漿果楝

漿果楝屬於雙子葉植物綱,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泰國,越南至印度尼西亞(爪哇),帝汶島及菲律賓。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所屬卷:Cipadessa Bl.
所屬科:Meliaceae nom. conserv.
中文名:漿果楝
其它中文名:“亞羅椿”、“苦亞羅椿”、“埋皮仿”、“哈皮仿”、“秧勒”(西雙版納傣族語)。
文獻來源:Cipadessa baccifera (Roth) Miq. (1868); C. DC. (1878); Rehd. et Wils. in SARG. (1914); Chun (1940); Harms in Engl. et Prantl (1940); How et T. Chen (1955).
Melia baccifera Roth (1821), DC. (1824); Cipadessa fruticosa Bl. (1825); Hiern in Hook. f. (1875); Harms in Engl. et Prantl (1897); Pellegr. in Lecte. (1911)* ; Mallea rothii Juss. (1830)* .

形態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高1—10米;樹皮淡褐色;小枝幼時被細柔毛,後漸無毛。葉連柄長8—25厘米,葉軸被疏柔毛至無毛,有小葉4—6對;小葉對生,膜質,長卵圓形至橢圓形,長1.5—8厘米,寬1—3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闊楔形表面無毛或沿中脈有疏柔毛,背面沿中脈和側脈被稀疏、緊貼的長柔毛,側脈8—10對、纖細;具短柄。圓錐花序長8—13厘米,近無毛。花白色或淡黃色,徑約3毫米;萼5齒裂,裂齒闊三角形,外面被細柔毛,花瓣膜質,長橢圓形,長約2.5毫米,短尖,近無毛,雄蕊管無毛,花葯卵形,無毛;子房無毛。果紫紅色,徑約4毫米。花期4—6月,果12—2月成熟。

分布及生境及功能用途

產滬西、龍陵、耿馬、思茅、普文及西雙版納。生長於海拔500—1600 米的常綠闊葉林,鐵刀木林、疏林、灌叢中,常見。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泰國,越南至印度尼西亞(爪哇),帝汶島及菲律賓。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產滬西、龍陵、耿馬、思茅、普文及西雙版納。生長於海拔500—1600 米的常綠闊葉林,鐵刀木林、疏林、灌叢中,常見。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泰國,越南至印度尼西亞(爪哇),帝汶島及菲律賓。
根或樹皮治瘧疾、感冒、腹瀉、痢疾、皮膚瘙癢、外傷出血。

藥用價值

【藥 名】:漿果楝
【拼 音】:JIANGGUOLIAN
【來 源】:為楝科植物漿果楝屬漿果楝的根及樹皮。
【功 效】:疏風解表、祛濕止痢、祛風止癢。
【主 治】:治外感風熱、咳嗽、少痰、發熱、濕熱痢疾、皮膚瘙癢。
【性味歸經】:苦,涼。肺、膀胱、小腸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服,9一20克。
【別 名】:亞羅椿、苦亞羅椿、埋皮紡、秧勒(傣族語)、老鴉樹、老鴉飯(雲南)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我國雲南西部和南部。
【拉丁名】:漿果楝 Cipadessa baecifera Miq
【考 證】: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