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西海郡城遺址
兩漢時期西海郡治城址。在今青海省海晏縣城西約半華里,青海湖東北側。西漢平帝時始建,王莽敗後,郡廢。東漢時曾復郡,繕治故城。為湟水流域發現的漢代城址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因地面保存的文字石刻與古史記載相合,久為人知。20世紀40年代曾遭軍閥掘掠,出土“西海”銘文瓦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管會等單位曾多次調查。
城的平面略呈方形,西北角稍有曲折,東西長約650米,南北寬600米。現存城牆最高處距地面約4米。城牆四面有門址。城內有幾處地面略為隆起,隱約可辨是方形院落。城內原有一花崗岩方形石座,每面寬1米,其上雕刻一石虎,座的前面刻有“西海郡始建國工河南”9字銘文調查中曾發現錢範殘塊,以及“半兩”、“五銖”、“貨泉”“大泉五十”等銅錢,還發現飾雲紋或有“長樂未央”字樣的瓦當,有的瓦當並有“西海安定元興元年作當”的銘文。
相關詞條
-
西海郡故城遺址
西海郡故城遺址是中國漢代西海郡治城址。在青海省海晏縣西北的金銀灘上。據《漢書》記載,郡建於漢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下轄修運、監羌、興武、軍虜、順礫5縣...
歷史背景 考古發現 金銀灘 -
西海郡古城遺址
位於青海省海晏縣。西海郡設定於西漢王莽時期,十六國時期的南涼和西秦時改稱海西郡。郡治古城在海晏縣西北,又稱三角城,總面積30萬平方米。城牆殘存最高達4米...
信息 簡介 古蹟 古城遺址建築 -
伏俟城遺址
伏俟”為鮮卑語,漢意“王者之城”。伏俟城遺址位於青海省海南州共和縣石乃亥鄉菜濟河南的鐵卜加村,是古代連線東西交通的重鎮,東距青海湖約15里,是最有名的古...
基本資料 歷史 地理位置 特點 文化 -
西海
西海,青海湖古稱,又稱鮮水、鮮海、卑禾羌海。藏語叫做“錯溫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語稱它為“庫庫諾爾”,即“藍色的海洋”。 青海湖位於中國青海省內...
概述 成因及相關數據 流域範圍 歷史沿革 經濟文化 -
海晏三角城遺址
海晏三角城遺址,位於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所屬海晏縣境青海湖東北水草豐盛的金銀灘上,距西寧市90公里,當地稱為“三角城”,為漢代西海郡城址。
地理位置 遺址規模 -
遺址
遺址,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遺址是指人類活動的遺蹟,屬於考古學概念。遺址的...
簡介 詞語 舉例 分類 -
古遺址
古遺址Ancient Sites,古代人類各種活動留下的遺蹟。既包括人類為不同用途所建設的建築群體,以及範圍更大的村寨、 城堡、 烽燧等各類建築殘跡;也...
石器地點 聚落遺址 石器遺址 都邑遺址 都城遺址 -
西海[青海湖的別稱]
西海,青海湖古稱,又稱鮮水、鮮海、卑禾羌海。藏語叫做“錯溫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語稱它為“庫庫諾爾”,即“藍色的海洋”。 青海湖位於中國青海省內...
概述 成因及相關數據 流域範圍 歷史沿革 經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