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明器陶樓
正文
漢代(特別是東漢)某些較大的墓葬中陪葬用的陶製建築物模型。多出土於甘肅、陝西、河南、山東、四川、湖南、廣東等地。質地有灰陶或紅陶,也有塗一層薄釉的。種類有簡單的井亭、畜圈、碓磨、倉廩,複雜的住宅、塔樓,以至於塢壁等,形式也富於變化。在平面形狀、層數、結構、屋頂式樣、柱樑、斗栱、平坐、勾闌、門窗、踏步、脊飾、瓦件等細部處理方面,都提供了比文獻、壁畫和畫像石更為具體的形象資料。在結構上,由建築正面的柱、闌額、斗栱以及山牆面上刻劃出的梁架等明顯看出大多數建築都是木構架的。某些住宅、倉樓、闕或塢壁的外壁,帶有顯著的收分,反映出是夯土或磚石砌築體。也有少數倉屋是乾闌式的。
就屋頂形式而言,主體建築以四坡頂居多,懸山頂次之,還有採用重疊的雙層頂,在懸山頂下加單坡周圍廊,是後世歇山頂的雛形。附屬建築如門廊、倉屋等,用兩坡頂,也有用單坡、卷棚或囤頂的。屋頂坡度平緩,檐口基本平直,但屋脊端部已有起翹,並飾以疊砌的筒瓦頭或簡單的鴟尾。正脊中央則常用朱雀等華麗的裝飾,如河南靈寶縣張灣東漢墓出土的陶樓所示。屋面的瓦壟較寬,其間施以有圓勾頭的筒瓦。山面已使用排山。 建築立面以一、二、三開間為多,大型倉樓有四、五開間的。住宅層數一至三層,倉屋一至四層,塔樓三至五層,其他房屋一般都是一層,惟大門有時上面有門屋,則為二層。一般建築的分間和塔樓角隅,都用斷面為方形的柱子。其他形式斷面的柱子少見,可能是陶樓尺度太小,製作時不易表現的緣故。
陶樓的屋檐、平坐下或柱頭上,常施斗栱,以一斗二升或一斗三升單栱造為常見。按使用部位已有柱頭鋪作、補間鋪作、轉角鋪作和平坐鋪作之分。通常在伸出的梁頭上置斗栱一朵,以承出跳的屋檐或平坐,但轉角鋪作在結構和造型上還未臻完善,有的在屋角出45°挑梁,上置斗栱一朵(與相鄰二檐口線各成夾角45°);有的在此45°挑樑上,另置一垂直相交的橫栱,栱端各置斗栱一朵(每朵斗栱皆與所在檐口平行);或在角部45°向上斜出支撐,直接支承屋檐;還有的在轉角兩面牆上均正出挑梁和斗栱承屋檐,而完全不用轉角鋪作的。柱頭鋪作大多用一斗三升,少數在柱側出實拍栱一道。補間鋪作有用人字栱的,最簡單的僅立蜀柱一根。在斗栱造型上,已相當明顯地表現了斗耳、斗欹、栱眼和栱頭卷殺,同漢代石墓中的斗栱甚為吻合。
門多為板門,有的已在門額上置門簪二至三枚。窗有欞條窗、支窗、漏窗和氣樓天窗等幾種,紋樣以直欞、臥欞、斜方格等為常見。
勾闌望柱有出頭的和不出頭的兩種,前者端部常施笠帽形柱頭。闌板有臥欞、直欞、套環、套方、錢紋多種,也有幾種混合使用的。平坐勾闌上常施以較寬的面版。
室外踏跺較簡單,僅有階梯形的“墄”,而無斜平面的“平”,通常於正面階下置一、二處,個別住宅有置於山牆外側的。某些陶樓前有庭院,入口處置雙闕,闕間施以短檐。院牆牆頂也用兩坡壓頂。
甘肅武威雷台出土的東漢地主豪強住宅──塢壁明器,是陶樓中規模較大的。平面為方形,周圍環以高牆,四角各建兩層角樓一座,角樓間有閣道相通。中央矗立五層塔樓一座。在漢明器陶樓中,用梁架承重、坡屋頂以及院落式組合等中國傳統建築的基本特徵已經清楚地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