、宋之道”,“原濕活衍,水流津通”,方圓百里,平坦肥沃,是一方中原寶地。所謂“潁川衍派”的陳門子孫,就是潁川侯陳軫(亦即田軫)的後裔。
陳,本是黃帝軒轅氏一個分支部族陳豐氏的族徽,它一邊是一面旌旗,一邊是一輛戰車,象徵這個部族的驍勇善戰。他們跟隨黃帝從西北遷徙到中原,定居在宛丘,即今河南省淮陽縣一帶。這一地方,也就被稱為陳地。相傳舜是陳姓的老祖宗。周武王滅商後,封舜的一個後裔—胡公滿於陳,成為一個小諸侯國,胡公滿的子孫以國為姓,胡公滿於是成為陳氏得姓始祖。
春秋時,陳國發生了一場爭奪王位的宮廷政變,陳厲公之子陳完逃至齊國,改姓田,做了個“工正”的小官。據《史記索隱》載:“敬仲奔齊,以陳田二字聲相近,遂以為田氏。”在保存中原古音的閩南語中,陳田二音僅韻母稍異。陳完第五代孫田乞做了齊景公的大夫,發動了一次政變,於是田乞的後裔得以世代為相。再傳至田和,索性奪取姜姓齊國政權,自立為齊太公。秦始皇統一中國之際,齊王田建出城投降,子孫紛紛改姓。田建之子田軫在楚國任相,被封為潁川侯,因遷入陳國故地的潁川,恢復了陳姓,改稱陳軫,遂成為“潁川陳”的始祖。
福建、台灣的“潁川衍派”陳姓宗親,應該是“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後裔。陳元光系河南固始縣人。唐總章二年(669年),閩粵交界地區的土著民族嘯亂,唐高宗李治派陳元光之父陳政任嶺南行軍總管,與陳元光於鹹亨元年(670年)率府兵3600人,跋山涉水,長途行軍,打到福建九龍江畔,終因寡不敵眾,退守九龍山。朝廷聞訊,又派陳政之兄陳敏、陳敷率領58姓軍校入閩支援。中途,陳敏、陳敷病故,陳元光祖母魏氏帶領軍眾,屯兵福建雲霄。陳政 、陳元光得到大軍支援,派兵抄襲叛軍,大獲全勝,閩粵的泉州、潮州始得安定。現在福建的許多地方以“平”、“安”、“靖”、“武”命名,大都是此次 征剿勝利的記錄。唐儀鳳二年(677年),陳政病故,20歲的陳元光承襲父職,統領這支萬人軍隊。永隆二年(681年),南海邊郡又發生動亂,朝廷命陳元光提兵入潮,平定嶺表。於是他邊征剿,邊開發,辟荊榛,辦學校,安撫士黎,任用賢能,使泉州、潮州一帶日漸富庶。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陳元光求建一州於泉潮間的上疏獲準,設定了漳州郡,陳元光為首任漳州刺史。他在一首詩中寫道:“屹然一鎮雲霄末,漸爾群言花柳春。男女生長通蕃息,五十八姓交為婚。”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陳元光去世,各地人民為紀念他的功績,紛紛建廟祭祀,遵其為“開漳聖王”。
“潁川衍派”的陳姓,因其始祖陳軫曾為田軫,且其祖先中有虞思、胡公滿等,故世有陳、田、虞、胡、姚五姓同宗之說。
陳家歷史
自媯滿封陳到西元前四七九年陳閔公亡於楚,陳國共傳二十世,二十六代君王,歷時五百八十八年。其間媯滿第十二代孫陳完,於西元前六七二年因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其子孫世任齊國的大夫、卿、相,至陳完十世孫田和,奪取姜姓齊國政權,建立了田氏齊國,歷史上稱“以田代齊”,又傳八君一八四年,至十六世孫田建時,被秦始皇所滅。田建有三個兒子,長子田升、次子田恆均改姓王,後繁衍為王姓的一部分(舜裔十姓之一王姓的其中一支派),三子田軫逃,後遷至潁川(今河南禹州、許昌、長葛一帶),恢復陳姓,此後陳氏在中原瓜瓞連綿,發展成為名門巨族。潁川也因此稱為陳姓的發祥地。陳軫的十世孫陳寰,字仲弓,東漢時任太丘長,德高望重,名傾天下,成為朝野學習的楷模,故後陳姓又多尊奉陳寰為潁川衍派的始祖。以後的陳霸先,也是陳寰的後裔。陳旺於唐昭宗大順元年(八九○年)詔賜立義門,至宋嘉韋佑八年(一○六三年),分析義門陳,也是陳定公後裔。以至後來“開漳聖王”陳政、陳元光父子(稱將軍派),唐中宗進士陳邕(太傅派)等陳姓名人,均出自穎川始祖陳寰公的派下,故而凡屬陳姓都用“潁川衍派”作為郡望,立為堂號。
因為陳姓人口眾多,又分為多次多種方式入閩,成為閩南第一大姓,在閩台有“陳林半天下”之說。而進入閩南的陳姓支分派衍,在各自位置發展,又成為該地區的開發始祖。所以,在“潁川衍派”總堂號之下,又分出若干的分堂號。
潁川各個姓氏
潁川在歷史上一直是大郡,自設立以後一直是京師之外人口最多,最為繁華的地方。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潁川郡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黃帝生於此,夏禹建都於潁川。也因此成為中國眾多姓氏的發祥地。歷史上潁川人才輩出,數不勝數。潮汕民間有不少陳姓世稱“潁川舊家”,說明其望出潁川。很多人不明其來歷,以致潮汕鄉村許多陳家門樓的牌匾上赫然刻著“穎川舊家”或“穎川世澤”,“潁”和“穎”不同,錯了還不知道。從陳家姓的新屋中,主人誤以“穎川”為始祖起源地的約占三分之一。這是以訛傳訛,誤導子孫。中國地名中有沒有“穎川”尚且不敢妄下結論,但百家姓中絕無望出“穎川”的(偶爾亦見某本書上誤植),這一點卻可以肯定。而“潁川”則名不虛傳、歷史悠久,有多個姓氏望出於此,陳姓就是其中之一。
■陳氏———陳yuanguang設定漳州,被後人尊為“開漳聖王”
■賴氏———南北朝時避亂江西,在當地迅速贏得響亮名聲
■韓氏———以“潁川”為堂號,雖遷居異鄉,仍以是潁川人為榮。
■陸姓———潁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230年)置郡,治所在陽翟(今禹州)。相當於今河南登封,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以北縣地。這支陸氏是吳郡陸氏的分支,開基始祖為東漢潁川太守陸閎。
■方姓——— 禹州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一九九七年,經過有關姓氏專家的考察論證,確定河南禹州方山鎮的方山為方姓鼻祖方雷公的封地,海內外方氏的發源地。
■鍾姓———同為“潁川堂”。至於五百年前這句話的原意是:“五百年前在一個鍋裡面煮肉吃”,在客家人裡面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家人,所以就有這個說法了。廣東興寧的資料的客家人中潁川堂的人是最多的。
■郭氏————新唐書的記載講清了五個問題,一是郭氏來源,郭氏來自姬姓,由虢叔之虢按聲轉為郭。二是陽曲是郭姓開宗之地,因虢叔裔孫序封於陽曲,號曰郭公。三是陽曲是郭氏居住延續接代之地,因郭全"代居陽曲",還生下了數代人。四是陽曲是郭氏祖籍地,因為"裔孫從潁川",郭氏之後代離開祖籍地陽曲而遷往潁川。五是虢叔為郭氏始祖,序是虢叔的裔孫,序做為虢叔後裔的代表者,是經周王朝正式承認的,從序開始號為郭分,成為虢轉為郭的第一代人。
■賴氏———潁川郡:秦王政17年置郡。相當今河南登封、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以北縣地。此支賴氏,其開基始祖為叔穎。
■庾姓———在兩漢時代形成了潁川和新野兩大郡望,而潁川庾姓最繁盛是當今庚姓中最大支派。
■烏姓———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後代,少昊氏以烏命官,有烏鳥氏,他的後人去鳥字姓烏,稱烏氏。望族出於潁川、汝南、鄱陽。
■繁姓———望居潁川郡(今河南省禹州市一帶)。歷史名人繁欽為漢末文學家。字休伯,潁川(今河南省禹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