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碑簡介
曹全碑(國寶級文物)漢中平二年(公元185)高272厘米,寬95厘米。明萬曆初合陽縣莘里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館,現在西安碑林。內容為王敝記述曹全生平。
碑高約1.7米,寬約0.86米,長方形,無額,石質堅細。碑身兩面均刻有隸書銘文。碑陽20行,滿行45字;碑陰分5列,每列行數字數均不等。明萬曆初年,該碑在陝西郃陽縣舊城出土。在明代末年,相傳碑石斷裂,人們通常所見到的多是斷裂後的拓本。
碑刻釋文
君諱全,字景完,敦煌效穀人也,其先蓋周之胄,武王秉乾之機,翦伐殷商,既定爾勛,福祿攸同,封弟
叔振鐸於曹國,因氏焉,秦漢之際,曹參夾輔王室,世宗廓土斥竟,子孫遷於雍州之郊,分止右扶風,或在安定,或處武都,或居隴西,或家敦煌,枝分葉布,所在為雄,君高祖父敏,舉孝廉,武威長史,巴郡朐忍令,張掖居延都尉,曾祖父述,孝廉,謁者,金城長史,夏陽令,蜀郡西部都尉,祖父鳳,孝廉,張掖屬國都尉丞,右扶風隃麋侯相,金城西部都尉,北地大守,父琫,少貫名州郡,不幸早世,是以位不副德,君童齔好學,甄極毖緯,無文不綜,賢孝之性,根生於心,收養季祖母,供事繼母,先意承志,存亡之敬,禮無遺闕,是以鄉人為之諺曰:重親致歡曹景完,易世載德,不隕其名,及其從政,清擬夷齊,直慕史魚,歷郡右職,上計掾史,仍辟涼州,常為治中,別駕,紀綱萬里,朱紫不謬,出典諸郡,彈枉糾邪,貪暴洗心,同僚服德,遠近憚威,建寧二年,舉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馬,時疏勒國王和德,弒父篡位,不供職貢,君興師征討,有兗膿之仁,分醪之惠,攻城野戰,謀若湧泉,威牟諸賁,和德面縛歸死,還師振旅,諸國禮遺,且二百萬,悉以薄官,遷右扶風槐里令,遭同產弟憂棄官,續遇禁罔,潛隱家巷七年,光和六年,復舉孝廉,七年三月,除郎中,拜酒泉祿福長,訞賊張角,起兵幽冀,兗豫荊楊,同時並動,而縣民郭家等,復造逆亂,燔燒城寺,萬民騷擾,人褱不安,三郡告急,羽檄仍至,於時聖主咨諏,群僚鹹曰:君哉,轉拜郃陽令,收合餘燼,芟夷殘逆,絕其本根,遂訪故老商量,俊艾王敞、王畢等,恤民之要,存慰高年,撫育鰥寡,以家錢糴米粟,賜癃盲,大女桃婓等,合七首藥神明膏,親至離亭,部吏王皋、程橫等,賦與有疾者,鹹蒙瘳悛,惠政之流,甚於置郵,百姓襁負,反者如雲,輯治廧屋,市肆列陳,風雨時節,歲獲豐年,農夫織婦,百工戴恩,縣前以河平元年,遭白茅谷水災害,退於戌亥之間,興造城郭,是後舊姓及修身之士,官位不登,君乃閔縉紳之徒不濟,開南寺門,承望華岳,鄉明而治,庶使學者李儒、欒規、程寅等,各獲人爵之報,廓廣聽事官舍,廷曹廊閣,升降揖讓朝覲之階,費不出民,役不乾時,門下掾王敞,錄事掾王畢,主簿王歷,戶曹掾秦尚,功曹史王顓等,嘉慕奚斯,考甫之美,乃共刊石紀功,其辭曰:懿明後,德義章,貢王廷,徵鬼方,威布烈,安殊荒,還師旅,臨槐里,感孔懷,赴喪紀,嗟逆賊,燔城市,特受命,理殘圯,芟不臣,寧黔首,繕官寺,開南門,闕嵯峨,望華山,鄉明治,惠沾渥,吏樂政,民給足,君高升,極鼎足中平二年十月丙辰造
流傳版本
隸書
也叫“隸字”、“左書”。是由篆書簡化演變而成的一種字型,把篆書圓轉的筆畫變成方折,在結構上,改象形為筆畫化,目的是為了書寫方便、快速。 始於秦代,普遍使用於漢魏。晉朝衛恆的《四體書勢》說:“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指胥吏,即辦理文書的小吏)佐書,曰隸字。”就是說,隸書本來只是小篆的一種簡率快速寫法,到了漢朝,經過加工,發展成為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字型。秦隸也叫“古隸”,同小篆相差不很遠:漢隸也叫“今隸”,其筆勢、結構都與小篆不同。漢隸西漢與東漢也有較大的區別,西漢的隸體筆畫比秦隸簡省,但尚無波磔(捺筆挑勢);至東漢時,始有波捺,後人又叫“八分”。隸書的結構打破了六書的傳統,奠定了楷書的基礎,提高了書寫的效率,它的產生,標誌著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西安碑林博物館陳列的東漢《曹全碑》,可謂是隸書的代表,漢碑中的精品。“曹全碑”全稱為《合陽令曹全碑》。刻於東漢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由王敞等人鐫立。明萬曆初年在合陽縣(今陝西合陽)萃里村出土。碑文記載了東漢末年曹全鎮壓黃巾起義的事件,也記載了張角領導農民起義波及陝西的情況,也反映了當時農民軍的聲勢和合陽縣民郭家起義等情況,為研究東漢末年農民起義鬥爭史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此碑石黑明如塗油脂,光可鑑人,書體是用隸書寫成。文字清晰,結構舒展,字型秀美飛動,書法工整精細,秀麗而有骨力,風格秀逸多姿,充分展顯了漢隸的成熟與風格。此碑碑石精細,碑身完整,實為漢碑、漢隸之精品。也是目前中國漢代石碑中保存比較完整、字型比較清晰的少數作品之一。該碑是漢代隸書的重要代表作品,在漢隸中此碑獨樹一幟,是保存漢代隸書字數較多的一通碑刻,字跡娟秀清麗,結體扁平勻稱,舒展超逸,風致翩翩,筆畫正行,長短兼備,與《乙瑛》、《禮器》同屬秀逸類,但神采華麗秀美飛動,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態,實為漢隸中的奇葩。它以風格秀逸多姿和結體勻整著稱於世,因此歷來為書家所重。清萬經評云:“秀美飛動,不束縛,不馳驟,洵神品也”。孫承澤評其書云:“字法遒秀逸致,翩翩興《禮器碑》前後輝映漢石中至寶也。
內容
碑陽銘文記述郃陽縣令曹全的家世及生平。曹全為漢初名相曹參的後代,建寧二年 (169)舉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馬,率兵征討疏勒國,殺其王和德,遷右扶風槐里令,後任郃陽令。此碑是其下屬群僚集資刻石以頌其功之作。碑陰刻門下故吏姓名及捐資數目。碑文中所記平疏勒事,與《後漢書·疏勒傳》頗有出入,因碑為當時所立,故其記事為史家所重視。碑中記載了光和七年黃巾起義時,“幽、冀、兗、豫、荊、揚,同時並動”的形勢,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碑文字型精美,飄動秀逸,為漢隸代表作之一。
現代書家費聲騫評《曹全碑》:“此碑書法秀潤典麗,字形飄逸多變,是著名的漢隸之一。但有人嫌它圓勻柔美有餘而樸素雄健不足。其實《曹全》隸法,遒麗緊密,虛和雍雅,筆意飛動,字里金生,行間玉潤,柔中帶剛,細筋入骨。在漢隸的碑刻中,《曹全碑》堪稱字跡最為清晰的一種。運筆以“圓筆”為主,波畫行筆的提按極為分明。筆畫的粗細基本屬於“二分筆”,初學者筆力不夠,如果一味追求它秀美的外形表象,行筆時撳得過細,往往容易失之於纖弱。它的波畫“燕尾”處也極為圓潤精到,臨習時如呈“方形”,亦易失去原跡的風神。捺筆的波磔忌過於輕飄浮滑。
發現
《曹全碑》全稱《郃陽令曹全碑》。刻於東漢中平二年(185)十月二十一日。明萬曆初年在陝西郃陽舊城莘村掘得此碑,篆額佚失不存。出土時字劃完好,一字不缺,清康熙十一年(1672)後,中有斷裂,今則缺滅之字更多,但漢碑中少有較此完好者。出土後移存郃陽縣孔廟東門內,西向。1965年移置陝西省博物館碑林第三室。
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此部《曹全碑》系明拓“悉”字未損本。碑高253厘米,寬123厘米。割裱本,內框高25厘米,寬11.5厘米;外框高31.5厘米,寬16厘米,計21開。隸書,二十行,行四十五字。碑陰五列:首列一行;二列二十六行;三列《金石萃編》載為八行,歐陽輔《集古求真》載為五行;四列《金石萃編》載為十八行,歐陽輔《集古求真》載為十七行;五列四行。
《曹全碑》系晉王敞等紀念曹全功績而立。王敏、王畢等立石。曹全,字景完,敦煌效穀人。碑文主敘曹全為弟分憂,棄官還鄉,又遇禁綱,於家隱居,光和七年再任郎中拜酒泉祿福長等身世,從側面反映了以張角為首的農民起義,風起雲湧,聲勢浩蕩。碑文銘辭三行,三字為句,空三行書年月一行,在碑陽正文末。
碑陰刻立碑題名者的題名,有處士、縣三老、鄉三老、門下祭酒、門下議掾、督郵、將軍令史等。
此部《曹全碑》系清朱彝尊、翁方剛等舊藏之明拓“悉”字未損本。朱彝尊,清朝學者,字錫鬯,號竹垞,秀水(今浙江嘉興)人。博學多才,尤工於詞,為清代大家。翁方剛,字正三,號覃溪,清朝學者,精於經學考據,又擅長金石之學,所著《兩漢金石記》考證精審。外題簽為梁啓超題“朱竹垞舊藏本曹全碑,今歸飲冰室。己丑正月題”,內題簽為翁方綱題“曹全碑曝書亭藏本”,並鈐“覃豀鑑藏”朱文長方印。”朱彝尊、翁方綱、梁啓超遞藏,有梁啓超、翁方綱題跋,趙懷玉札,李彥章觀款。鈐有“彝齋”、“啟超”、“梁”、“竹垞”、“子孫後世家傳之寶”、“翁方綱”、“漢籌之印”、“文淵閣校理翁方綱藏”、“蘇齋金石文”、“容齋清玩”、“飲冰室藏”、“葉志詵審定記”、“東卿過眼”、“朱彝尊印”、“李彥章印”等印。此本為首行“秉乾之機”之“乾”字未穿,第九行“悉以薄官”之“悉”字未損。碑版字型勻整秀麗,分縱橫行,體態扁平,行距疏朗,逸致翩翩,清萬經評云:“秀美飛動,不束縛驟,洵神品也”。人們譽它象“風流自賞的三河少年,文雅可愛的蘭閨玉女”,是漢隸中用圓筆的典型作品。
《曹全碑》為著名漢碑之一,在現有漢碑中,是保存漢代隸書字數較多的一通碑刻。拓法雖不為精善,但較之當時所拓,神理渾淪可愛。不僅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而且含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中除記述曹全之生平、功績,以及世系外,並記載了漢代以張角為首發動的農民起義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可作為訂正歷史之參考。此碑文多別字,故後人疑為摹刻者,然就其端直朴茂而言,非漢人所不能。
茲選照三開,既碑文首一開、“‘悉’字未損”一開以及碑文末一開。
碑陰
處士河東皮氏岐茂孝才二百,縣三老商量伯祺五百,鄉三老司馬集仲裳五百,徵 博士 李儒文優五百,故門下祭酒姚之辛卿五百,故門下掾王敞元方千,故門下議掾王畢世異千,故督郵李諲伯嗣五百,故督郵楊動子豪千,故將軍令史董溥建禮三百,故郡曹史守丞馬訪子謀,
故郡曹史丞楊榮長孳,故鄉嗇夫曼駿安雲,故功曹任午子流,故功曹曹屯定吉,故功曹王河孔達,故功曹王吉子僑,故功曹王時孔良五百,故功曹王獻子上,故功曹秦尚孔都,故功曹王衡道興,故功曹楊休當女五百,故功曹王衍文珪,故功曹秦杼漢都千璉,故功曹王詡子弘,故功曹杜安元進元孔宣萌仲謀,故郵書掾姚閔升台,故市掾王尊文熹,故市掾杜靖彥淵,故主簿鄧。
化孔彥故門賊曹王翊長河,故市掾王理建和,故市掾成播曼舉,故市掾楊則孔則,故市掾程璜孔休,故市掾扈安子安千,故市掾高頁顯和千,故市掾王?季晦千,故門下史秦靜先起,故賊曹史王授文博,故金曹史精暢文亮,故集曹史柯相文舉千,故賊曹史趙福文祉,故法曹史王敢文國,故塞曹史杜苗幼始,故塞曹史吳產孔才五百,□□部掾趙炅文高,□□曹史高廉□吉千,義士河東安邑劉政元方千,義士侯褒文憲五百,義士潁川臧就元就五百,義士安平祈博季長二百。
譯文
曹君諱名曰全,字景完。是敦煌郡效谷縣人氏。其先祖是周朝姬氏,昔日周武王姬發,乘執掌乾坤之機,滅掉殷商,功勳既定,福袛和官祿應該分享,於是封其弟叔振鐸於曹國,這是以曹為姓氏的開始。秦末漢初之際,(曹全的先祖)曹參輔佐王室(劉邦)。漢武帝(世宗)擴充疆土,將其子孫遷徙於古雍州近郊,分別住在扶風和安定、武都、隴西、敦煌等地。(曹氏)後裔分布各地,雄居一方。君之高祖名敏,他舉孝廉、歷任武威長史,巴郡朐忍縣令和張掖居延都郡的都尉。其曾祖名述。舉孝廉,任謁者、金城長史、夏陽縣令和蜀郡的西部都尉。其祖父名鳳。曾舉孝廉。任張掖屬國都尉丞,又任右扶風隃糜侯國之相。以及金城西部都尉和北地郡太守。(有政績曾得天子獎勵)。其父名琫,少年時即州郡聞名,可惜不幸早逝。所以其地位不能與其德相符。
君(曹全)兒童時期就好學習,他能鑑別(非常難懂的)讖諱經學,他無書不看,並能綜合貫通。孝敬前輩的觀念,已在心中生根,他收養了叔祖母,又十分孝敬繼母,父母,其心情他能預測,父母的遺志,他能繼承。不管父母存亡,其尊敬和禮儀都十分周全。所以鄉人有諺語說:“曹景完重親情,到了以此為樂的程度。”他的道德和美名,會歷代相傳,永不隕沒。
到他從政以後,其清廉可比伯夷、叔齊,其鯁直不讓史魚。他多次擔任一郡的重要職務,如曾任上計掾史(晉京獻計),又到涼州,任治中、別駕等職,所到之處,皆能綱紀鮮明、尊卑有序。至其擔任郡守等職,能彈彈劾枉法者,糾正邪惡事,能使貪暴者革面洗心,同僚們都佩服其德行,其聲威震懾四方。
東漢建寧二年(公元169年)他被舉薦為孝廉。授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馬,當時疏勒國國王和德,是弒了其父才得到王位的。他不向中央貢稅述職,於是(曹全)興師問罪。他能像吳起那樣為士兵吮毒、有酒大家分享。他在攻城和野戰之中,謀略如泉涌,威猛不減諸甲兵,將疏勒王和德當面活捉處死。當他率軍旅凱旋還師時,諸國無不遣使送禮,數日達到二百多萬,他全交公並登記賬冊。
後遷右扶風郡之槐里縣為縣令。時遇胞弟病故,辭官回家,又遇黨錮之變,就在家隱居了七年,至光和六年,又重被推舉為孝廉。七年叄月,被任命為郎中、酒泉郡祿福縣縣長。妖賊張角,在幽州(河北)冀州(河南)一帶起兵,兗、豫、荊、楊諸州同時回響。而本縣農民郭家等也起來造反,他們焚燒城中官署,萬民都受到騷擾,人人不得安寧,多郡(三郡)同時告急,特急的情報頻頻傳來。那時聖主(皇上)徵詢臣僚的意見,群僚都說:問君(曹全)吧!他遂被任命為郃陽縣令,(他一到任)就撲滅戰後的余火、清除殘餘的亂者,以收斬草除根之效。接著他又訪問本縣之三老商量。他攜同當地俊傑王敞、王畢等人,體恤民眾的急需,慰問年老之人,撫育鰥寡孤獨。還以自家之錢買來米糧,贈送體弱多病和盲目之人。
其大女兒桃婓等,配好治刀傷的“神明膏”,親自送到離城很遠的亭舍。其下屬王宰、程橫等人,送給傷病者,大多都被治癒。(曹全)的惠政美名,傳播得比郵差送信還快。百姓們抱著孩子、背著東西,紛紛返回故里。房屋得以修繕,商店排列整齊,雖是風雨時節(社會極不安定),糧食亦得豐收。種田的農民和織布的婦女,還有手工業者,無不感恩戴德。本縣在和平元年(公元150年),曾遭受白茅谷水災,水害退於戊戌、己亥之閒,那時興造了城郭。
自此(水災)以後,當地舊民和紳士,均未得官位(或官位不高)。曹君憐憫縉紳們不幸的遭遇,開啟了南寺之門,使西嶽華山赫然在目。他廣聽民意,開明治事。使學人如李儒、欒規、程寅等人,都獲得了相應的“爵位”,。又擴充了相應的官舍和各曹(具體辦事機構)廊閣等建築,就是用以朝見和行揖讓之禮的階梯也得以修整。其費用不讓民眾出納,施工也不侵占農時。
下屬門下吏王敞、錄事王畢、主簿王歷,戶曹秦尚、功曹史王顓等人,大家羨慕奚斯之作《魯頌》,考查了曹氏德政之美,故共同刻石以紀其功。其辭為:美哉君曹,德義明彰。恭奉朝廷,出征“鬼方”。威烈遠布,撫慰八荒。軍旅凱旋,槐里為。兄弟情深,歸里奔喪。可嘆“逆賊”焚燒城池,特受重任,收拾殘局。剪除不臣,安定黎民。修繕官寺,大開南門,門闕崴峨,華岳如臨。人和政通,萬民沾惠。官吏稱頌,衣食足豐。君應高升,功同三公。
東漢靈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丙申朔)二十一日丙辰造碑
匯品
[清] 梁 巘:學隸初臨《曹全》易飄。(《評書帖》)
[清] 朱履貞:惟《曹全碑》,明季始出土,於漢碑中最為完好,而未斷者尤佳。邇來擊拓既久,字跡模糊,時人重加刻畫,惟碑陰五十餘行,拓本既少,筆意俱存。雖當時記名、記數之書,不及碑文之整飭,而蕭散自適,別具風格,非後人所能仿佛於萬一。此蓋漢人真面目,壁坼、屋漏,盡在是矣。(《書學捷要》)
[清] 孫退谷:《曹全完碑》萬曆間始出郃陽土中,惟一“因”半缺,余俱完好。且字法遒秀,逸致翩翩,與《禮器碑》前後輝映,漢石中之至寶也(《庚子消夏記》)
[清] 康有為:至於隸法,體氣益多:秀韻則有《曹全》、《元孫》。(《廣藝舟雙楫》)
臨習方法
注意事項
該碑是漢代隸書的重要代表作品。它以風格秀逸多姿和結體勻整著稱於世,因此歷來為書家所重。清孫承
澤《庚子銷夏記》稱:“字法遒秀逸致,翩翩與《禮器碑》前後輝映,漢石中之至寶也。”清朱履貞在《書學捷要》中稱:“惟碑陰五十餘行,拓本既少,筆意俱存。雖當時記名、記數之書,不及碑文之整飭,而蕭散自適,別具風格,非後人所能仿佛於萬一。此蓋漢人真面目,壁坼、屋漏,盡在是矣。”清萬經《分隸偶存·漢魏碑考》稱:“書法秀美飛動,不束縛,不馳驟,洵神品也。”
《曹全碑》在隸書的諸多風格品類中,是典雅秀美一路者,在技法上以精到整飭勝。對於學習隸書的朋友來講,選該碑作為範本應該是正確的。
1.此碑的藝術風格以秀為主,同時又極具骨力,在臨習時,就應表現其挺拔的一面。點畫宜寫得豐潤,避免枯瘠。行筆多提按頓挫,筆勢圓熟瀟灑,用筆不宜過於澀滯,用墨不宜太乾。結構方面應注意其重心變化規律,疏朗和緊密相映成趣,結構變化力求豐富。在筆的選擇上,宜採用羊毫筆,這樣可較好地表現出其線條剛柔相濟、圓潤豐腴的特點。
2.臨習時不宜一味求快,每一筆畫都應快慢有致。比如,起收筆要慢一些,中段要快一些,然後再追疾、澀的結合。
3.臨習初期以忠實於原作的特點為主,要對原帖進行細緻入微的分析和認真的體會,重點放在用筆中的“藏鋒虛勢入紙”和“藏鋒實勢入紙”的比較訓練上。訓練時要求筆法精到,一絲不苟,認真揣摩結構,注意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結構訓練要正確地把握其特徵,不可馬虎了事。
4.在臨摹時必須有鑽探精神和攻堅毅力,先約後博,再由博返約,才可獲得成功。千萬不可朝秦暮楚,見異思遷。根基未固,卻忙於創造,此乃學書之大忌。
結構特點
《曹全碑》的結構特點主要表現為疏朗平整,舒展奔放,字形多取橫勢,間有長、方結體,橫向開張流暢,縱向含蓄穩健,從而使結構顯得雍容大度、飄逸多姿。《曹全碑》結體之舒展、用筆之放縱、意態之醇美,體現了書家於動盪中求穩定,於自由中見奔放的藝術匠心和創作自信,使作品秀美之中存豪氣。該碑飄逸風格的獨特個性與具體內涵,遠非其他漢隸所能比擬。
在具體分析《曹全碑》的結構特色之前,我們先談談臨習該碑結構應注意的問題。
寫好《曹全碑》的結構應做到“縱橫占位力求準,呼應筆勢應分明”。“縱橫占位”是指每一筆畫所處位
置以及縱向和橫向各占多少位置。筆畫所處位置不同,則縱橫各占的位置也不同。吃準縱橫占位和寫好結構有直接的關係。然後再理清各個筆畫或部位之間的呼應關係,同時還必須看清筆勢,並能在筆下表現出來。依照此法來臨《曹全碑》可以很快掌握多種用筆之方法,臨習效果十分顯著。但此前首先要認真讀帖,即觀察字帖一定要細緻,從每一筆到整個字的面貌都要熟記於心。只有眼睛看得真切,觀察細緻入微,注意字帖中的點畫結構安排,行筆提按、轉折或方圓一一默記心中,才能更好地把握字型的風格,提高欣賞能力。這是臨帖的第一步。
其次,觀察字要準。正如王羲之所說:“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而下筆前要動腦子,用心思揣摩所寫字的長短、斜正、粗細、轉折、提按及其間架結構的安排,並牢記於心,下筆才能準確無誤。
第三,運筆要穩。即書寫過程中行筆要穩當,力送筆端,下筆要做到胸有成竹。這就要求臨習者要下真功夫,有真本事。只有反覆地練習,才能做到遊刃有餘,運用自如。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曹全碑》的結構特點。
1.扁平舒展。結構呈扁方形是漢隸的共性,這是由漢隸結字多取橫勢而決定的。但《曹全碑》中有些字的結構之扁到了幾乎不能再扁的地步,這是在其他漢碑中所罕見的。如圖一“共”字,兩橫上束下展,左右逸盪,上兩豎與下兩點緊束對應,更顯中宮緊結,與中部一大波畫造成對比。圖二“直”、“登”二字的橫畫如體操運動員拉開一字腿,上身勻稱而收緊。圖三“命”字左撇右捺如一把大傘,將中間部分完全罩住,而“元”字豎彎鉤則極力右伸,使整個字勢飄逸舒展。
圖A
2.大小相間。這也是《曹全碑》的結構特點。大者如圖四“學”字,小者如“岡”字,兩者之間的大小比例相差一倍左右。由於此碑的字距寬、行間疏,因此結字的大與小在井然有序的大章法中顯得參差錯落,富有變化而蕭散自適,故大者不見其大,小者也不顯其小,達到了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由此也可見作者很善於運用對比的手法,通過字的大小扁長的結構來豐富此碑的章法。
3.布白勻稱。這主要表現在一個字中點畫之間互相協調,相同點畫間的距離大致均等,字的筆畫組合也疏
密勻稱。如圖五“朝”字左半橫畫多的密排,右半橫畫少的疏排,筆畫之間的淨空很均勻,左右相合又顯得疏密勻稱。點畫迴環反覆者,如“幽”字內的兩個“麼”,大小一樣卻不顯板滯。類似這樣的結構安排,賦予了《曹全碑》工整穩定、清秀文雅的氣質。
4.收放自如。結構的收放是漢隸各碑共同的主要特點,這一點在《曹全碑》中尤顯突出。其收放主要是通過波挑、撇捺的左右舒展來體現的。如圖六“刊”字左放鬆,右收緊,“揖”字則相反,是左收右放,“荊”字上放下收,“忍”字上收下放。這樣收放之間,高低錯落,寬窄變化,迎讓避就,兩部分疏密、遠近得以適當調和,使字生動靈活,可以說收放在《曹全碑》中已發揮到了極致,成為此碑不可或缺的主要特徵,也是此碑成熟的標誌。這一類字大多筆勢流暢,靜中有動,燕尾翩翩,體態舒徐,疏密縱斂的對比格外強烈。《曹全碑》飄逸秀麗的風格主要體現在這裡。
5.筆斷意連。如圖七“國”字上部左右轉角處的筆畫都斷開來寫,使充實又不迫塞,中“或”上引虛下,更顯空靈。又如“祿”字的左旁,其上部的第二平橫和下部的豎與撇本該是相連的,現在卻脫開了,同右邊相合成字,左斷右連,反而相映成趣。
6.上緊下松。《曹全碑》字勢遒美俊逸,如仙女下凡,飄然欲飛。它除了較一般漢碑扁平外,又與其重心上束,中下部伸展關係密切。如圖八“夷”字,上面短畫收腰,下部筆畫頎長,或直立或分展。再如“李”字全字都上斂,緊密糾結在中宮偏上,由一粗弧向左下放逸而去,在疏密的強烈對比中更顯節奏明快。這種上緊下松的結構是形成妍媚秀麗藝術風格的要素之一,它與質樸自然的古拙之美,都是美的化境,不可偏斥。
豎畫
豎畫在字中起著穩定重心、支撐骨架的作用。因此豎畫要寫得挺拔,以使其在字中起到承重、支柱的作用。《曹全碑》中的豎畫主要有以下幾種寫法:
圖B
(1)尖尾豎。《曹全碑》中的豎畫多用圓筆尖收,逆鋒起筆,逆勢鋪毫下行,使筆毫與紙摩擦,用力要均
勻,收筆時筆鋒漸提微尖,於空中虛勢收鋒,線形呈錐狀。這種豎畫不同於楷書中的懸針豎,它是在書寫熟練後,空中回鋒、虛勢收筆的結果,要比懸針豎飽滿,有含蓄蘊藉之意。如圖一“秉”、圖二“紳”等字。這種豎的具體寫法是:藏鋒逆入右下駐,回中後直下,在出鋒前再稍向下按,然後輕起,使豎畫的兩頭稍粗,中間略細,線條圓渾飽滿。如圖三“殷”、圖四·葉”、圖五“年”等字豎畫,它們的具體寫法是逆勢藏鋒入紙後下行,至盡處輕起,筆畫形態由粗漸細,線質豐潤舒展。(2)圓尾豎。這種豎法與尖尾豎不同的是其收筆的地方。它收筆時筆鋒實回,筆畫末端渾圓,有點類似於垂露豎,但又不是像楷書的垂露豎的寫法,它比尖尾豎更渾厚有力。如圖六“平”、圖七“枝”字中的豎畫。
(3)短豎,如圖八“除”、圖九“陸”等字中的豎。它藏頭、護尼、盈中,點畫粗細一致,頭尾顯圓,線條更為溫潤含蓄。具體寫法是:藏鋒逆入後右駐,回中直下,注意勻速行筆,最後至收筆處收筆上回。
(4)並列豎。當一字之中有多豎出現時,則應注意其有相向和相背的差別,以及長短參差和粗細、直斜與收筆的變化。如圖十“國”字的兩豎呈相向的姿態,圖十一“商”字的兩豎呈相背的姿勢,圖十二“前”字的兩豎一長一短、一正一欹,於平整之中顯現靈秀、生動之態,讓人回味無窮。
點畫
《曹全碑》的筆法變化豐富多樣,近代姚華先生以為“其用筆多圓勁如篆勢,所以雖瘦而腴,且如錐畫石,此中鋒之最顯著也。轉折兼用,而折兼有先提而後按者,有迤而下行者,有略斷而續行者相參。皆因
勢而寬嚴為之,至純用轉筆者,殆極罕見,故能遒麗獨出也。又,結體有與尋常相反而見美者,如‘月’字左撇勢促,而又直豎行而下,行若懸針,偏旁亦往用之,舒斂皆與常相忤,而勢能相救,由此可悟其變”。這就要求臨習者仔細體會筆法的變化,即或起筆形態,或收筆形態,或長短、粗細,或走向中的一種在變,也可能幾種都在變。筆畫組合而能變化,表現在筆畫上,顯得多姿多態;而在書寫的人,則說明已掌握了多種不同的用筆方法,才能寫出千姿百態的筆畫。能有意識地寫出千姿百態的筆畫是我們臨習的目的之一。否則,如果筆畫寫不準,則無法進入結構臨習,就無法把筆勢在筆下表現出來。
圖C
1.點的寫法。點是筆畫的基礎,其他筆畫都是點的延伸。在隸書中,點又是其他筆畫的短縮。《曹全碑》的點多變化,筆筆勁健而不含糊。其用筆是逆入平出,略露鋒,然後提筆收出。人們認為此碑中的點是字之眉目,全藉它們以顯顧盼精神,故其點雖屬平畫,但均有向背,隨字異形。此碑中的點畫主要有以下幾種:(1)豎點。豎向的點,宛如豎畫的頭部,實際上它就是豎畫的短縮。寫法是藏鋒逆入後向右下稍駐,再提回中直下。如圖一“乾’字的豎點。
2.垂點。該點是上尖下圓,勢態由上而下,收筆處形似垂露,故稱垂點。寫法是向上輕微逆入,然後下駐,筆腹著紙後向右上邊行邊提,挑起輕收。如圖二“寺”字的點。
3.撇點。其形態與平撇類似,故稱撇點。實際上它也是平撇的短縮。其寫法是逆鋒起筆,向右下稍駐,向左下行,兼行兼提筆出鋒,注意出鋒不宜太直率,宜含蓄。如圖三“從”字左上的撇點。
4.捺點。其形似捺畫的短縮,故稱為捺點。寫法是藏鋒逆入後向右下行,至將盡處輕駐再右上輕提,邊提邊收。如圖四“分”字的捺點。
5.挑點。該點畫是向右上挑起,故稱挑點。其寫法是藏鋒逆入後向右下一駐即起,回中後向右上兼行兼提,輕挑後緩緩收起。如圖五“北字左邊的下點。
6.橫點。該點畫形似短橫。其寫法是輕輕一駐入紙,即向右平行,至收束處又輕駐。書寫該點時宜求精巧。如圖六“商”字的上點。
7.曲頭點。該點畫形似橫折的短縮,寫法是先藏鋒起筆寫短橫,至折處稍駐,接著向下行筆。如圖七“郎”字左部的上點。
挑畫和折畫
挑畫是從左下向右上挑起的筆畫,用力由重而輕,力貫始終。在隸書中挑畫較短,起筆向左下逆入,略頓,隨即轉鋒向右上行.緩行緩提,行筆不宜快,收筆斂鋒提起,要有險勁之勢。如圖一“政”字的挑畫。應注意的是,挑畫形態單一,其變化主要在粗細、弧直、平斜之中,但要有短箭上弩、千鈞待發之姿。折畫是兩種筆畫交接的拐角,是兩種筆畫的組合。它的寫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圖D
1.橫折。如圖二“石”字的橫折筆畫,是橫與豎的拼接,分兩筆完成。先藏鋒逆入寫橫畫,再向右緩行,至轉折處筆畫另起,藏鋒逆入,向下寫豎,最後緩緩提鋒收筆。寫這類折畫時手腕翻轉要活,銜接宜自然,寫豎畫時抬筆不能過高,以免出現“聳肩”的敗筆。再有一種橫折是在折處不重新起筆,而是提筆順勢向上再向下行筆。這種折畫的橫畫上弧,豎畫或外弧或內弧,自然而有生態。如圖三“竟”字的橫折。
2.橢圓折。這種折必須注意在由橫畫折向豎畫時,採用轉法,轉折處圓勻不留摺痕,一筆而成。但這並不是絕對的,其實在轉彎處仍有微小的提按調鋒動作,如圖四“朐”字的第二筆折畫。對此,臨習時千萬要仔細分析、觀察。
3.豎折。如圖五“世”字的豎折,是由豎畫和橫畫組成的折畫。具體寫法是,先藏鋒起筆寫豎畫,至轉折處略提鋒換向,筆鋒稍駐再問右行,在轉折處要寫得方峻利落。這種折畫在此碑中的穿插運用,使《曹全碑》在秀麗之中增添了幾分遒勁。
4.橫折撇。這是橫畫與撇畫組合而成的,如圖六“反”字的橫折撇。具體寫法是,先藏鋒逆入寫橫畫,至換向處稍駐,然後向左下寫撇。但在寫圖七“服”字的這一筆畫時應注意是先駐落筆後向左挑行,離紙重入換向,順勢橫入再換向左下送去。寫此折回時務求點畫輕盈靈動。
5.橫折折撇,如圖八“乃”字的橫折折撇。先藏鋒逆入起筆後即作上弧緩行,至換向處右下駐,順勢左下行,再換向,硬轉後作有弧,再圓轉向左下緩緩寫出,注意要寫得厚重圓潤,不能輕滑。在作此畫時須留意方圓變化,行筆緩緩送去。
6.撇捺折。它是由撇畫與反捺組成的折畫,如圖九“女”字撇捺折。具體寫法是,先起筆寫斜撇,但不出鋒收筆,在撇尾調轉方向,向右下寫反捺。
鉤畫
《曹全碑》中的鉤畫,各有其獨特的形態。有的鉤畫類似撇畫,有的鉤畫近似捺畫,有的鉤畫宛如點,有的則省略其鉤頭,真是千姿百態,變化多端。具體的鉤畫主要有以下幾種:
圖E
1.豎鉤,如圖一“扶”字左部的豎鉤。具體寫法是,藏鋒逆入直下,過半後漸向左送,至將盡處上引,回鋒收束。
2.撇鉤。隸書的鉤總的來看,其鉤形向左,類似於隸書中撇的寫法,如圖二“寧”字的撇鉤。其寫法是,起筆藏鋒寫豎,轉彎處提筆,稍頓後折鋒略方,筆鋒向左鋪毫,逆勢向下稍弧,收筆方切,宜寫得粗壯結實。
3.橫鉤。其寫法是,先寫橫畫,至末端提筆離紙,順勢向上回鋒入紙,轉鋒略向左下行,最後提鋒收筆,形微尖。《曹全碑》中這一鉤畫的寫法一般分為兩筆完成,但宜寫得形斷意連,如圖三“宗”。“室”等字。
4.捺鉤。楷書中的戈鉤、豎彎鉤、背拋鉤、心鉤等在隸書中向右彎,形狀、用筆形同捺挑,故也叫捺鉤。如圖四“民”字,長鉤開張,統領全字。其寫法是,逆鋒向上稍駐入紙後向右下行,過半後漸按,至下三分之一處重臥後平拖,露鋒送出。“完”字的豎彎鉤,起筆方折,行筆兼行兼提,至換向處筆已離紙,再輕駐輕入,向右下漸按,至收筆處漸重,平拖右上出鋒,使之意態悠遠。再如“風”字的背拋鉤。其橫畫略弧,至盡頭漸提,轉折稍頓,隨即斜向下行,行筆至中稍提,再轉向右下鋪毫,由按漸提,收筆含蓄。
總之,隸書中的鉤畫有兩類,即左向鉤和右向鉤。左向鉤儘管有長短變化,尚有鉤的意味。而右向鉤則形似捺畫,兩者常混淆,不易辨識。在《曹全碑》中,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右向鉤在運筆的過程中還有明顯的變化:要么在筆畫中部略有凹陷,宛如一葉扁舟;要么中部較平直或微上拱,有一波三折之態,這樣,就變成了楷書中的捺畫或心鉤等筆畫。
撇畫
《曹全碑》中撇畫有主副之分。主筆撇畫如直撇、斜撇等皆為隸書的經典之筆。副筆摘畫一般不作大的發揮變化。同時一字中若有多撇組織在一起時,則其主次變化不太明顯,其傾斜方向、角度大致也相近,有一種秩序感。具體寫法如下所示:
圖F
1.斜撇。這種撇畫已初具楷書撇的雛形,但在漢碑隸書中套用不多,如圖一“功”字的撇畫。其書寫方法是,逆鋒起筆稍駐,回中後順勢向左下行,宜用側筆中鋒,筆尖靠左,筆身右傾,行筆宜慢,取澀勢,漸提收筆,力送鋒尖,可避免瘦弱輕浮之感。
2.直撇。如圖二“易”字首撇。其具體書寫方法是,一駐入紙後左下斜送,至盡處一駐即起。臨習此畫時注意起收筆宜緩,而行筆宜疾,務求敏捷挺勁,如遲疑猶豫則易失之弱。
3.鉤形撇。其寫法是藏鋒逆入,稍駐後向左下行筆,至盡處筆鋒稍挫,扭鋒向上,其收筆可出鋒、可回鋒,鉤或大或大小。這種撇畫在行筆中間往往筆鋒要作一定提按及筆向改變,因此形態有一波三折的起伏感,且勁健有力,如春風擺楊柳,似出水芙蓉花。此畫不能寫得太暢,暢則乏力,如圖三“開”、“右”等字的鉤形撇。
4.短平撇。其寫法是藏鋒逆入後稍駐,中鋒向左緩行緩提,最後朝左露鋒平出,撇尾尖圓,筆力內含,如圖四“重”字首撇。
5.豎向撇。如圖五“鹹”字的第二撇,它在形態、方向上已沒有撇的原形,狀如短豎。其起筆與其他撇相似,只是行筆時應注意豎直勻速下行,收筆可出鋒亦可回鋒。
6.方尾撇。如圖六“德”、“收”等字的方尾摘。這種撇畫是隸書點畫中較明顯的特徵,其收筆處呈方形。這種撇在該碑中套用較多,也較難寫,故在臨寫時應多體會。具體寫法是,逆鋒起筆後向左下徐按徐行,至中段左送,收束處上提右駐呈方形。
流傳拓本
西泠印社
【出 版 社】西泠印社出版社【書 號】 7805 1726 25
【出版日期】 2004 年7月 【開 本】 16開 【版 次】1-5
【目錄】
典雅靜穆 飄然逸出——
《曹全碑》及其審美特徵粗析
《曹全碑》拓本
《曹全碑》基本筆法圖解
《曹全碑》結體圖解
《曹全碑》及其審美特徵粗析 隸書始於秦而興於漢,尤其到了東漢,碑刻最為發達,留下了不少書法藝術的精品,其中的《曹全碑》可以說是隸書發展中技法最為成熟的代表作品之一 《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宗碑》,碑高二百五十三厘米,寬一百二十三厘米,立於東漢靈帝中平二年(公元一八五年)十月。碑陽凡二十行,每行四十五字;碑陰五列,上列一行,二列二十六行,三列五行,四列十七行,五列四行。此碑無額,明萬曆初年出土於陝西郃陽莘里村,現存於陝西西安碑林。清康熙十一年後,碑身出現裂痕。從拓本看,《曹全碑》的字跡保存較為完好,雖不免少有風損,但字形輪廓及筆畫的起訖用筆都仍清晰,這無疑為後人臨習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作為東漢隸書成熟時期的代表作,《曹全碑》在歷代學人及書法評論家的心目中地位較高。清孫承澤讚譽其:“字法遒秀逸致,翩翩與《禮器碑》前後輝映”,乃“漢石中之寶也”。萬經平其曰:“秀美飛動,不束縛,不馳驟,洵神品也。”南海康有為先生則認為其與《孔宙碑》為“一家眷屬”,“皆以風神逸宕勝”。徐樹鈞在其《寶鴨齋題跋》中稱其碑陰書法“神味淵雋,尤耐玩賞”。從前人諸多評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曹全碑》最顯著的審美特徵是典雅逸靜。與其同時代粗拙的漢碑相比,《曹全碑》若一位翩翩君子,具有極高的修養,其個性不激不勵,中正平和,既符合規範,又飄然逸出,與《張遷碑》等以追求真率拙樸的碑風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曹全碑》典雅逸靜的審美特徵,大致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認識:一、純用圓筆,內含蘊藉。書法的用筆方法大致有三類。第一類為方筆,碑刻中較多見。因為鐫刻的原因,其筆畫起訖處大多呈方形,後人寫字則有以刀痕的方角為美者,就是追求因之而成的堅勁剛狠的審美效果。漢碑中如《張遷碑》多為方筆。第二類為圓筆,筆畫起收都呈圓勢,行筆以中鋒為主。第三類為方圓並用。歷代多數作品中的筆法以方圓並用居多:有的以方圓為主,輔以圓筆;有的以圓筆為主,兼有方筆。《曹全碑》的用筆從完整的拓本看,則基本為圓筆。圓筆較為溫和含蓄,這是此碑之所以能夠取得靜雅的藝術效果的關鍵所在。二、運筆平實柔順。由於隸書基本結構的規定性,其線條絕對不能如行草書一樣跌宕起伏,這就造成了隸書主靜的天性。但同是主靜的隸書,由於運筆方法不盡一致,所造成的藝術效果也就不同,波磔起伏明顯的,如《石門頌》等,則有奔放飄逸之致;而《曹全碑》的運筆平穩徐行,一絲不苟,筆鋒始終在筆道中行,筆畫平實不滑,沒有過度的起伏,使其線條更趨於內斂。而其所具有的動感,多半是因為有一些弧形長線造成的,如撇、捺、鉤及橫挑的弧勢等,故有形意翩翩之趣。平順柔實的線條,是構成《曹全碑》典雅逸靜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三、線條凝練、簡省,意到為止。漢碑線條各具不同的審美特徵,如《張遷碑》的粗澀,《石門頌》的靈動,《乙瑛碑》的豐腴,《張景碑》的細勁,《夏承碑》的纏綿……,《曹全碑》則為凝練簡省。觀其碑中字,線條沒有裝飾的跡象,往往一筆出去,至意想不到的位置便嘎然止住。許多點、短橫儘量濃縮,多數字在上、下筆的承接處斷開,留出較多空白。而其筆意絲毫不因筆畫簡縮而出現阻隔,反而顯得更協調自然,空間更圓融、靜和,使其卓然獨立於其他漢碑之外。四、結構穩定調勻。《曹全碑》形體多呈扁形,少數有方或長方形。由於形扁,其勢必呈橫向,故而有穩的感覺。扁、橫的形體主要由字的主橫畫拉長或撇捺開展造成的。與《禮器碑》相比,《曹全碑》的結構顯得更調勻。這倒不是因為《曹全碑》比《禮器碑》規範或布置均等的緣故(其實,從結字的均勻程度看,可能《禮器碑》比《曹全碑》還要規整些),而是由於《曹全碑》的扁平及其結構中,上下左右的關係處理得更加自然合理的緣故。也正因此,《曹全碑》比《禮器碑》、《張景碑》等顯得更加素靜雅致,格調上高出一籌。其字形扁平,造成左右舒展,舒展的結構加之以圓筆的收斂,於是出現典雅的品格。於是,我們學習《曹全碑》,除了從基本的用筆及結字入手外,更應從品位上去把握它,反過來說,只有對《曹全碑》有高層次的認識,才能更好地理解或解剖其基本技法,從而進入“形神兼備”的學書狀態。筆者不揣淺陋,於《曹全碑》點滴體會拉雜成文,並附用筆、結字法於後,以拋磚引玉,求正於方家、學人。
——金錚隸書入門:曹全碑
基本信息
【作 者】 段慶峰 主編
【出 版 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書 號】 7805 1726 25
【出版日期】 2004 年7月 【開 本】 16開 【版 次】1-5
【目錄】
第一部分 獨體字與基本筆畫
第二部分 合體字與基本偏旁
第三部分 作品款式與章法
創作基礎知識介紹
第四部分 《曹全碑》原拓選 內容簡介
教材共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獨體字與基本筆畫。第二部分:合體字與基本偏旁。第三部分:作品款式與章法。第四部分:《曹全碑》原拓選。內容由淺及深,使學生逐步領略隸書的魅力,掌握隸書的技法,從而達到獨立創作的書法水平。
本教材特別注重輕鬆、愉悅的教學原則,融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在每一節授課的同時,還介紹了有關書法的其他知識。如,學書常識中包括中國的文房四寶的介紹,清代、近代隸書大家的介紹,各種書體特點,有關書法大家的故事及隸書名稱由來的小故事,常見書法術語等,使內容更加充實,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習者的需求。
本教材還加強了編輯含量。從選題的開發和論證,提綱的編寫和字帖版本的選擇、封面和版式的設計等,都積極徵詢專家的建議,力圖以好的質量面向讀者。本教材重在使基本技法全面化、微觀化、具體化和可操作性強,所選例字針對性強,所附解釋的文字簡潔不繁,切中題義。除以上特點外,本教材還附有針對性的練習冊,使初學者練習空間大,臨習有依託,不覺空洞單調,學習起來興趣倍增。 作者簡介
段慶峰,生於北京,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書法專業本科。師從書法家卜夕陽、范天明、甘中流、中培貴等先生。
1998年,作品經評定入選北京市第四屆篆刻展和北京市第一屆刻字展。有著豐富的書法教學經驗。1999年,參加中國教育電視台寫字教學片的拍攝,為主講教師之一,該片在中國教育電視台衛星頻道全國播放。2003年參加北京市教育科學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寫字教學立項課題的研究。
上海書畫
【作 者】 本社 編
【出 版 社】上海書畫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0-8-1
【內容簡介】
《曹全碑》,全名《漢郃陽令曹全碑》,東漢中平二年(一八五)立,隸書二十行,行四十五字,碑陰尚完好。現存陝西西安安碑林。此碑用筆平穩,體勢開張而秀麗多姿,方圓兼備而以圓筆為主,精氣內含,柔中有剛,蠶頭雁尾由尤其突出,其波磔之法與《石門頌》有異曲同工之妙。此碑自明萬曆初在郃陽出土以來,受到書家一致好評。清萬經評此碑:[秀美飛動,不束縛,不馳驟,洵神品也。]清孫承澤評:[字法遒秀逸致,翩翩與《禮器碑》前後輝映,漢石中之至寶也。]清方朔評:[此碑波磔不異《乙瑛》,而沉酣跌宕直合《韓敕》。正文與陰側為一手,上接《右鼓》、旁通章草,下開魏、齊、周、隋及歐、褚家楷法,實為千古書家一大關鍵。]
湖南美術
【作 者】 武道湘 編著
【出 版 社】湖南美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6-7-1
【目錄】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筆畫
第三章 部首
第四章 結構
第五章 《曹全碑》的結構特點
第六章 作品
附1:集字作品範例
附2:隸書古碑欣賞
漢隸《曹全碑》(局部) 內容簡介
《曹全碑隸書教程》是由來自教學第一線的書法名家,精心編寫的通俗、實用、由淺入深的入門級書法技法書。它適合各中國小及書法學校的教學使用,也是廣大書法愛好者入門的嚮導。
本書從實用性出發,注重基礎學習,鼓勵創作。全書隸書範字部分以曹全碑原碑拓本為藍本,經過篩選、歸類及特殊的技術處理後,翻製成墨跡,並配以米字格,幫助讀者深刻理解並且掌握字形結構以及筆畫定位。本書內容豐富、系統而全面,是作者長期教學的經驗總結。通過本書的學習和使用,我們相信,書法愛好者將會在由入門步入書法創作的過程中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簡介
武道湘,1945年出生於湖南常德,2005年病逝於湖南長沙。生前為湖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書法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長沙市書法教育研究會理事長。
武道湘自幼愛好書畫詩文,主張學書不拘一格,轉益多師,在傳統的基礎上力求創新,尤以行楷造詣深厚。早年從王羲之、趙孟頫行楷入門,用筆圓潤秀麗,並從此打下了紮實的傳統書法功底。後上索求源,轉學顏真卿、米芾及魏碑、篆隸。行、楷兼用顏、米,並參以魏碑筆意,轉而形成筆力蒼勁、雄渾,大起大落而不失秀美之風格。隸書將《張遷》、《石門》相結合,並融會《爨寶子》及行書筆意,似隸似魏,筆畫或連或斷,流暢而勁健強雄。善於章法布局,作品富於變化。多次參加全省及國內外大展,其作品或為海內外收藏,或鐫刻上石,展現於碑林詩牆。
近二十年來.武道湘致力於書法教育事業,在培養下一代書法人才和繼承與繁榮傳統書法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貢獻。曾四次主編湖南省中國小書法教材,此教材被定為湖南省中小學生的必修課本。他的學生在全國及國際書法大賽中頻頻獲獎.作品或參與文化部組織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或被國家博物館收藏,並且學生中已有多人加入省市級書法家協會。與此同時他還深入進行書法理論的探討,在總結書法實踐的基礎上,去粗取精,出版了《楷書入門》(歐、顏、柳、趙體)、《書法創作入門》、《楷書作品創作指導》及《魏碑入門》、《顏真卿勤禮碑集字詞語、對聯、詩詞》、《柳公權玄秘塔碑集字詞語、對聯、詩詞》等書籍。其中《楷書入門》(柳體)一書深得國內外廣大讀者好評,此書已成為中國書法類的暢銷書。
基本信息
出版社:湖南美術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5月1日)
叢書名:經典碑帖水寫教程系列
平裝:26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8
ISBN:753 563 0790, 978 753 563 0797
條形碼:978 753 563 0797
商品尺寸: 36.8 x 25.4 x 1 cm
商品重量: 399 g
品牌:湖南美術出版社
ASIN:B003X4L32O
內容簡介
《曹全碑》內容簡介:隸書始於秦而興於漢,尤其到了東漢,碑刻最為發達,留下了不少書法藝術的精品,其中的《曹全碑》可以說是隸書發展中技法最為成熟的代表作品之一 。書中所舉例字,均按漢字規範化標準書寫,體現書法教學與識字教學的一致性,便於引導學生具體領會隸書的基本筆法和結體。
目錄
基本筆畫練習
筆畫綜合練習
部首及機構練習
意義價值
《 曹全碑》無疑是漢隸中的名碑,但歷來就有爭議。美之者譽之為“隸書之《蘭亭》”,詆之者之謂其纖秀柔靡,如女郎所書。所以歷來學隸書,都不主張以《曹全碑》入手,也不主張多習。說它如《蘭亭》,是譽之過當;說它如女郎所書,是詆之過甚。我倒是覺得,它就像趙孟頫書,成就極大,貢獻極大,秀美異常,通俗易入,但確實較為柔靡,臨習者必須善學。即如後人評價學習《曹全碑》的清人萬經一樣。要“去其纖秀,得其沉雄”。
此碑是漢碑代表作品之一,是秀美一派的典型。其結體,筆法都已達到十分完美的境地。此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目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中除了記述曹全的生平和世系外,還記載了漢代重大的歷史事件。如文中有“疏勒國王和德弒父篡位”、“和德面縛而死”等語,與文獻記載不同。可作為訂正歷史的參考。另外還記載了張角領導的農民起義。當時已波及到陝西,郃陽縣民郭家為之回響,遂成“燔燒城寺.萬民騷擾,人里不安,之郡告急”的局面。對研究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從此碑的書藝上看,其用筆特徵是很明顯的。逆入平出,以圓筆為主,運筆如順勢推舟,很少有大蹲大跳之筆,不激不勵,筆勢穩健.婉麗綽約.明媚多方。磔波往往寫得比較長,姿態也各種各樣,或如小溪潺湲,或輕輕下按,然後順勢挑出,緩逸流暢,得翩翩欲飛之姿。結體精密,平和圓潤,雖向背並用,然向法用得最多最妙。轉折法變化也十分豐富,或圓轉而下,意如外拓法,如“景”、“焉”等字;或向右輕按後翻折而下,如“秉”、“商”等字;或在折處提筆歸中,然後翻折而下,如“胄”字的下折;或另起一筆,凌空向右上圓勢按下,然後重心反下,折筆而下,如“叔”字;或在折處,提筆向上,然後圓勢按折而下,如“涌”、“賁”等字,然輕重緩急的不同,其情性也各有所異。這些轉折法,在漢隸中雖大體相同,但因各人的用筆方式的不同,個性的不同,故即使是相同的。但給人的情趣是不同的,此所謂同構異質,與我們當今所作的隸書使轉一類,有天壤之別。其實,楷法中的使轉正隸書中均可找到它的對應處,只是方圓、趨勢不同而已。再從其書風上看,此碑的陰柔之美為其特色。婀娜多姿,體態窕窈,艷而不俗,秀而尤清,中宮緊收,精氣內藏,舒展如群鶴翔翅,雅靜端莊,得華貴於古厚之中,寓清秀於風月之間,筆精墨妙,豐腴蘊藉,情馳神縱,超逸優遊,意氣靈和,開明麗清雅一路。不知者以為軟媚,深知者以為骨峻。歷代將它與《禮器》並稱,視為漢碑至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