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日本漢方藥與中藥應屬於同根同源。漢方藥在秦漢時期傳入日本。明治維新後,日本全面引進西方醫學體系,從根本上排斥漢方醫學,導致其幾乎滅絕。上世紀70年代以來,以老年疾病為主的疑難病症越來越多,西醫對此束手無策,且西藥對人體副作用大,價格昂貴,因而漢方醫藥又逐漸興起。1976年,日本厚生勞動省確定了漢方藥醫療保險適用制度,即批准可以使用中國《傷寒雜病論》中的210個古方漢方生產漢方藥,漢方藥產業隨之得到迅猛發展。西方醫學傳入日本真正受到注意並發生影響是在17世紀,隨荷蘭人進入日本之後。漢方醫學與當時急需發展戰傷外科、預防醫學、集體治療醫學和防疫醫學等“群體防治醫學”的需要相矛盾,使漢方醫學在與西醫的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公元1868年,進入明治時期的日本政府,實行富國強兵政策,同時在傾向於西洋文化的社會大潮的背景下,醫學也轉向於西洋醫學。漢方醫學館被封閉,領導權由西醫執掌,片面強調西醫的優點,根本忽視兩種醫學的不同,大力提倡西醫,採用西醫、藥分業制度,通過西歐醫學教育,大量培養西醫師。此時的漢方醫學陷入低谷。明治8年以後,漢方醫學甚至處在法律上難以生存的狀態。至此,漢方醫學進入了歷史上最困難的階段。
發展
根據日本社會調查研究所的統計資料,一般用漢方製劑的生產廠家數由1996年的92家增加到1999年的111家,種類也從1996年的2154種增加到1999年的2812種。漢方藥開始被廣泛套用於老年疾病及慢性病治療,承認漢方藥療效的醫師也逐漸增多,目前使用漢方藥的醫師已占72%,而其中又有70%的醫師用藥時間達10年之久。
現狀
在20世紀70年代國際“中醫熱”的影響之下,通過日本漢方界的努力,漢方醫學開始走上復興之路。日本漢方醫藥最值得稱頌的,是在中國一部分人大喊著中草需要用現代科技進行檢驗時,擁有世界一流的儀器、設備的日本漢方界卻認為:漢方醫藥對什麼病以及對病的哪方面有好的治療作用等,絕不是實驗室、研究所能回答的,必須在臨床運用中來認識。因此,日本對於漢方醫藥的療效,只做一般的藥效學實驗,基本不進行或極少進行其它現代科技手段的實驗研究。在日本,許多家庭主婦及老人經常收看電視漢方講座,還參加各種各樣的漢方講習班,學習使用藥草治療常見病。