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曹全碑及其筆法

《曹全碑》的用筆從完整的拓本看,則基本為圓筆。 平順柔實的線條,是構成《曹全碑》典雅逸靜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與《禮器碑》相比,《曹全碑》的結構顯得更調勻。

內容介紹

《曹全碑》及其審美特徵粗析
隸書始於秦而興於漢,尤其到了東漢,碑刻最為發達,留下了不少書法藝術的精品,其中的《曹全碑》可以說是隸書發展中技法最為成熟的代表作品之一
《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宗碑》,碑高二百五十三厘米,寬一百二十三厘米,立於東漢靈帝中平二年(公元一八五年)十月。碑陽凡二十行,每行四十五字;碑陰五列,上列一行,二列二十六行,三列五行,四列十七行,五列四行。此碑無額,明萬曆初年出土於陝西郃陽莘里村,現存於陝西西安碑林。清康熙十一年後,碑身出現裂痕。從拓本看,《曹全碑》的字跡保存較為完好,雖不免少有風損,但字形輪廓及筆畫的起訖用筆都仍清晰,這無疑為後人臨習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作為東漢隸書成熟時期的代表作,《曹全碑》在歷代學人及書法評論家的心目中地位較高。清孫承澤讚譽其:“字法遒秀逸致,翩翩與《禮器碑》前後輝映”,乃“漢石中之寶也”。萬經平其曰:“秀美飛動,不束縛,不馳驟,洵神品也。”南海康有為先生則認為其與《孔宙碑》為“一家眷屬”,“皆以風神逸宕勝”。徐樹鈞在其《寶鴨齋題跋》中稱其碑陰書法“神味淵雋,尤耐玩賞”。從前人諸多評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曹全碑》最顯著的審美特徵是典雅逸靜。與其同時代粗拙的漢碑相比,《曹全碑》若一位翩翩君子,具有極高的修養,其個性不激不勵,中正平和,既符合規範,又飄然逸出,與《張遷碑》等以追求真率拙樸的碑風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曹全碑》典雅逸靜的審美特徵,大致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認識:
一、純用圓筆,內含蘊藉。書法的用筆方法大致有三類。第一類為方筆,碑刻中較多見。因為鐫刻的原因,其筆畫起訖處大多呈方形,後人寫字則有以刀痕的方角為美者,就是追求因之而成的堅勁剛狠的審美效果。漢碑中如《張遷碑》多為方筆。第二類為圓筆,筆畫起收都呈圓勢,行筆以中鋒為主。第三類為方圓並用。歷代多數作品中的筆法以方圓並用居多:有的以方圓為主,輔以圓筆;有的以圓筆為主,兼有方筆。《曹全碑》的用筆從完整的拓本看,則基本為圓筆。圓筆較為溫和含蓄,這是此碑之所以能夠取得靜雅的藝術效果的關鍵所在。
二、運筆平實柔順。由於隸書基本結構的規定性,其線條絕對不能如行草書一樣跌宕起伏,這就造成了隸書主靜的天性。但同是主靜的隸書,由於運筆方法不盡一致,所造成的藝術效果也就不同,波磔起伏明顯的,如《石門頌》等,則有奔放飄逸之致;而《曹全碑》的運筆平穩徐行,一絲不苟,筆鋒始終在筆道中行,筆畫平實不滑,沒有過度的起伏,使其線條更趨於內斂。而其所具有的動感,多半是因為有一些弧形長線造成的,如撇、捺、鉤及橫挑的弧勢等,故有形意翩翩之趣。平順柔實的線條,是構成《曹全碑》典雅逸靜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三、線條凝練、簡省,意到為止。漢碑線條各具不同的審美特徵,如《張遷碑》的粗澀,《石門頌》的靈動,《乙瑛碑》的豐腴,《張景碑》的細勁,《夏承碑》的纏綿……,《曹全碑》則為凝練簡省。觀其碑中字,線條沒有裝飾的跡象,往往一筆出去,至意想不到的位置便嘎然止住。許多點、短橫儘量濃縮,多數字在上、下筆的承接處斷開,留出較多空白。而其筆意絲毫不因筆畫簡縮而出現阻隔,反而顯得更協調自然,空間更圓融、靜和,使其卓然獨立於其他漢碑之外。
四、結構穩定調勻。《曹全碑》形體多呈扁形,少數有方或長方形。由於形扁,其勢必呈橫向,故而有穩的感覺。扁、橫的形體主要由字的主橫畫拉長或撇捺開展造成的。與《禮器碑》相比,《曹全碑》的結構顯得更調勻。這倒不是因為《曹全碑》比《禮器碑》規範或布置均等的緣故(其實,從結字的均勻程度看,可能《禮器碑》比《曹全碑》還要規整些),而是由於《曹全碑》的扁平及其結構中,上下左右的關係處理得更加自然合理的緣故。也正因此,《曹全碑》比《禮器碑》、《張景碑》等顯得更加素靜雅致,格調上高出一籌。其字形扁平,造成左右舒展,舒展的結構加之以圓筆的收斂,於是出現典雅的品格。
於是,我們學習《曹全碑》,除了從基本的用筆及結字入手外,更應從品位上去把握它,反過來說,只有對《曹全碑》有高層次的認識,才能更好地理解或解剖其基本技法,從而進入“形神兼備”的學書狀態。
筆者不揣淺陋,於《曹全碑》點滴體會拉雜成文,並附用筆、結字法於後,以拋磚引玉,求正於方家、學人。——金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