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音
quē(què)詞義
一般含義
闕 讀quē時做姓氏,主要分布在湖南,浙江,江蘇,福建,安徽等地。不做姓氏時,讀què,代表宮闕,城闕的意思。念jué時有去除,挖掘,毀傷的意思。<動> 去除 [remove] 。
以待會而考之,亡者闕之。——《周禮》
挖掘 [dig] 。
若闕地及泉。——《左傳》
毀傷 [damage]。如:闕翦(削弱,毀壞)。
另見quē;què 。
闕 quē
<名>缺點;錯誤 [fault;slip;error] 。
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裨補闕洞。——諸葛亮《出師表》
又如:闕敗(因失誤而把事情搞糟);闕政(有毛病的政治措施);闕失(失誤;錯誤)。
豁口,空缺 [gap] 。
昔者女媧氏練五色石以補其闕。——《列子·湯問》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水經注》
又如:闕陷(凹陷)。
指待補的官額。即缺額 [vacancy]。如:闕車(古代兵車的一種。用以補缺的戰車,如現在所謂的機動預備部隊);闕簿(缺額登記冊)。
姓 闕姓
闕(quē 闕)姓源出有四:
1、起源於地名。古代有縣名叫闕鞏,居住在這個縣的人家就以闕為姓。
2、來源於以封地名為氏。春秋時的魯國有邑名為闕黨。有人被封在這個地方,於是以封地名為氏,稱做闕姓。
3、來源於以地名為氏。春秋時期孔子居住在闕里,後來住在這個地方的人,就把地名當作自己的姓氏。
4、來源於傕姓。部分“傕姓”改成了“闕姓”。
詞性變化
<動>削減;毀壞 [cut down;ruin] 。
又欲闕翦我公室,傾覆我社稷。——《左傳·成公十三年》
闕更減賦,盡休力役。——《漢書》
又如:闕翦(毀壞)。
空缺;缺少。也作“缺” [be short of] 。
三綱之道,天地之紀,毋乃有闕?——《三國演義》
每車一偏在前,別用甲士五五二十五人隨後,塞其闕漏。車傷一人,伍即補之,有進無退。——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
又如:闕遺(缺少;遺漏);闕少(缺少);闕遺(缺少;遺漏);闕少(缺少);闕筆(缺筆畫);闕漏(空隙);闕略(缺漏)。
欠,應給而不給 [owe] 。
逃死闕稅,取於居者,一室空而四鄰亦盡。——《新唐書》
通“掘”。挖 [dig] 。
若闕地及泉。——《左傳·隱公元年》
闕為深溝。——《國語·吳語》
<形>
殘缺;不完善 [incomplete;fragmentary]。如:闕典(殘缺的典章制度);闕略(殘缺;不完備);闕陋(殘缺簡陋);闕焉(不完備)。
另見jué;què。
建築中的“闕”
闕是從防衛性的“觀”演變而來的一種表示威儀和等級名分的建築,因系雙闕孤植,“中間闕然為道”,故稱“闕”。
按其所屬建築性質,分為城闕、宮闕、墓闕、祠廟闕。
常用詞組
闕立
“闕立”是一種精神,一種氣概,是一種思考,更是一種方向,代表著一種傳承與發展的新的模式。“闕立”將闕立於世,也有志於闕立於史。中國銅藝術領域第一人朱炳仁先生創作了“闕立”作品,並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毫無疑問,“闕立”是他的藝術新思維的代表作。也是一種新表現。
闕如
quērú[be wanting] 空缺;缺然;欠缺 。
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論語·子路》
禮儀制度闕如也。——《後漢書·孝和皇帝紀》
竟告闕如
闕疑
jue yí 解除疑惑。多聞闕疑
闕
què<名>
(形聲。本義:古代宮殿、祠廟或陵墓前的高台,通常左右各一,台上起樓觀。二闕之間有道路)。
同本義 [watchtower on either side of a palace gate] 。
闕,門觀也。——《說文》。徐鍇曰:“以其闕然為道,謂之闕。以其上可遠觀,謂之觀。”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詩·鄭風·子衿》
蕭丞相營作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史記·高祖紀》
伏闕上平黎策。——清·張廷玉《明史》
又如:城闕(城門兩邊的瞭望台);闕竦(高聳如闕門);闕下(宮闕之下)。
宮門的代稱 [gate of a palace]。如:闕下(帝王的宮闕之下。借指朝廷);闕門(宮門。位於兩觀之間)。
石闕。神廟、墳墓之前砌立的石雕 [stone statue] 。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唐·李白《憶秦娥》
又如:太室闕;高頤闕 。
宮殿 [palace]。如:闕庭(宮廷);宮闕(金闕。宮殿。也作天闕);闕掖(宮廷)。
帝王居地的統稱 [court] 。
詣闕止書,書久不報。——《漢書·朱買臣傳》
另見quē;jué。
略無缺處 通“缺” 空缺。
中國古建築中的闕 què
闕,在中國古建築中也是一種特殊的類型,它的發展變化很大。現存的地面古建築中,要以闕為最早,漢代的地面古建築除一兩處石祠而外,就是闕了。闕一般有台基、闕身、屋頂三部分。闕,又稱作兩觀、象魏,實際上就是外大門的一種形式,與牌樓牌坊的起源可能有相同之處,但後來的發展則分道揚鑣,各盡其能了。根據《說文解字系傳》的解釋,闕這種建築物是古代帝王在宮廷大門之外建兩個對稱的台子,在台子上建樓觀,上圓下方,因其兩台子之間闕然為道,所以稱為闕。因為在闕樓上可以觀望,所以又稱之為觀。又因在闕上懸掛法典,所以稱之為象魏,《周禮·天官·太宰》上就有“乃懸治象之法於象魏”的記載。因此,古時候經常把闕作為帝王宮廷的代表。如《漢書·朱買臣傳》上有“詣闕上書,書久不報”的記載。岳飛《滿江紅》詞里的:“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指的也是帝王的宮殿。秦始皇的阿房宮氣勢更為雄偉。“表南山之巔以為闕”,把高山引來作為他宮殿的外大門了。還有直接把兩山對峙之處稱之為闕的。
闕的種類按它所在的位置分大約有:宮闕、壇廟闕、墓祠闕、城闕、國門闕等等。宮闕 位於帝王之居宮門前面,那種在宮門前建獨立的二台(兩觀)的形式,自漢魏以後已有變化,逐漸與皇宮大門相結合,成為一個整體了。早期的遺物也已不存,現在保存唯一的一處宮闕遺物就是北京明清故宮的午門。它的位置在皇宮正殿大門太和門之外,但它與早期兩觀形式不同了,已與午門相結合,構成為凹形的平面,把兩觀形式與門組合在一起。我們如果把兩旁的東、西雁翅樓分開,還可以重現兩觀的形式。現在的午門又稱五鳳樓,但是在正門兩旁的側門上,還特意加上了闕左門和闕右門的名字,以保存原來宮闕的遺意。這種將雙闕兩觀與宮殿宮門相結合的形式,我們從唐宋以來的繪畫和遺址中常常可以看到,可見其演變發展由來已久。
壇廟闕 位於大型的壇廟大門左右,現存實物有著明的嵩山三闕,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嵩山之麓,即太室廟闕、少室廟闕、啟母廟闕,公元二世紀初東漢時期所建。三闕均為石制,闕身上有漢代隸書題記和各種人物、車馬、動植物、建築物的雕刻,是研究漢代社會生活、風俗習慣和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
陵墓闕 是現存漢闕中保存得最多的類型。它們均位於陵墓之前,兩相對稱,中闕為道,為陵墓神道的入口大門。現存者均為石制,故能保存近二千年未毀。著名的陵墓闕有四川渠縣、馮煥闕、沈府君闕,綿陽平陽府君闕,梓桐李業闕以及山東嘉祥武氏祠闕,平邑皇聖卿闕等等十數處。這些闕均為公元一、二世紀遺物,不僅是研究漢代建築而且也是研究漢代社會生活和書法、雕刻藝術的重要實物。
陵墓闕自漢唐以後也有所改變,已逐漸從一般墓道中消失。陝西西安附近漢唐陵墓的陵門前雙闕尚有遺址可尋,尤以唐高宗武則天合葬墓神道前的雙闕遺址最為顯著,借雙峰以為闕址,氣勢更為雄偉。
城闕 古時候,常常在城門的兩旁建立雙闕,以為守望,稱作城闕。《詩經·鄭風·子衿》上有“挑兮達兮,在城闕兮”的句子。白居易《長恨歌》中的“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指的更是整個京城了。
國門之闕 只是一種想像,並無實物建築。最近在遼寧綏中海邊,發現了秦始皇行宮遺址前大海中的一對峙立礁石,俗稱之為海門,可能秦始皇當時巡視海疆時,曾把它當作過國門闕。
漢闕的建築形式,從現存實物和古代畫像石、畫像磚、壁畫中可以看出有單闕對立的,也有帶子闕的。另外還有兩闕之間連以門樓閣道的,可能北京故宮午門就是從這種形式發展而來的。
巨闕(穴位)
取穴方法:取穴道的時候通常讓患者採用仰臥的姿勢,以便實施者能夠準確的找尋穴道和順利的實施相應的按摩手法。巨闕穴位於腹部中部,左右肋骨相交之處,再向下二指寬即為此穴。
主治疾病:
巨闕穴為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主治疾病為:指壓此穴,對於治療胃腸疾病很有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