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山群

漢高山群

漢高山群

地層名稱:漢高山群

地層名稱(英文):Hangaoshan Gr

階代碼:Ch

地區代碼1:?

命名:

E.那琳(E.Norin)1924年命名。命名剖面位於山西臨縣東南的漢高山。

沿革:

E.那琳所建的 “漢高統”,指漢高山一帶的元古宙陸相地層序列,並劃分為“下部礫岩質砂岩(河成層)”、“頁岩”和“上部砂岩(風成層)”三個次級地層單位。另外還有一個“輝綠岩層”,由幾層被凝灰岩隔開的杏仁狀輝綠岩組成。1928年後,“漢高統”常被稱為“漢高砂岩”。1967年山西省地質局區測隊在婁煩縣天池店鄉白家灘東2.5km處發現一套安山岩,認為可與“漢高砂岩”對比,沿用北京地質學院實習隊意見,稱“小兩嶺安山岩”。《山西省區域地層表》編寫組(1979)將“漢高砂岩”改稱漢高山群,下分三個組,但未命名,僅以序號稱之。1978年山西地質局624隊在太原市北的柏板鄉關口村西鑽孔中鑽遇英安流紋岩和安山玄武岩,經山西區調隊研究,認為可與漢高山群對比。因此,現稱的漢高山群,包括漢高山一帶的陸相碎屑岩、婁煩的安山岩和關口英安岩三部分,但三者之間的確切關係仍不明了。1983年喬秀夫等得小兩嶺火山岩的全岩Rb-Sr等時線年齡為(1784±56)Ma(1σ)。

特徵:

在漢高山,為一套河流相粗碎屑岩。自下而上,第一組為紫紅色—灰黃色礫岩、含礫砂岩、長石砂岩、砂質頁岩和頁岩,夾有安山質凝灰岩,厚>135m;第二組為黃色含礫長石砂岩,夾灰紫色、黃綠色頁岩、長石砂岩,厚105m;第三組為灰黃色礫岩、白色石英砂岩與紫紅色頁岩,夾有杏仁狀與塊狀安山岩,厚40餘米。上述三組間均有沉積間斷。漢高山群與其上的寒武紀“霍山砂岩”等為不整合接觸;與下伏太古宇界河口群或呂梁山群不整合漢高山群分布零星,出露面積很小,在漢高山約5km2,在婁煩白家灘小兩嶺約3.5km2。關口一帶,地表未出露,據物探資料推測分布面積約20km2。

備考:

編撰者:張鵬遠、陳晉鑣

作者1:山西省區域地層表編寫組

年份1:1979

系名:中元古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