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土豬
漳浦土豬,閩南語古稱“趴趴跑”, 屬龍溪血統派系的古豬種,自北宋以來生長在中國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一帶,全身呈黑色毛膚色,蹄子與一般豬不同,它與地面呈45度角,善於爬坡,體能好,是瀕臨滅絕的珍稀品種。
漳浦土豬品種
“漳浦土豬”又稱作“漳浦高腳豬”和“趴趴跑”,以肉質細膩、甘甜,營養豐富而著稱,屬中國福建漳州民間世代飼養的龍溪豬種,這種土豬體重不是很大,一般約有160-200斤重,由於習性好四處走、擅爬山、甩尾巴、吃百草,自古當地閩南語俗稱其為“趴趴跑”。這種土豬歷來被人們放養於漳州地區平原,屬於世界上少有的優質良種土豬之一。
“漳浦土豬”與其他土豬相同都是全身毛色全黑,體窄腿高,性情活潑,肌肉發達,肥瘦比例呈黃金比例,其蹄子與一般豬不同,它與地面呈45度角,所以也稱為“高腳豬”,它善於爬坡,體能好,因為生活中適當運動,現代人譽其為“運動土豬”。 漳州市沿海及平原,廈門市和泉州市沿海,以及廣東潮汕鐃平沿海。
漳浦土豬歷史
“漳浦土豬”的飼養歷史可追溯到千年以前。該豬覓食百草和五穀雜糧,又因福建漳州市漳浦縣靠海,農戶會在豬食中加入牡蠣、貝類、魚蝦等,“日僅一飼”,並將豬放牧於灘涂、坡地之上。飼養期長達300天以上,因此其肉質細嫩、醇香、有嚼勁,口感好,水分少、營養豐富。其前肩肉,肥瘦兼有、交錯形成大理石紋,切薄之後,如雪花綻放,入口即化,為豬肉中之珍品。
明朝中後期倭寇猖獗,以福建平潭島主要據點,屢屢進犯東南沿海。相傳,倭寇南下進犯兩廣時遭遇颱風,到漳浦前亭避風,倭首松浦隆信吃到小倭首“進貢”的漳浦土豬肉,品嘗之後驚呼“天之味”。於是,就在漳浦境內長期據點,頻頻搶掠,並將搶到的漳浦土豬“專貢”倭首享用。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倭寇二萬餘人,圍攻仙遊,被戚繼光擊敗。倭寇沿同安逃往漳浦據點,並與漳浦倭寇會合設伏。戚繼光分兵五哨,身自督戰,大敗倭寇於蔡丕領。餘下倭寇,掠漁舟出海逃遁,此為明代驅倭戰鬥中的重要一役。為慶祝此大捷,當地百姓肩扛“豬公”,跳起“大鼓涼傘”,冒雨迎接和犒勞戚家軍。戚家軍雖軍紀嚴明,但拗不過鄉民的熱情,亦品嘗了漳浦土豬肉。漳浦土豬的美味,給戚家軍留下深刻印象。戚繼光對漳浦土豬的前肩肉(古代稱“禁臠”)尤為喜歡,因其肉紋理紅白相間,猶如雪花散落於紅土地之上,遂命名為“南國飄雪”。自此,“漳浦雪花肉”之名開始在民間逐步傳開。
平定倭寇之後,漳浦農家逐漸形成了戶戶養豬 的風氣,形成了“見母必留,先留後選”的自繁自養傳統。至清朝康熙年間,漳浦土豬與其他中國當地特色優良食材一同被選,隨英國商船被送到歐洲供英國皇室品嘗。中華民國31年(1942年)福建漳浦全縣土豬已經達26288頭;1950年平均戶養1.12頭;1956年農村實現合作化,開始集體放漳浦土豬,後曾連續三年,出口5萬頭往香港,在養殖業引起轟動,並在香港屠宰、分割、包裝後,再次被運往歐洲。80年代後,中國全方位引進高產的瘦肉型白豬,土豬的古早肉味逐漸淡出人們的餐桌,漳浦土豬這個品種也不例外,二十一世紀初,更是到了即將瀕臨滅絕的程度。
2008年,國內幾位著名教授專家與當地人一起開始收集、排查、保護這種國寶級豬肉品種並重新梳理出了“漳浦土豬”的品種。緊接著正投入建立一套嚴密的制度以保障漳浦土豬的質量和品牌聲譽,例如,建立幼豬的檔案,記載三代以上的血統以及飼養成長全過程。閩南語稱“趴趴跑”的“漳浦土豬”這一貴族肉材從瀕臨滅絕到逐步培育發展起來,那種中國人幾十年前品嘗的“古早肉味”正在隨著土豬肉興起之風逐漸回歸。
漳浦土豬大事記
1564年,戚繼光品嘗“漳浦雪花肉”稱其為“南國飄雪”;
1706年,漳浦土豬隨英登國商船首次陸歐洲;
1942年,漳浦土豬數量達26288頭;
1956年,由於肉質優良,漳浦土豬被選出口香港5萬頭;
1950-80年代,國家引進白豬品種開創商品量化的雜交時代;
2000年,漳浦土豬珍稀品種到了瀕臨滅絕的程度;
2008年,國內著名教授專家與當地人開始收集、排查、保護漳浦土豬;
2011年,漳浦土豬有著民間1000年養殖歷史的 “古早肉味”重新回到國人餐桌;
漳浦雪花肉
“漳浦土豬” 至少需要養滿11個月,一般都在一年多後才準予出欄,比一般的豬飼養多6-8個月。其肉質細膩、甘甜、醇香、有嚼勁,是土豬肉中的珍稀品種,因為肉鮮紅柔潤,文脈清晰美麗,精緻的美食家用舌尖可以明顯觸覺。而“漳浦土豬”的豬頭部下腮與頸部之間的“漳浦雪花肉”堪稱肉中極品貴族,不過不是每頭漳浦土豬都能產出“禁臠”,平均一頭成豬僅僅只能產出不到2公斤的“漳浦雪花肉”。其肉從樹枝狀、雪花狀、霜片到霧點……逐步形成紋理,最後如大理石紋般紅白色彩交相輝映,看起來像牛肉一樣鮮紅,紋理與日本和牛頂級雪花肉媲美。這種貴族肉品富含更豐富的蛋白質、胺基酸等營養成分,堪稱福建之寶,是中華貴族肉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