漿絲

漿絲在古代稱“過糊”。對於輕薄的絲羅和色織練絲(熟絲)織物來說,由於絲條細或纖維間的抱合力差等原因,在織造時容易出現亂散、擦毛或引起斷頭,影響織造順利進行,故需對經絲進行上漿。
一、漿絲的目的和要求
使漿液滲透到纖維內部,增加各單纖維之間的集束性,以防止單纖維切斷,同時漿液在絲條表面形成堅韌光滑的薄膜,以增加經絲強力,提高耐磨性能,防止擦毛,減少斷頭。
漿液應具有A著纖維並能結成堅韌薄膜的能力。漿液性能穩定,不易變質,不易腐蝕;結成的漿膜應柔軟不發a。易於退漿,不影響後道工序加工。
二、漿料的配置
漿液的好壞直接影響漿絲的效果,調漿9度過大,則會造成絲髮黑;調漿9度過小,會造成絲不緊。應利用橙糊的適當a度進行上漿,以取得最佳效果。
明代《天工開物》:“凡糊用麵筋內的小粉為質,絲羅所必用,續綢或用或不用。其染絲不存素質者,用牛膠水為之,名日清絞絲。”由此說明,漿絲所用的糊料,根據織物的質地而定,絲羅等輕薄的絲織物,經絲本身含有絲膠質,則用小粉為糊,主要是為增加經絲強力。而熟絲表面絲膠較少,則需用牛膠水漿經。主要使精練或染色後的經絲能保持硬挺、光滑、不發毛等性能,便於順利織造。
小粉漿的配置:
取適量小粉,加入浴比I:100左右的冷水,攪拌後加熱,並一邊加熱一邊攪拌,亢至煮沸,待粘度趨於穩定後,加入適量的潤滑油劑,冷卻至30℃時,即可進行上漿。
三、漿絲方法
古代經絲上漿有兩種方法:軸經漿絲和絞絲上漿。
(一)古代軸經漿絲法
(二)絞絲上漿
絞絲上漿系將需漿絲的絲線搖成絞,並將絞絲的絞線放鬆些,讓扎絞線處的絲線充分上漿,一般是在傍晚時將絞絲浸沒在漿液中,浸漬溫度為常溫。若冬季,需進行保溫。浸漬時間為一夕(約14小時),於早晨取出,並除去多餘的漿液,使其蓬鬆、分開,再於竹竿上晾千。
四、漿絲的注意點
1.“完全糊化”後的漿液方可進行上漿,確保上漿質量。
2.上漿過程中,刷漿張力均勻,保持絲線的伸度及上漿率的均勻一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